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农民合作社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
——基于北京市469个收入较低村的调查分析

2017-02-08 02:58王丽红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7年6期
关键词:进社区低收入公平

■文/王丽红

依托农民合作社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
——基于北京市469个收入较低村的调查分析

■文/王丽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提出要因地制宜提出扶贫措施,按照贫困类型、原因对症下药,做到精准帮扶消除贫困。为深入调研低收入村增收渠道,北京市农经办(农研中心)“北京市发展公平贸易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试点研究”课题组于2016年4月下旬至5月依托区、乡(镇)、村经管队伍,在全市开展了469个收入较低村的摸底调查。

本次调查村的抽样以北京市“三资”监管平台数据为依据,按照“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1160元,且本村低收入农户数量超过涉农家庭户总数的50%”的标准,初步筛选出了504个村,并结合各区、乡(镇)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10个区86个乡镇的469个抽样调查村。同时,课题组对10个区14个乡镇28个村进行了深入走访和座谈。

一、低收入村基本情况

469个收入较低村共有涉农总户数15.9万户,人口37.4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数8万户,占15.9万户总户数的比例为50.3%;低收入人口19.4万人,占总人口37.4万人的51.9%。

三成以上的北京市低收入村农民收入来源仍以农业收入为主。调研显示,低收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位居前4项的为:政府补贴,占比为26%;其次,种植业一产收入,占比为18%;再次为外出务工等劳务输出的工资收入,占比16%;果品种植收入,占比16%。

469个收入较低村的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不足1亩。二是有可流转资产的村超过四成(42.6%)。三是有特色旅游资源的村超过四成(40.5%)。四是有特色农副产品的村近六成(58%)。

二、导致收入偏低的原因

(一)缺乏区位优势、资源匮乏

一方面,低收入村在山区的数量多,且位置偏僻。调查显示,469个收入较低村中,山区村共261个,主要分布在房山区和密云区。与所属区政府所在地距离50公里以上的村数共106个,其中有98个村为山区村。另一方面,低收入村可利用资源匮乏。耕地资源匮乏,469个收入较低村人均占有耕地约0.97亩;水资源匮乏,469个收入较低村中有47.5%的村土地灌溉面积不足30%,灌溉条件较差。

(二)产品销售渠道陈旧

传统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陈旧,销售价格偏低,农户收入水平很难提高。60%左右的低收入村有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但未与北京高端市场对接,低收入村90%的农产品仍向低端市场销售或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大部分农产品都是通过商贩收购或由农户个体零散售卖等,此类传统销售方式不仅效益较低,农产品还可能遭受外地同类型的产品冲击,面临滞销的风险,使农户利益受损。

(三)低收入村自身发展能力弱

一是村内缺乏人力资源。低收入村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匮乏的问题。低收入人口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比达到31%,这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村中仍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为主。二是集体经济薄弱。低收入村的共同特点是集体经济薄弱,大部分缺乏集体资源、集体产业,导致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发挥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作用。在深入座谈的28个村中,只有7个村有较少或曾经有集体经济收入。

(四)受生态涵养区保护政策影响

近年来,受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生态保护的影响,低产高耗能产业政策性退出,房山区的建材行业、煤矿产业,平谷区的采矿业,以及门头沟区的采煤业等相继叫停。位于生态涵养区内的村民,处于本村旧产业体系已被淘汰,但新的生态产业体系尚未建立完善的空窗期,从而导致整村经济收入相比其他地区出现落差,村民收入水平偏低。

三、依托合作社搭建精准帮扶平台

从调研数据来看,当前35%的低收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60%的低收入村有特色农产品,而近90%的低收入村农产品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且主要是面向低端市场。在469个收入较低的村自身发展计划中,发展种植业项目涉及250个村,约占53%;农产品销售项目涉及116个村,占比达到27%。可见,转变传统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市场化对低收入村可持续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6年,试点工作组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为主体,联合北京市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商超、互联网技术公司等多层面主体,开展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进社区活动,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搭建公平贸易平台

一是搭建网络平台。对“京合农品”平台进行升级,增加公平贸易模块。在已有“京合农品”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平贸易模块的增设方案,并与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合作,完成“京合农品”网页改版,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直对、缩短农产品销售渠道、宣传公平贸易理念的互联网平台。并将试点合作社的信息、合作社生产者信息以及产品信息搜集整理,录入到网络平台。

二是筹划公平贸易联盟。2017年1月13日由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冯乐平发起了《京合公平贸易联盟倡议书》,并发布了京合公平贸易联盟标识。会上,北京绿纯金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北京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布韵传奇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北京凯达宏业果蔬脆生产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生产者组织申请入会,北京市供销社、首农集团、京农集团、北京农投、北京新农创、北京康依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等作为渠道商加入京合公平贸易联盟,京东云、奥科美、北京第一时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服务支持商入会,初步形成了京合公平贸易联盟的核心成员。

(二)走进社区宣传产品和公平贸易理念

1.公益市集进社区。2016年9月,试点工作组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为平台,与新农创24集联合开展了优质农产品进社区的公益市集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宣传、销售途径,推广公平贸易理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通过公益市集进社区活动,北京布韵传奇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产品销量比2015年增加了20%以上。截至2016年底,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培训带动弹性就业人数增加到了396人,就业农民年人均收入能达到5000元至9000元。二是通过在公益市集中设立公平贸易专区,扩大了公平贸易理念的宣传渠道,公平贸易理念得到了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的报道。

2.门头沟区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试点工作组以北京康依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为渠道商主体,组织门头沟区名优特产品进社区活动900余场。结合公司开展的门头沟区优质农产品进社区活动,在每次的促销活动中予以大力宣传和推广公平贸易理念和试点合作社产品,让更多消费者认知并购买。

(三)走进实体店

一是试点工作组与北京康依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合作,在门头沟区3家实体店开设了公平贸易专区,并推动北京康依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与试点专业合作社达成流通合作协议。通过渠道商与合作社对接,探索公平贸易平台建设中渠道商对合作社的产品利润返还机制。

二是以产品为主线,建立了北京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目录,为试点公平贸易产品进入实体店打下基础。调查了山区优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为产品进店提供基础数据。

(四)加强政策研究

围绕北京市低收入农户情况和公平贸易平台的职能、主体、标准、政策等开展试点研究,并初步形成能够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一是对全市10个区86个乡镇的469个抽样调查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10个区14个乡镇28个村进行了深入走访和座谈,形成了《北京市较低收入村抽样调研报告》。二是开展了公平贸易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研究,形成了《北京市农民合作组织公平贸易综合标准》,并根据公平贸易的理念,结合“京合农品”平台的相关基础,将北京市发展公平贸易取名为“京合公平贸易”,并设计了“京合公平贸易”的标识。三是开展国际经验及案例研究,翻译国外已有的公平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并形成了北京、上海、江西、河南、印度、泰国等典型案例。

(本文为“北京市发展公平贸易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试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进社区低收入公平
公平对抗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怎样才公平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仪征市:三位一体抓服务 推进侨务进社区
笨柴兄弟
海峡姐妹杂志社送健康进社区
娶低收入老婆
宜川社区鉴定 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落地见效
母乳喂养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