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的三条途径

2017-02-13 00:53龚宏伟
美术文献 2017年3期
关键词:渗透到用人师德

□ 龚宏伟

师德建设的三条途径

□ 龚宏伟

师德建设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如何落实师德建设呢?有三条途径。

途径一:注重自我塑造。21世纪的社会将是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知识的丰富为基石。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教到老,学到老。具体从如下方面入手。

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执教。

途径二:实施灵魂塑造。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文素养、学识深浅相关联。新时期的思想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会议里、文件中,应当贴近学生、贴近教学、贴近生活,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途径三:运用制度塑造。机制、制度、法制是对人进行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育人和用人是两个有机联系的阶段。育人为了用人,用人必须育人。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科学制定用人制度,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制度的操作公式应该是:人品+才能+务实。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列出相应的考核指标,避免考核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腐败性。用“无情”的制度实施“有情”的教育,从而使教师的“素质”不断趋于优良化。机制既要有激励性又要有约束性。学校的内部管理要有利于吸引、培养优秀专家型人才,对于师德差、业务水平低、不适合当教师的人就请他们下岗和转岗。要逐步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按建设和发展需要招聘教师,教师按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使学校具有生机和活力,使教师具有责任感和创造性。盘活人才资源,优化师资配置,建立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

以上三条途径,一般认为途径一是最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其实不然,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觉悟是当然的主体内因,但仅仅局限于或者仅仅依靠这一种途径则是非常危险的。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学生面前是师长,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是教师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作为师长,一定的条件下是否有可能有权力欲膨胀的倾向?作为同事或下属,一定条件下是否有可能有孤戾独行的封闭倾向?显然,若无一定的师德作用力的影响、制度的严格约束,其结果可想而知。这三条途径正如车轮上的三条轮辐,缺一不可。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

猜你喜欢
渗透到用人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破除“五唯顽疾”:要教育评价的“转”,也要用人导向的“变”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偷闲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如何让数学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绽放魅力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
攻克高考不等式中的四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