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联璧

2017-02-08 08:26阿如娜袁波文
草原文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汶口玉料红山

阿如娜 袁波文

(1.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考古文博系 2.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

联璧,形似玉璧相联,后约定俗成以孔数多少定名为几联璧,目前已发现的有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联璧在我国黑吉地区、辽河流域、海岱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遗址和墓葬内均有出土,但出土数量不多,延续时间不长,用途也不甚明了。目前,关于联璧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专门研究文章仅有一篇①。本文对考古出土的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进行类型学分析,从其年代、功能及玉料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讨论联璧的发展和传播过程。

联璧的作法是在一个片状玉板上分别琢磨出两个或更多圆孔,再抛光打磨。目前考古发现的以双联璧、三联璧居多,四联璧仅一件。

双联璧在黑龙江尚志亚布力②、杜尔伯特李家岗③、鸡西刀背山④、杜蒙毛都西那⑤、泰来东翁根山⑥,吉林张俭坨子⑦、双塔⑧,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⑨,辽宁牛河梁⑩、朝阳半拉山⑪,山东泰安大汶口⑫、邹县野店⑬,安徽蒙城尉迟寺⑭、花厅⑮、凌家滩⑯、青墩⑰,江苏南京营盘山⑱、新沂小徐庄⑲等遗址均有发现。目前发现最多的是牛河梁遗址出土5件,4件成对出土于两座不同墓葬内,此外,哈民忙哈遗址发现3件(图一)。根据形状将其分为三型。

A型 器体上小下大,上下两孔大小不一,联接处有明显的凹缺,内外缘磨薄,似刃状。个别的上面有小孔便于穿绳,有的也可能为三联璧失败的作品。

B型 孔径大小大体相同,按照形状分三亚型。

Ba型 孔径大小稍有差别,外形为“8”字型,联接处有凹缺。

Bb型 孔径大小相同,形制较规整,形状接近长方形,整体感觉厚重。

Bc型 孔径上下大小相同,联接处有凹缺。

C型 形状不算规整,孔径大小不一。以尚志亚布力为代表,制法还不太娴熟,是双联璧的雏形。

图一 双联璧

三联璧在尚志亚布力、阜新胡头沟⑳、朝阳半拉山、科左中旗哈民忙哈㉑、泰安大汶口、平阴周河㉒、黄梅塞墩㉓、巴林右旗那斯台㉔、凌源三官甸子㉕(牛河梁第16地点)均有发现(图二)。根据形状将其分为三型。

A型 器体上小下大,中部竖列三个圆孔,孔径较大,体两侧各有两道明显的凹缺,外侧边缘磨薄,似刃状。

B型 孔径较小,并以形状分为联接处有明显的凹缺和接近长方形两种亚型。

Ba型 孔径较A型小,连接处亦有凹缺,内外缘磨薄。

Bb型 孔径大小相同,整体近长方形,形制较规整,整体感觉厚重。

C型 横向,形制规整,三孔大小大体相同。底部或者下面有穿戴小孔,又名三孔玉饰。

四联璧仅在邹县野店发现一件,可能为双联璧及三联璧的发展。器体内外侧边缘亦磨薄(图二,13)。

A型双联璧和三联璧多发现于黑龙江、吉林和辽河流域的北方地区,数量最多,玉料讲究,也最精美。B型双联璧和三联璧分布于海岱地区和江淮地区,其中Bb型双联璧和三联璧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野店双联璧和凌家滩相似,Bc型双联璧在青墩、营盘山都有发现,外形和北方地区联璧些许相似,但是却没有北方联璧孔径上小下大的特点,而是孔径大小相差不大。 C型三联璧极为精美,兽形和人形做法极为复杂,工艺也最为复杂。

图二 三、四联璧

关于联璧的年代。在东北地区最早的小南山,新开流,双塔一期,兴隆洼,小河西,哈克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遗址中虽然发现玉器,也不乏一些玉璧等礼器,但没发现联璧。目前来看年代最早的联璧应该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尚志亚布力遗址的双联璧及三联璧。

亚布力遗址地层堆积简单,遗存比较单纯,陶器颇具特色。发掘者根据亚布力遗址中的璧式玉佩饰推断亚布力遗存年代为距今4500~5000年左右。实际上,亚布力遗址年代应该在距今7500年左右㉖。尚志亚布力遗址出土的三联玉璧与胡头沟M3出上的三联璧相比,虽在穿孔特点或穿孔技术方面表现有所不同,但两者的造型大同小异,均具有三璧相联,且有上璧渐次小于下璧的特点。亚布力的三联璧及双联璧相较于辽河流域的同类器,形状还没有完全成形,且工艺要落后一些㉗。其他发现联璧遗址鸡西刀背山年代在距今6000年左右㉘,李家岗墓地年代在距今5500年左右,毛都西那等地虽都没有出土单位而无法确定年代,不过联璧的形制和辽河流域相似,年代上应该较相近。

牛河梁、哈民忙哈、双塔遗址出土联璧年代根据报告和简报均为红山文化晚期。红山玉器和哈民忙哈玉器在器型、年代方面相近,工艺上也有极大的相似性,关于红山文化受到吉黑地区影响已经有不少观点。红山文化环类、璧类玉器是明显受到吉黑地区史前玉器的影响㉙,吉黑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周晓晶提出“璧形器最早出现于吉黑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辽西地区”的观点,认为在吉黑地区与辽西地区玉器的关系上,以吉黑地区玉器对辽西地区玉器的影响较大无疑证明红山文化玉器中的扁薄刃边形器制作工艺,是受到了其分布区以北地域玉器风格影响的结果,是在吸取了北方地区扁薄刃边形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㉚。牛河梁积石冢的年代为距今5700—5100年之间㉛,也比吉黑地区联璧晚。抛去年代上差异,吉黑地区和辽河流域在形制上和工艺上的相似性可以归为北方系统。

海岱地区联璧年代,邹县野店M22为墓地第4期,是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遗存,其年代为距今5400年前后。大汶口墓地M47,时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绝对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前后。平阴周河遗址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花厅墓地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遗存,距今5400—4800年。尉迟寺年代为大汶口文化晚期类型,距今年代5000—4600年。海岱地区联璧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距今5400—4800年之间,且以距今5000年前后居多。

器身多有穿孔和器缘形成刃边的特征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风格,大汶口文化玉器中发现的联璧,其形制明显较红山式玉器进步,而且已经出现了形状近长方形、孔径大小相同的联璧,应属于晚期产品。大汶口文化玉器中的Ba型联璧,应是在两地区文化的交流中,大汶口文化先民仿照红山文化式玉器,在本地制造出的㉜,只是形制上,孔径变得越来越小。

江淮地区联璧年代均较北方地区要晚,数量更少,不见直接输入的红山玉器㉝,套饰中也不见联璧,应是用当地的玉料在当地制作的。凌家滩形成过程中曾受到晚期红山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在联璧上的体现主要是器身多有穿孔和器缘形成刃边的特征,这在大汶口文化玉器中也有所反映,玉器可能是以海岱地区为中介,影响到江淮地区㉞。但凌家滩为代表的江淮地区受到红山文化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海岱地区,两地文化在文明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相似和相通之处也要远远大于海岱地区。黄梅塞墩联璧和平阴周河墓葬联璧相似,该遗址薛家岗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 3500~前 2600 年,墓葬也发现拔牙现象,可见也受过大汶口文化的影响。青墩、南京营盘山等崧泽文化发现的联璧和小徐庄等地联璧也不排除是经过山东地区影响传播过去的。

此前有学者对玉璧的功能进行过研究㉟,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假说,归纳起来有几种:礼天说、祭祀说、财富说、货币说、敛尸说等,也有观点认为红山文化玉璧起源于环形石斧㊱,也有把玉璧功能说是日月崇拜的反映㊲或认为玉璧功能主要是借助太阳向上托起的巨大力量,使墓主人的灵魂进入永恒与再生㊳。也有人认为玉璧起源于纺轮,由纺轮演进为早期的一些璧形小佩饰,再逐渐大型化,而之所以会从一种工具演化为礼器,这中间主要是为了借用纺轮旋的神力,把玉璧送给墓主,希冀璧的旋力能有助于墓主灵魂的飞升,所以多堆叠放于墓主脚下,以增加旋托力㊴。然而与玉璧相比,联璧无论在发现数量上还是年代与出土地点都有所不同,因此功能也可能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关于联璧的功能,此前研究认为有可能是耳饰或系挂于发辫上做头饰㊵,还有认为是缝缀或者佩戴在身份等级比较高的神职人员或部落首领衣帽上或身上的饰物,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墓主人死后这些玉璧作为神服神帽上的装饰物随墓主人一同下葬㊶。吉黑地区的联璧出土都比较零散,大多出土单位不明确。目前联璧中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是西辽河流域牛河梁、半拉山、哈民忙哈、海岱地区邹县野店、平阴周河、大汶口墓地等。牛河梁第二地点M21出土的二件双联璧位于墓主肩部,其中一件双联璧上盖压一件玉璧,这种现象在哈民忙哈F46中也有发现,可见联璧的用途是有一定讲究的。牛河梁十六地点M1出土双联璧在人下颌骨右侧,另一件在胸部右侧肋骨上。哈民忙哈遗址中的玉器均散落在人骨附近,可见是用于佩戴㊷。平阴周河三联璧是出土于人骨后脑部位㊸。邹县野店和大汶口墓地双联璧与其他装饰品一起出土,应为套饰的组成部分。

双联璧和三联璧极少有对穿小孔,胡头沟遗址出土的三联璧璧上端刻有系沟,上璧孔经长期磨损呈不规则圆形,有固定佩戴在胸前这一可能。对于联璧的凹缺用来固定系在璧上的绳子,暂没有证据,暂不做谈论。联璧出土的墓主人的性别、年龄与联璧的摆放位置,也尚看不出具有规律性。Bb型仅在大汶口M47中集中发现三件,为套饰中的组成部分。而A型和Ba三联璧在哈民忙哈、平阴周河、黄梅塞墩、半拉山、胡头沟等遗址均单个出土,没有和其他联璧发现的例子,基本确定为单独佩戴。

所以,联璧既可以单个佩戴于身上,也可以缝于衣帽上,也可以作为套饰的组成部分等多种功能。

C型三联璧玉璧上有细孔,可用于穿绳,可见用途并不仅仅是佩戴或缝于衣物,也有更多的含义。三孔玉饰目前所见到的只此三件,而凌源三官甸子出土的双猪首三孔器与牛河梁的双人首三孔器无论从作工、造型上都很相似。双人首三孔器脸部线条单纯,不同于龙山、良渚文化的人面相,除五官之外尚有不少的附加线条,此点正好与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女神雕像面相不谋而合,所以推测应是红山先民崇拜的对象。据有关资料介绍,牛河梁积石冢的石头是三层,外边有三层石头圈,每层石头圈皆有一筒形器圈,而筒形器的边缘也多是三圈彩绘。有人认为这种三孔玉雕很可能就是“三阳开泰”的原型㊹。

出土联璧的墓葬规格都比较高,随葬品往往也很丰富,鉴于随葬玉器的数量和等级与该遗址墓葬的规模大小和等级相符且玉器种类的组合等级与墓葬规模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因此,联璧的用途等级差别和一定的用玉制度,与高等级墓葬中“唯玉为葬”㊺的习俗相互呼应,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目前对玉料研究最多的属于红山玉器。红山玉器主要使用岫岩玉,对此杨伯达、闻广、赵朝洪先生都有过研究。北大地质学系的王时麟教授等三人对红山玉器的材质进行分析,“结论是赤峰所出土的红山玉器都是岫玉”㊻。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及玉料来源问题,目前可以确定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为质量上乘的透闪石玉,原料主要来自帕岩玉矿带。但至今没有在帕岩玉矿附近找到古代开采加工遗迹。而赤峰以北和黑龙江境内的红山玉器玉料可能来自更远的贝加尔湖透闪石玉矿区。但上述观点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考古发掘以提供证据㊼。红山文化联璧的玉料也存在两种来源,虽然西辽河流域史前玉器大部分都是岫岩玉,但是牛河梁的联璧中已经有来自吉黑地区的玉料。牛河梁M21:6带绿白色,透明度较高。从玉色和玉质看,均与岫岩一带软玉有差异。M21反映红山玉料可能有两处不同的来源,一个是岫岩一带周围,另一个是贝加尔—吉黑的玉矿㊽。哈民忙哈玉器和红山文化玉器玉料器型和颜色极为相似,不排除它们玉料相同的可能。

此前,有学者主张史前时期的先民获取玉料是以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的观点㊾。凌家滩玉器代表的江淮地区基本是本地玉料㊿。崧泽文化玉料即为就地取材,来源于天目山脉及其余脉以及宁镇山脉,在漂阳小梅岭发现的透闪石软玉较多。赵朝洪等通过对红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玉器材质的考察,认为大汶口文化的玉料与红山文化的玉料一样,大部分是来自辽宁岫岩。王强通过大汶口、尉迟寺、三里河、陵阳河玉料研究,认为海岱地区整个史前时期的玉料是以本土产出为主。这些地区联璧虽在形制上和北方类似,但是玉料和工艺上和北方地区发现的联璧有明显差异。

可以大致将史前联璧分为北方地区、海岱地区、江淮地区三个区域。黑吉地区联璧出现最早,而后到西辽河流域此区域发现最多并成为牛河梁祭祀群的一种身份及等级象征,后传到海岱地区及江淮地区。A型联璧应该是在黑龙江地区开始出现并影响到辽河流域,并有整体上小下大、孔径大小不一、有刃边的特点,这可以归为北方地区特色。到海岱地区时发展为B型孔径相同,同时又出现了形状似长方形的联璧。最后到江淮地区,有北方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某些共同特点,然而从联璧上看具体受哪个地区的影响并不明显。吉黑地区联璧年代早,工艺原始。到红山文化晚期时社会发展,工艺成熟,具备了礼玉的性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联璧的功能可能用于缝制于衣物或者为套饰中的组成部分。A型和Ba型三联璧可能为单独佩戴。联璧的玉料中各个地区有区别,北方除了岫岩玉以外还有贝加尔湖地区玉料的发现,海岱地区和江淮地区玉料大多都在本地取材再进行加工。

注 释

① 栾丰实:《连璧试析》,《中国玉文化论丛(四)》,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②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尚志县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88年1期。

③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黑龙江省杜尔伯特李家岗新石器时代墓葬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91年2期。

④ 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北方文物》1987年10期。

⑤ 孙长庆、殷德明、干志耿:《黑龙江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兼论黑龙江古代文明的起源》,《考古学文化论集4》,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⑥ 王广文、王永祥:《黑龙江省泰来县嫩江沿岸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95年1期。

⑦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2》,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⑧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白城双塔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报》2013年4期。

⑨ a.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2011年的发掘》,《考古》,2012年7期;

b.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2012年的发掘》,《考古》2015年10期。

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 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

⑪ 国家文物局:《2015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6年。

⑫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

⑬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⑮ 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⑯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田野报告之一》,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⑰ 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2期。

⑱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玉器全集·1·原始社会》,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⑲ 程东辉、张浩林:《小徐庄遗址抢救发掘喜获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8月22日。

⑳ 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6期。

㉑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综述》,2015年1期。

㉒ 平阴周河遗址考古队:《山东平阴县周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发掘》,《考古》2014年3期。

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梅塞墩》,文物出版社,2010年。

㉔ 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

㉕ 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6期。

㉖ 刘国祥:《中国东北地区史前玉器发展阶段初论》,《东北文物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㉗ 周晓晶:《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探》,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7 年。

㉘ 武威克、刘焕新、常志强:《黑龙江省刀背山新石器时代遗存》,《北方文物》1987年10期。

㉙ 周晓晶:《吉黑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探究》,《北方文物》2000年4期。

㉚ 周晓晶:《东北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探》,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7 年。

㉛ 王芬、栾丰实:《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期和年代》,《中原文物》2016年4期。

㉜ 孙研:《大汶口玉器研究》,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年。

㉝ 韩建业:《晚期红山文化向南影响的三个层次—从凌家滩墓地所见红山式玉器论起》,《文化研究》第16辑。

㉞ a田明利:《凌家滩墓地玉器渊源探寻》,《江淮文化》1999年10期。

b田明利:《凌家滩遗存与红山文化》,《文物研究》第15辑。

㉟ 付丽琛、孙国军:《浅析红山文化玉璧的功能》,《赤峰学院学报》2015年6期。

㊱ 李欧:《红山文化玉璧信息资源整理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2期 。

㊲ 张永江:《论红山诸文化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9期。

㊳ 郑建明:《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华夏考古》2007年1期。

㊴ 俞为洁:《良渚玉璧功能新论》,《东方博物》第5辑,浙江省博物馆,2002年。

㊵ 刘淑娟:《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1期。

㊶ 吕军:《从牛河梁积石冢谈红山玉器的功能》,《考古与文物 》2002年增刊。

㊷ 阿如娜、吉平:《内蒙古通辽哈民遗址第三次发掘又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13年4月26日。

㊸ 平阴周河遗址考古队:《山东平阴县周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发掘》,《考古》2014年3期。

㊹ 刘淑娟:《红山文化玉器类型探究》,《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1期。

㊺ 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8期。

㊻ 于建设:《红山玉器》,远方出版社,2004年。

㊼ 郭大顺:《从以玉示目看西辽河流域与外贝加尔湖地区史前文化关系—兼谈红山文化玉料的来源》,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3页。

㊽ 邓聪、刘国祥:《牛河梁玉器技术初探》,《牛河梁红山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

㊾ a.闻广:《苏南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考古地质学研究》,《文物》 1986年10期。

b.苏秉琦:《史前古玉玉质及玉料来源之探讨》,《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下》,紫禁城出版社, 2005年。

㊿ a.朱勤文、廖任庆、张敬国:《安徽凌家滩出土古玉器玉材来源考察结果》,《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附录二,文物出版社,2006年。

b.牛敬荣、张敬国、程华、孙瀚、冯敏、孙先如:《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新石器玉石文化探源》,《文物研究》第14辑,2005年。

b.孙维昌:《珑泽文玉器缘论》,《长江文化论丛》2010年10期。

猜你喜欢
大汶口玉料红山
红山荞麦看木森
玉雕作品分析与欣赏
红山蚁的伏击战
刘思涛作品
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泰安太阳部落景区发展研究
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国东部的太阳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图形符号新考
玉器之美
浅析玉雕人物形象与用料选择
随形就势 顺色立意
山东大汶口盆地赵家店石膏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