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泰安太阳部落景区发展研究

2020-06-30 03:40
泰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汶口陶器部落

于 超

(泰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大汶口文化以1959年发现的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地区,据测算,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泰安太阳部落景区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采用情景体验的方式,将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与现代游乐项目相结合,是我国第一家利用史前文明开发建设的特大型文化主题公园。景区蕴含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元素,其建筑外观的古陶造型、主题区的命名和项目的设置和规划、市场定位及对外宣传都渗透着浓浓的大汶口文化元素,景区内的大汶口文化展示馆、大汶口古村仿真、打猎归来、大汶口陶艺体验区、太阳部落史前文化研学基地等项目都带有浓郁大汶口文化特色。太阳部落景区作为中国文化主题公园的新秀,在主题区和项目的设置和命名、文化内涵挖掘、对外宣传、标志性符号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太阳部落景区在今后发展中要补齐短板,从突出大汶口文化主题、深挖大汶口文化内涵、增设宣传大汶口文化的广告、使用八角星纹图案作为代表大汶口文化的统一标志性符号等方面开发建设。

一、泰安太阳部落景区蕴含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元素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汶、泗流域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端,东至胶东半岛,西达河南中部,南抵江苏和安徽北部。至今,大汶口文化发现的遗址达几百处。大汶口文化因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而得名[1]。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跨在大汶河两条支流的交汇处,大汶河自东向西把遗址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其中北岸主要为遗址,南岸为墓地,总面积825000平方米。1959年夏季,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等单位,为配合津浦铁路复线建设工程,抢救发掘了泰安大汶口遗址,其中1959年6月24日至8月底,揭露墓地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获得陶器、石器、骨器和角器等遗物1000多件。1974年和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又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地点是在大汶河北岸的西半部,发掘共揭露面积1976平方米,清理房址3座,灰坑58个,墓葬46座。从地面采集资料和发掘资料来看,汶河两岸的西半部主要是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的遗存,而汶河两岸的东半部主要是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大汶口遗址涵盖了大汶口文化早、中、晚各期[2]。据测算,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仅在山东境内已经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500余处,经过科学发掘的遗址大约有50余处,发现大量房屋、墓葬、灰坑、陶審、水井等遗迹,出土大批陶、石(玉)、骨、蚌、角等文化遗物,其中陶器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主要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灰陶、黑陶和硬质白陶。[3]

泰安太阳部落景区,位于泰山南麓,徂徕之侧,汶河之滨,是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012年5月项目开工,该园区按照大汶口文化特色建设,总投资36亿元。景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线,打造了时光穿越、梦回大汶口、洪荒探秘、洪荒历险、情定大汶口、金乌古镇、文明之光七大板块,并通过时空隧道、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大汶口古村、盘古狂叫、女娲补天、共工的愤怒、山洪暴发、洪荒漂流、洪荒探险等40余个主题项目,将史前文化和游乐项目有机融合,使远古文明的场景在游客面前真实展现,是中国首家展现史前文明的特大型主题公园。在太阳部落景区,大汶口文化始终是太阳部落景区的灵魂,其建筑外观的古陶造型、主题区的命名和项目的设置和规划、市场定位、对外宣传都渗透着浓浓的大汶口文化元素,漫步在景区仿佛穿越回遥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尽享那儿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一)建筑外观借用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造型

太阳部落景区在设计建筑外观时,充分运用了众多大汶口时期的彩陶造型,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下图1),该造型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彩陶罐的造型,彩陶罐的纹饰发现不多,上腹部以白彩绘连山纹,套饰毛边菱形纹,衬褐色地,折腹处施多道白彩直线纹;[4]女娲补天(图2)的造型,该造型是大汶口文化中的薄胎高柄杯改良后的造型,大汶口时期的薄胎高柄杯,造型精致,工艺水平极高,主要流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较为典型的器物之一,代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的最高成就;[5]文明之光(图3)的造型,这个造型来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八角形纹的彩陶盆,腹施红衣为地,腹部用白彩绘七个八角星,星中呈方形,周边用黑线勾出轮廓,再在星与星间绘两道竖条纹,下腹一周红色弦纹,口沿以白衣为地,用红黑彩绘三角纹、线条和圆点纹,从而构成一幅工整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高超的绘画技术;[6]地心历险(图4)的造型是大汶口文化中器座的镂空造型,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前较为常见,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基本不见,数量很少,器形一般较大,多镂孔或饰彩绘。[7]除了建筑外观运用了陶器外型,景区各处还遍布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各种陶器模型,如陶鼎、陶壶、陶瓮、觚形杯、单把钵等,景区的垃圾桶上大都被刻画上了各种浓郁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花纹图案,大汶口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主题区的命名和项目的设置规划渗透着大汶口文化元素

在主题区命名上,以“大汶口”三个字命名的主题区有“梦回大汶口”“情定大汶口”,其中“梦回大汶口”主题区包括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民俗街、部落神庙、大汶口陶艺体验区、大汶口古村、汶河古渡等项目;“情定大汶口”主题区包括生命烈火、狂奔、后羿射日、狩猎归来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参考大汶口文化设置建造的,每个项目都渗透着浓浓的大汶口文化元素,游客在这两个主题区游玩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体验和感受大汶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一个侧面起到了弘扬和传承大汶口文化的作用。

图1 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

图2 女娲补天

图3 文明之光

图4 地心历险

在游乐项目命名与内容设置上,景区同样做足了功夫。“梦回大汶口”主题区内的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又称大汶口文化博物馆。走进体验馆,游客不仅能够看到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用过的原始工具、戴过的简陋饰品、拔牙的古老习俗及墓葬的方式,还能观赏通过4D、5D等现代高科技打造的先民生活的场景,如邀请客人、拓泥制陶、结网捕鱼、喂养家禽、丛林狩猎、篝火祭天等,置身史前古村落,近距离地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看他们打鱼、狩猎、取火、做饭、纺布、制陶、饲养,使人们仿佛穿越到大汶口时期与我们的祖先面对面。还有远古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盘古狂叫、共工的愤怒、祝融的怒火,在太阳部落转化为一个个惊险刺激好玩的体验项目,使原本抽象的大汶口文化从历史教科书中走了出来,变成了游客在娱乐体验中可见、可知、可感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独一无二地实现了大汶口文化与主题公园游乐体验项目的完美融合。

(三)市场定位深深根植于大汶口文化之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太阳部落景区的7大板块主题区规划和40多个项目设置及周边的大汶口博物馆、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泰安市华夏大汶口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都是围绕着大汶口文化进行市场定位的,泰安太阳部落景区总经理孔祥海曾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过,不是所有的旅游投资都是科学的、有回报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和科学引导市场消费需求的旅游投资才是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才会有超值回报。太阳部落景区参与性文化体验项目设置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市场原则,经营理念是不跟任何景区搞雷同战、价格战,而是打价值战,与市场上已经存在的主题乐园进行错位竞争,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事实也是如此,太阳部落景区创造性地将主题乐园与大汶口文化元素实现完美融合,使景区内处处带有浓郁的大汶口文化特色,尤其是通过科技和创意把5000年多前的大汶口文化激活,利用高科技让游客完成历史的穿越,在娱乐体验中开启大汶口文化的“探秘”旅程,感受大汶口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升大汶口文化的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文化类景区市场定位和市场开拓趟出一条创新之路。

(四)对外宣传始终以大汶口文化为核心

自2013年开业以来,太阳部落景区在央视《朝闻天下》《今日关注》等品牌栏目,山东卫视、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等地方主流媒体,大众网、齐鲁网等各大主流网络媒体及跨桥和高速高铁沿线进行以大汶口文化为核心的立体式广告投放。近几年又使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电影、微视频等对景区及大汶口文化加大宣传。为了使大汶口文化发扬光大、传播的更远、挖掘得更深刻,太阳部落自营业7年来,每年的广告宣传投入费用大约在1000万元左右,前来景区的市场消费群体每年递增15%左右,2019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0万人。2019年6月景区的太阳部落史前文化研学基地建成开业,运用研学一日行、两天一夜行、三天两夜行的方式迎接来自省内外、国内外的中小学生在这儿探寻、领略大汶口文化的瑰丽,接受史前文明的熏陶和洗礼,收获传承大汶口文化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目前太阳部落景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汶口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远,客源越来越多。近日,大众网旅游频道公布了山东省重点旅游区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太阳部落景区位列榜首,这不仅是对景区宣传工作的认可,更是为积极宣传和弘扬大汶口文化注入了一股崭新动力。

二、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发展的特色项目

太阳部落景区内每个主题项目从项目规划、设置到开发建设及对外宣传和市场定位等都深深根植于“大汶口文化”这一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文化资源,通过静态展示、动态表演、模拟体验、互动娱乐等各种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采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充分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东方远古文化特色,祖先的农业生产方式、制陶技术、房屋建筑、墓葬文化、民俗习惯、古老文字等在景区内得到了深刻地诠释。其中能代表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景观有大汶口文化展示馆、大汶口古村仿真、打猎归来、大汶口陶艺体验区、太阳部落史前文化研学基地等。

(一)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

大汶口文化展示体验馆又叫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其外部采用大汶口文化时期比较典型的陶罐造型,内部运用现代科技技术,通过复原陈列、仿真塑像、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多角度地展示大汶口文化。体验馆四周壁画有打石取火、制作工具、汶河夜话、走向远方、汶河新生、香飘两岸、源远流长、远古歌声、薪火相传、早春二月、感恩苍天、欢乐农家、丛林狩猎、汶河长流等。室内利用4D、5D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的远古场景,为游客提供了别样的体验。在这里,来自远古时代的女主人能够热情地打着招呼邀请游客们进屋做客。体验馆以随处可见的电子触摸屏代替了一般意义上的讲解员,可以让游客通过电脑操作自行了解大汶口文化的渊源、类型划分、分期与年代、流向、族属、图像文字、墓葬方式、习俗、陶器演变、生产工具等。另外,游客除了通过观看实物及文字介绍以外,还可借助电子设备,模拟纺织、制陶、捕鱼、丛林狩猎,更好地感受古人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全方位地展现大汶口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大汶口古村部落

根据考古文献,完整复原的大汶口古村部落,坐落在太阳部落景区内的左前方,占地面积大约50余亩,远远望去就是一个古朴原始的小村庄,这里有各种排列并不整齐的方形的、圆形的低矮土坯草房20多间,房间内陈列着各类陶制的鼎、斛形杯、壶、罐、盆,石制的斧、铲、刀,骨制的锄、鱼鳔、鱼钩,房内外的墙上贴着野兔、山羊等多种动物的毛皮,惟妙惟肖的古人生活雕塑遍布村落的大街小巷,空地上再现了部落居民烧饭、洗衣、缝衣、狩猎凯旋归来、饲养家畜家禽等十分逼真的生活场景,用实物陈列、文字介绍、实景演出、雕塑复原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

(三)狩猎归来

狩猎归来特色项目被太阳部落号称中国第一特色巡游,部落首领驾驭着一头远古异兽,古老的战车满载狩猎果实缓缓前行,后边一群身穿兽皮服装、头戴羽毛头饰的原始族人抬着、扛着、挑着猎获的各种各样的猎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喜悦神情;他们在原始乐器的合奏下,踏着原汁原味的部落舞步,进行着部落的盛世狂欢,庆祝着狩猎胜利归来。最后他们来到太阳神广场把猎物中的猪头、鲤鱼供奉在太阳神像前,点燃起篝火,载歌载舞,手舞足蹈,部落首领在太阳神像前虔诚祭拜叩首,祈求太阳神保佑部族平安吉祥、衣食丰足。

(四)大汶口陶艺体验区

大汶口陶艺体验区位于太阳部落景区内,与大汶口古村部落毗邻,是一个自成一体的泥香泥色的小院落,院落里有一排不加修饰的土屋,土屋的墙面是用当地的黄泥粉刷的,路面也是土路,房屋内有制陶师为游客准备的陶泥,是游客专门体验拓泥制陶的区域。据专家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了红陶、黑陶、白陶、灰陶及彩陶,各种陶器的原料都来源于泥土,古人先把泥土制成陶胚然后进行烧制,陶器的制作方法按照早期、中期、晚期大致可分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先民制作的陶器主要是饮食工具,但也有一部分是随葬品。游客们在陶艺体验区触摸着湿滑柔软的陶泥,在专业制陶师的指导下,模仿着古人制作的各种陶器造型,运用轮制法,慢慢把陶泥塑造成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陶器,体验着制陶的乐趣,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拜我们的祖先为师。

(五)太阳部落史前文化研学基地

太阳部落史前文化研学基地于2018年12月立项筹建,2019年6月落成开业,基地坐落在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出口处,是集中展现大汶口文化的精品板块。目前基地有大汶口古陶文化馆、中国汉字文化馆、中国姓氏馆和大汶口农耕文化馆四个场馆组成。其中,大汶口古陶文化馆和大汶口农耕文化馆渗透着浓厚的大汶口文化元素。大汶口古陶文化馆是以大汶口陶艺文化为主线的综合体验馆,是一个以展示、宣传、科教、欣赏、研究、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文化馆。此场馆一次可容纳120人同时上课,体验古人拓泥制陶,听专家讲述陶的历史,是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教育的第三课堂,是社会陶艺爱好者的实践场所;农耕文化馆从远古的大汶口文化的刀耕火种开始,集中介绍了大汶口原始居民使用的农耕工具,集中展现各个时代农具、农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民俗文化。

三、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太阳部落景区存在的不足

(一)一些项目的大汶口文化主题不明确

太阳部落景区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的特大型文化主题公园,主题区与项目的命名甚至整个景区都渗透着浓浓的大汶口文化。例如大汶口博物馆、大汶口古村、大汶口陶艺体验区、汶河古渡等项目,但是也存在一些与大汶口文化主题不相符的项目,比如激战鳄鱼岛、水龙王、小猪运动会、碰碰车、旋转木马等。尤其是小猪运动会,演员身着仿远古时代的简陋衣服,驱赶小猪做一些高空跳水、翻越障碍的动作,并且中间还穿插小狗表演的杂技活动,这显然稀释了大汶口文化,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活动。另外,驱赶小猪做一些高难动作对小猪是否有伤害,对游客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游客是否会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这都值得经营管理者认真商榷。景区还有许多项目与大汶口文化并没有多大关系。比如几类刺激性较高的项目,命名为盘古狂叫的太空梭(跳楼机)、命名为祝融的怒火的风火轮、命名为共工的愤怒的波浪翻滚、命名为后羿射日的高空飞翔,这些项目尽管在命名上跟史前文化有关联,但实际上没有凸显大汶口文化主题。还有一些亲子类项目,例如水龙王、旋转木马等,家长跟孩子一起玩乐,虽然增加了欢乐气氛,加强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但这与大汶口文化主题几乎毫无关系。旋转木马、碰碰车等似乎是每个游乐园的必备项目,只能说这类项目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但起不到突出大汶口文化主题的作用。

(二)大汶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刻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年代与分期、渊源与流向、遗址与遗存、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墓葬制度、风俗习惯、代表性器具,如陶器、石器、骨器等等,其中陶器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仅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就达1000多件[8],尽管目前太阳部落景区的陶器及陶器造型分布很多很广,如大汶口文化体验馆陈列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各式各样的陶器,室外还有许多仿陶器的建筑外观、陶器模型及造型各异的景观及仿陶器的垃圾桶等,但是室外各处的仿陶器建筑造型及景观都没有配以文字解释和说明,更没有介绍各种仿陶器的建筑造型和景观跟大汶口文化的关系,导致文化气息不浓厚,给人一种有实物没文化的感觉。由于大汶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是每个人都了解,据统计,仅有23.1%的游客了解大汶口文化[9],导致大部分游客不明白为什么在太阳部落景区有这么多盆盆罐罐的陶器制品,更不知道不同造型的陶器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功能和用途,甚至游玩结束了还有诸多疑惑不解。这充分说明太阳部落景区对大汶口文化的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三)广告宣传中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模糊或缺失

太阳部落景区虽然也通过各种媒体,包括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广告、图片等做了大量宣传,并且每年的投入都在1000元以上,然而太阳部落景区的广告宣传没有把景区大量的大汶口文化特色展现出来,不能准确地对外传播景区的诸多大汶口文化信息,难以达到开发者建设的初衷及消费者的心理期待,消费者游完景区难以了解大汶口文化的精髓;再就是广告宣传图片中不论是网络媒体还是高速、高铁户外巨幅广告,大都把太阳部落景区内共工的愤怒作为主打图片进行对外宣传,看到这幅图片中共工的张牙舞爪难以扑捉到大汶口文化的主题性及大汶口文化表达的教育性,这样的宣传失去了景区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的大汶口文化元素。

(四)代表大汶口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不统一

太阳部落景区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开发建造的,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或标志性符号尚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豆器物上的八角星图案(如图5)是太阳部落的形象标识,是大汶口文化的标志符号。这与原太阳部落营销策划部袁丰泉总监曾经说过的太阳部落品牌标识借鉴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豆器物上的八角星图案是不谋而合;还有的学者建议选择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器上最常见的日火山符号(见图6),作为大汶口文化的标识符号,陈桂菊[10]指出,“日火山”符号下方为大山,中间为圣火,上方为太阳,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比较典型的文字符号,描绘了远古时代原始部落首领巩固领导地位后,在泰山极顶点燃圣火祭拜太阳神的仪式,逐渐被历代君主、帝王所传承,成为泰山封禅文化。它直观地反映了天、地、人和谐共存的场景,贴切地表达了泰山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国泰民安”的理念,[10-11]可以作为太阳部落景区的标志性符号;也有人建议把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陶器,如陶豆(图7)作为太阳部落景区大汶口文化标志符号。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八角星纹彩陶豆,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厘米,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12]该文物目前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总之,围绕太阳部落的品牌形象及标志符号有各种建议和观点,但到目前为止,太阳部落景区还没有形成统一且能代表大汶口文化的标志符号。

图5 八角星图案①这是大汶口文化彩陶中具有代表性的花纹图案,古代主要绘在盆或豆上面,目前大汶口景区随处可见。

图6 日火山符号②这一图案首次发现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是象形文字符号“日火山”图案,太阳部落现已仿照此图案在太阳广场建成日火山雕塑。

图7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豆③陶豆,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大汶口遗址出土。

四、景区基于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景区开发建设要突出大汶口文化主题

泰安太阳部落景区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开发建设的,今后还要继续开发建设,如何体现出大汶口文化元素,需要开发建设者认真周密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首先,从目前运行的项目着手,对不突出大汶口文化特色的项目逐步升级换代、推陈出新,以突出大汶口文化主题为目的。今后再规划建设新项目时,在注重体验性、娱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渗透,力争把世界级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发挥大汶口文化的传承和育人功能。

其次,从建筑外观着手,设计更贴合大汶口文化的建筑。目前,太阳部落景区许多项目的建筑外观都是参考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造型,比如上述提到的大汶口文化体验馆、文明之光、女娲补天、地心历险等项目,今后再兴建新项目时,可以继续采用这种做法,最好使用尚未尝试过的陶器造型,例如陶鼎、陶觚、高柄杯、器座等。另外,在内部装修装饰方面,也需要切合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原始风貌,避免花里胡哨、不伦不类。

再次,从项目设置与命名着手,制定相应解决对策。在新项目的设置和命名的问题上,一方面需要请教大汶口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景区的建设者要认真研读有关大汶口文化方面的历史文化专著,深挖大汶口文化的精髓,既不能把项目的设置和命名搞得过于简单直白,毫无文化美感,又不能太晦涩难懂,过于抽象,让游客一头雾水不明就里。项目设置和命名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尤其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的游乐项目,建设者既要多方咨询业内专家,又要领悟大汶口文化的真谛。

(二)进一步挖掘大汶口文化的深刻内涵

结合大汶口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刻这一不足,建议太阳部落景区结合自身的定位深挖大汶口文化主题,把大汶口文化元素发扬光大。一是对分布在景区各景点模仿大汶口文化陶器模型的建筑外观做文字解说,介绍它们的造型是仿照哪件出土陶器建造的,这些陶器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名称、功用以及仿造的意义;二是景区每年不定期举办一些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对大汶口文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做报告、办讲座,阐释大汶口文化的来龙去脉,把大汶口文化弘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大汶口文化的深刻内涵。另外景区可以利用寒暑假为周边的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办大汶口文化研学班,邀请精通大汶口文化的专家学者为他们授课,让学生们在熟知大汶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参观蕴含大汶口文化元素的景点和项目,例如,大汶口文化体验馆、大汶口仿真古村、日火山雕塑、大汶口文化陶艺体验馆等,把学到的大汶口文化知识与现场参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娱乐体验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寓教于乐。

(三)广告宣传及图片设置要增加大汶口文化元素

太阳部落景区在今后的对外广告宣传中要与景区内部的文化主题统一起来。一方面,既然景区在建筑外观、项目设置及命名是以大汶口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休闲娱乐公园,那么太阳部落景区在对外广告宣传中就要增加大汶口文化元素,不论是文字介绍还是传媒宣传都要适当删减一些刺激性游乐项目的对外展示,而是增加大汶口文化的起源、嬗变、流向、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大汶口文化以及太阳部落景区的主题和定位;另一方面,景区在高速公路设置的大型广告图片“共工的愤怒”(波浪翻滚项目)可以适时更换,代之以景区仿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各种陶器造型建筑,如大汶口文化体验馆、女娲补天、太阳神、地心历险、文明之光等,因为这些建筑造型都是仿照大汶口文化出土的许多陶器建造的,是太阳部落的大汶口文化符号,也是太阳部落发展的一大特色,所以景区在设置对外宣传图片时一定要紧扣大汶口文化主题,不能单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或者营销赚钱而忽略了大汶口文化主题。

(四)把陶器上的八角星图案作为大汶口文化统一的标志性符号

太阳部落景区内的许多仿陶器造型建筑上、大汶口体验馆内部陈列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多种出土陶器上、餐厅的桌椅上、垃圾桶上以及排水沟盖上都印有八角形图案,结合太阳部落景区的这一鲜明文化特色,笔者建议太阳部落景区把绘有几何图案、仿照红色彩陶建造的大汶口文化体验馆作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把八角星纹图案作为大汶口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以后的媒体资料、图片介绍以及高速路广告宣传时,把大汶口文化体验馆的仿陶罐建筑外形作为太阳部落景区统一的品牌形象,在今后太阳部落生产的纪念品上全部印上八角星图案,让其作为太阳部落景区能代表大汶口文化的统一标志性符号。

总之,大汶口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渊源,其资源本身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太阳部落景区一定要立足并利用好这一独特文化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以大汶口文化为支撑,发展与之相关的延伸产业,争取打造21世纪的“大汶口神话”,创造文化主题公园的“大汶口模式”,助力我国文化主题公园的整体发展,为我国文化主题公园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大汶口陶器部落
考古遗址的文化保护研究
刘思涛作品
大汶口文化时期贝丘遗址生业方式试析——北阡遗址人骨跪距面的启示
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国东部的太阳神——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图形符号新考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