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的追求(一)

2017-02-10 12:29郭子绪
老年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气韵用笔笔墨

□郭子绪

气韵生动的追求(一)

□郭子绪

书法创作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是神高韵远。其所谓神韵,或曰气韵,古往今来多有论述,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论画六法中将其列居首位。千百年来,无论文学、诗词、绘画、书法,也不论哪种文艺流派和主张,无不把它视为金科玉律。陈善《扪虱诗话》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词藻,要非佳作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强调指出:“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采,谓非妙也。”黄庭坚也有与此相同的见解,他说:“凡书画当观韵。”《永乐大典》卷807引北宋范温句云:“韵者,美之极。”由此可见,“气韵”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是中国书法史上堪称气韵生动的典范作品之一。而颜真卿《祭侄文稿》,则是偏重于具有“力地、刚性地感觉”,并突出地具气韵生动之美的典范作品。二者,一刚一柔,表现不同,情致与境界不同,但都是具气韵生动之美的典范作品。当然,其所谓“刚”和“柔”的呈现,也是就其主要趋向而言。实际上,《祭侄文稿》刚中带柔,《神仙起居法》柔中含刚。我们这里要进一步澄清的是:“气”与“力”的不同。无气则无力,有气才有力,气是力的基因。但表现于书法作品中的力,则是骨和筋的体现,并由本体生命的力与思想、性情相融而铸成精神的力,这精神的力表现于作品中才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书法作品中,力与气的表现并非相同,所以“力”与“气”不是一个概念。气的表现有刚有柔,有清有浊,有沉有浮,有薄有厚;力的表现有大有小,有重有轻。因此,作品有清刚、雄健、峻伟、豪迈、秀逸、萧散之别。气韵是极其内在的含蕴,是令人爱而难舍的、具有勾魂摄魄之魅力的实在无法言说的无限高美、清雅淡逸的品质。气对韵来说,韵是虚的,气是实的;而气对力来说,则气是虚的,力是实的。气好比能源,而力则是由能源引发出的能量、骨筋,则是效果。韵的性格是虚,庄子所言清、虚、玄、淡、幽、远皆系韵的品格。

书法创作,用笔难,传神难,殊不知传韵尤难。其用笔尚可学而知之,其神或可思而得之,而韵则不同,它既缠绵于物象之内,又复萦绕荡漾于物象之外,唯在深刻地认识和感悟中方可获得。及至感悟至深,则时驱胸中之逸气,握万物之枢机,任情挥洒,笔无凝滞,灵活飞动,而神韵自生。因此,古今佳作,无一幅不具气韵生动之美,往往都是在不能自已的情况下诞生的,昔况周颐“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处有万不得已者”。(《蕙风词话》)此万不得已,即为在外部景物感召下胸中激发起的万般感触。此万般感触,即为契机,于是乎形诸笔墨,正是书法创作中梦寐以求的至真、至妙的优美境界。此乃真情融于物象之深者也。因此,书法创作中居统治地位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主体精神。优秀的作品必产生于作者深深的感动之中,杰出的作品,都是在作者激情满怀,甚至不能自已的情况下,通过高度的意匠创作出来的。而这样的作品,无不具有气韵生动之美。

常见古名贤之尺牍、信札,有些竟胜过精心运思构想的大作品,其作品往往更自然、更生动、更引人入胜和耐人寻味。这类作品,往往是随随便便,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提笔就写,率意而为者也,故更见其性情也真。一个人在书法艺术方面的修养如何,往往由此可见。其所谓率意而为者,正是书家无意的随心所欲,顺其自然的表现境界。因此,这类作品往往是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情挚而意真,故尤为感人,气韵由是而生。然而,此不经意处,是真率,非荒率也。

在书法创作中,要令作品气韵生动,是不允许忽视笔墨技巧的。古人论用笔,多从“重”字着眼,如“力能扛鼎”、“逆水行舟”等等。重者故佳,重则厚而古,易得气韵浑厚之趣。然而,用笔又不独在重,惟化刚为柔乃为至妙,亦即“以至松之笔,写虚灵之神”,以潇洒之笔,发苍浑之气,萧散利落,游行自在,于是生动之气韵出矣。

气与韵,在技巧上都是对用笔用墨的要求。线条的流动飘逸,有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用笔》)才是形成韵的技巧上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表现技巧必须纯熟自然,而后才能全其气韵。

自唐代的《水晕墨章》兴起以后,在以山水为主的作品中,便常在笔上论气、在墨上论韵。《宣和画谱》卷中荆浩条下称,浩尝谓:“吴道玄有笔而无墨”;荆浩在《笔法记》中谓:“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此即系以笔论气。时王维、张璪,在山水画中始用破墨,开山水用墨之先例,其结果甚佳。所以,荆浩称王维“笔墨宛丽,气韵清高”;称张璪“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这里所说,吴道子因其笔墨相须而效果益佳,但实则重点是在论说因精妙地用笔而得到的墨的韵味。清唐岱《绘事发微》谓:“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宜,干湿相当,不滞不枯,使石山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文中虽未用“韵”字,但所指确为气韵。清方熏《山静居画论》谓:“气韵有笔墨间两种。墨中气韵,人多会得。笔端气韵,世每少知……”此语乃在矫正有墨无笔之弊。然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般人皆由墨见韵,而由墨见韵又常以淡墨、焦墨为主。明汪珂玉《珊瑚网》言“画用焦墨生气韵”。此从米芾《多景楼诗》《虹县诗》亦可看得明显。

《神仙起居法》 五代·杨凝式 草书 纸本 27cmx21cm

猜你喜欢
气韵用笔笔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笔墨童年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