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惠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负面情绪的效果观察

2017-02-06 21:16卢雪珍付萍萍朱伟芳邬东红吴辉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负面情绪心理健康教育

卢雪珍+付萍萍+朱伟芳+邬东红+吴辉霞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改善惠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负面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科收住院治疗的300例精神病患者家属,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并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进行测评,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发生情况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对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显著改善焦虑抑郁负面情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病患者家属;负面情绪

精神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及家属的照顾,患者家属是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支持来源。但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困扰和工作、生活的压力往往表现出病态行为,给家属的照顾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此外再加上精神病患者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导致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患者家属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下易出现一系列的精神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有必要给予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教育,患者家属保持健康的心理则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出院后的康复。本研究中笔者调查了患者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状况,并给予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惠州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科收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调查研究。患者家属纳入标准:年龄超过18周岁;入院前与患者共同生活至少3个月以上;为患者的配偶或父母。排除标准:本身有心、肝、肾等疾病史和近期生活遇重大事件者,有精神疾病史,滥用精神病治疗药物者,不愿参与本研究者等。其中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3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150例中,男52例,女98例;年龄35~70岁,平均(64.1±3.2)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5例,高中67例,大专及以上18例;家庭经济状况:<3000元/月者51例;≥3000元/月者99例;住院次数:首次住院者43例,2次及以上者107例。对照组150例中,男53例,女97例;年龄36~70岁,平均(64.6±3.4)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6例,高中65例,大专及以上19例;家庭经济状况:<3000元/月者50例;≥3000元/月者100例;住院次数:首次住院者42例,2次及以上者10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精神性疾病相关的知识讲解宣教,如疾病的发生转归及预后、患者治疗注意事项及家属如何照顾等,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以便家属放松心情。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每周3次,每次30min,共进行8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下:(1)认知教育。每次教育讲座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与精神病有关的基本知识(如病因、治疗、康复等等),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从本质上认识关精神疾病;对患者家属易出现的精神状况进行总结并引导其进行认知,并对患者易出现的症状和用药不良反应进行描述,使其可以应对患者紧急出现的状况。通过讲解成功案例使患者家属了解社会支持对患者病情控制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培养患者家属的社交能力。(2)心理教育。精神病患者发病后出现的病态行为、家属对患者的照顾及承受的经济压力等都能引起患者家属的应激状态,并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症状,如抑郁、心悸、烦躁等。此时护理人员应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上处理问题,耐心倾听患者家属的述说,密切关注其情绪变化,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保持乐观心情,促使其更加认真的照顾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3)其他。随着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因为患者家属均有同样的痛苦经历,此时医护人员可组织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帮助其相互接纳并使其建立信任的关系,患者家属们可以相互倾述内心真实的想法,并相互宣泄不良的情绪。

1.3观察指标

1.3.1焦虑状况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来评价患者家属的焦虑状况。此量表包括20个项目并采用4级评分法:1=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部分时间有;3=大部分时间有;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分别代表为1、2、3、4分。20个项目中15项按正向1-4分评分;其余5项按负向4-1分进行评分。最终得分为标准分=20个项目分数相加x1.25,其中焦虑程度分级: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

1.3.2抑郁状况采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价患者家属的抑郁状况。此量表包括20个项目并采用4级评分法:1=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部分时间有;3=大部分时间有;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分别代表为1、2、3、4分。20个项目中10项按正向1~4分评分;其余10项按负向4-1分进行评分。最终得分为标准分=20个项目分数相加x1.25,其中抑郁程度分级:轻度(50~63分)、中度(64~72分)、重度(>72分)。

1.3.3问卷调查方法根据SAS、SDS量表制作的调查问卷,患者家属填写时调查人员不能给予指导,30min内填完,并回收。由两位护理人员对量表问卷内容进行录入,并相互核对录入数据,以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调查时间为患者入院前(干预前)和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教育8周后(干预后)。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EPI软件录入,用SPSS15.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状况

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抑郁状况的改善情况

对照组干预前后抑郁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后抑郁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结果见表2。

2.3两组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3。

3讨论

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殊性造成大部分人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歧视和偏见,但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往往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理解不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这种歧视和压力间接地转移到患者家属身上。对于患者家属来说,一方面要承受照顾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着患者患病给自己带来的病耻感,长期发展会变得产生烦躁、易怒等心理不良情绪,逐渐变得不愿与人交往,这些方面明显增加了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将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影响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有对精神病的不了解、社会压力引起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患者疾病的预后等。对患者家属来说,精神病患者的存在给他们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患者家属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去适应患者,照料患者,对于发病期住院治疗的患者,患者家属的心理更是处在高水平的应激状况,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状况。如果患者家属没有得到有效的心理干预则较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精神病患者家属不良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着家属本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因此,医护人员治疗患者时也要关注一下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结果证实,患者家属中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提示患者家属也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家属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如认知教育讲座,告知患者家属精神病相关知识及提供其他关于社会支持的信息,纠正患者家属长期以来所认知的一些错误信息等;因患者长期患病住院治疗、康复、再住院等的循环过程中使患者家属长期处在应激状态下,易出现抑郁、烦躁等一系列的精神症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教育,并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上真正关心、理解和支持他们,通过加强沟通进而了解患者家属真正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并给予患者家属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家属保持乐观心情,并将有相同经历的患者家属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并相互安慰鼓励,宣泄不良的情绪,以减轻负面情绪,提高其心理应激能力。经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发现,观察组焦虑发生率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均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病相关知识讲座并进行心理指导,可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减少负性情绪,提高其社会支持能力,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改善也有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与有关研究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家属提高疾病认知水平,并积极应对其心理应激状态,从而更好地改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

猜你喜欢
负面情绪心理健康教育
细节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网络谣言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负面情绪”并非一无是处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法律案件中的法理和情理分析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