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2017-02-10 21:24张陶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

张陶勇

摘要:“翻转课堂”顺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通过“课下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生态理论对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深化“翻转课堂”变革的关键在于转变高校的教学理念、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学交往的深度互动。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课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208-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亦称“颠倒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打破了传统的学生课上学习课下作业的教学模式,通过课下学生自学浅层知识,课上针对性地组织讨论答疑,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从而使教学流程发生翻转。本文拟在分析“翻转课堂”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生态理论对高校本科“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翻转课堂”的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选项设置依次为:“主题”选择为“翻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或“翻转教学”;“时间”选择为截至2015年末;“来源类别”选择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566篇期刊论文,其中,2012年仅1篇;2013年为36篇;2014年为187篇;2015年则多达342篇。通过阅读论文摘要或通读全文发现,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翻转课堂的基础理论、设计与开发、实施与应用以及对教学参与者影响等四个方面。

1.“翻转课堂”基础理论的相关研究。“翻转课堂”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转课堂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特征。如: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2013)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三股力量为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环境、变革理念和开放资源,同时也对翻转课堂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流程、师生角色、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方面具有显著特征。[1]

2.“翻转课堂”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研究。“翻转课堂”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理念以及具体课程的方案设计。如,张金磊、王颖、张宝辉(2012)结合国外教学案例,初步构建了翻转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型,为具体课程的翻转课堂设计提供了思路;[2]郑旭东、郑伦楚、曹阳(2014)以“学习心理学”为例,构想并实践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于通识课教学的三种模式:翻转课堂式、课堂嵌入式、课后拓充式,并对这三种应用模式的具体效果进行了分析。[3]

3.“翻转课堂”实施与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者普遍关注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黄琰、蒋玲,黄磊(2014)采用行动研究法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应用效果进行评测,得到了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提升;[4]卢强(2013)通过对“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实验发现,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似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并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进而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5]

4.“翻转课堂和”对教学参与者影响的相关研究。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涉及教师、学生、学校和家长等,翻转课堂对教学参与者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一线教师。黄金煜、郑友训(2014)通过对“翻转课堂”的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教师在应对“翻转课堂”时必须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其主要工作为:设计和制作课程视频;组织课堂交流互动;评价教学效果等。[6]

二、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审视——基于课堂生态系统的考察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国内外方兴未艾。由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成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国内的教学实践,“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我们审视翻转课堂教学法提供了理论指导。按照这一理论,大学课堂本身是由课堂环境和课堂主体所共同组成的课程生态系统,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课程生态平衡。过分关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本身,而对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尤其处于科研导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的关注不足,教育思想的凌乱、互联网思维的缺失、对教育技术引发的变革认识不足等将会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1.“翻转课堂”的生态主体分析。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典范,作为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态系统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教师的活动主要为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以及学习的引导交流,而学生的活动包括课下的观看视频、练习作业和反思评价以及课上的小组讨论和评价交流等。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能力,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师范类高校外的大多数教师可能并未经历过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也偏低,这将直接关系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效。同时,翻转课堂较传统课堂对于教师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科研导向下的职称晋升机制并不能激发高校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现行的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可能也并不支持翻转课堂教学。就学生主体而言,“翻转课堂”本质上是翻转了学习时间,彰显了个性化学习,它要求学生本人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否则可能沦为“放羊式”学习,而且学生家长也未必认可这一教学方式。一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需要重新审视。

2.“翻转课堂”的生态环境分析。课堂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的复合环境。就“翻转课堂”而言,课堂生态的硬环境包括虚拟课堂(网络平台)和实体课堂。知识传授是由教师将预设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等形式通过网络平台传输给学生,这势必造成物理环境上的时空错位。在网络虚拟课堂上,教师无法读取学生的身体语言,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表情,识别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并且了解学生丰富的内心,知识传授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其次,从翻转课堂的软环境来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拆除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风气的养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失去教师和家长监督的大学生能否完成自我学习任务,现实可能不容乐观,各高校所推行“无手机课堂”就是佐证之一。知识传授是知识内化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知识传授不能通过虚拟课堂事先完成,其后实体课堂的知识内化可能也会失去其原有意义。

三、高校“翻转课堂”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7]翻转课堂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趋势,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高校教学理念的转变、师生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交往的深度互动。

1.高校自身应提供一个高效的“翻转”平台。高校“翻转课堂”表面上是对传统课堂进行翻转,实质上翻转的是高校自身乃至于整个高等教育市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优质教育资源得以“低成本”、“大规模”和“扁平化”扩散。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和教师仍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形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学校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充足的教学资源,还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要做好翻转课堂教学工作,高校自身应提供一个高效的“翻转”平台,必须加强教学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真正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

2.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翻转课堂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与技能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素养、信息意识与道德素养三部分组成。[8]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需要高校师资管理部门、高校领导等的支持以及教师本人的努力,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制度,建立教师信息素养考核奖惩机制,并将信息素养考核与教学业绩评价直接挂钩。最关键的是,在职称晋升中真正将教学业绩和科研成果一视同仁。同时,高校要强化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进师生之间彼此信任与教学互动。翻转课堂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度互动和协作探究的平台。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有可能出现倒置。师生之间不存在上下尊卑,更不存在师道的绝对尊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互尊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应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与了解学生,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尊重个体差异,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协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通过教学交往的深度互动,使得受教者和施教者同时由被动学习“翻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真正发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

注释:

(1)“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概念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中首次提出。简言之,所谓教育生态学是指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以及协同进化等原理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

(2)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是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的。TPACK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3.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3]郑旭,郑伦楚,曹阳.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以“学习心理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14,(9):27-32.

[4]黄琰,蒋玲,黄磊.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10-115.

[5]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92-97.

[6]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51.

[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5.shtml.

[8]方明建.教育信息化视野中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3):125-128.

An Reflection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ies

ZHANG Tao-yo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The "Flipped Classroom"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achieving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 way of imparting knowledge before class and internalizing knowledge in cla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earch about flipped classroom,this paper has re-examined this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ies using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logy.It concludes that the ke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flipped classroom is the change in teaching ideas,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deep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classroom ecosystem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