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 笃学 敏行 致美
——湖北美术学院校训阐释

2017-02-13 16:41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训文化

黄 哲

崇德 笃学 敏行 致美
——湖北美术学院校训阐释

黄 哲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唯有“崇德”配天地境界的志存高远,方能有器宇轩昂的雄心壮志;唯有器宇轩昂的雄心壮志,方能有“笃学”恒志信念的执著坚韧;唯有恒志信念的执著坚韧,方能有“敏行”致用的实践创新;唯有学以致用的实践创新,方能有真善“致美”的妙手丹青。

湖北美术学院;校训;阐释

一、何谓校训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1]《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2]《现代汉语词典》对校训的定义失之表浅,《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则失之偏繁,二者都没有从学校办学的精神深层,文化内涵理念上,对校训解释清楚,定义明确。

校训,简而言之就是表述一个学校办学宗旨的训释词语,因而应从学校办学的精神深层,文化内涵理念上来理解阐述,故应为“表述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宗旨、内涵的格言警语”或“表述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宗旨、内涵的经典文化语词符号”。

二、湖北美术学院校训语源古训注释

l.崇德

崇德,语出《论语·颜渊》,“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尔雅·释诂 》:“崇,高大貌。”(郭璞注:“高也。”)崇德,崇尚道德,使德高,即提高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质,升华人生境界。

2.笃学

笃学,语出《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笃学由“笃信好学”化裁而来。《尔雅·释诂 》:“笃,厚也。”又“笃,犹纯也。”厚,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志深学厚;纯,神定意一,思无杂念, 智方虑纯;积广思厚,始得悟开道纯。笃学,心无旁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习。

3.敏行

敏行,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行由“敏于行”略“于”而来。讷,此处指说话言语谨慎。“敏,疾也。”(许慎《说文解字》)疾,迅疾。句子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希望做到说话时要言语谨慎稳妥,而做事时要行动敏捷迅速。’”敏行,深思远虑,反应敏捷,行事果断。

4.致美

致美,语出《论语·泰伯》: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于沟洫。’”黻读音弗,一种祭祀穿的礼服。冕,祭祀时戴的礼帽。此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批评了。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极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3]致美,使美至,即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

三、湖北美术学院校训今义阐述

湖北美术学院是我国华中地区唯一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创办于1920年的武昌美术学校,后正式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简称“武昌艺专”)。作为我国最早开办的艺术专科院校之一,湖北美术学院是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和新文化运动艺术复兴救国的重要策源地,在近一百年的办学历史中,经历了“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历史淬炼,百折不挠,始终坚持秉承“有容乃大”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崇德、笃学、敏行、致美”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学院校训语词均源于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论语》。《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经典,历两千多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道德之经世致用,弥久不衰,日用益兴,铸奠为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魂灵的基砥。

现在,随着国力不断增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能量在全世界影响的日益扩大,不仅其思想道德琼浆在中华本土上哺育、沾溉、濡养了千秋炎黄子孙,而且,其智慧灵光也已经辐射、朗照、温暖到世界幅员辽阔的众多文化范域;其仁义、慈善、祥和唤起了各种肤色人群的精神文化共鸣,全球越来越多的孔子文化学院应时而兴,汉文化学习正火热世界各地,方兴未艾,《论语》举世公认为人类大同文化之瑰宝。

学院校训不仅传承光大了其元典文化精神,而且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科技背景和我院的办学理念特色,古为今用,引古寓新,传典创意,融入了当代大学教育思想的精华,闪烁着美术院校的视觉文化亮点,如今已经成为凝聚全院师生集体共识,统一办学指导思想,谋划学校科学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激励我们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团结奋进的励志鞭策。

校训由八个字,四个词语铸成。以为人立德高远,为学思笃志纯,为事精敏干练,为艺求真致美,作为其原本立意的思想内涵。古典今用化故出新,义理文脉一气贯通,教书育人相得益彰,文化艺术兼修互动,成人成才相融共济;既表明了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遵循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全人教育”理念和“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教育方针,又凸显出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树人育才特色。

1.崇德

教育之本,德育为先。德,是一个文明国家和社会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最高的价值诉求,又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为世所信和事业上为世所用的安身立命之本;崇德,就是崇尚德——这个最高的价值诉求和安身立命之本。

习近平主席近来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一文中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因而,“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发展自立自强的根本。根据对习主席的全文核心精神理解,立德落实在四个方面,即四立:“立人德,立学德,立师德,立校德 。”立德又是树人的根本前提和保障,是树人的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只有精心立德,才能全力树人,只有德立起来,人才能树起来;德不立则人不树,人不树则教不兴,教不兴则国不旺。德不立高则树人不正,树人不正则失教根本,根本既失则大道不兴,大道不兴则学问不盛,学问不盛则高校何存。新时期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建立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方针之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始终坚守和围绕这个根本方针来展开进行。

大学是培养造就人才的精神文化和专业技能之熔炉。人才即会做实事,做大事的德本真人,即德立之人。德立之人必须立德之教方能化育成就。故现代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欲做实事者,先做真人;欲做大事者,先立大志;欲立大志者,先立大德。中华民族做人的根性道德准则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而且,把做人的品德放在做一切事情之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因为“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德立则道行,道行则思达,思达则理明,理明则事成;无德则无道,无道则思穷,思穷则理暗,理暗则事败。正所谓“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戴礼记》,此句中的“倍”通现今的“背”义,即背离的意思。)。

学院办学尊崇的价值取向正是“以德育美,以美养德”。做事先做人,为艺先为德。德,是一个做艺术的人精神思想和行为价值取向在人品、学品、艺品诸方面的自我展现。俗话说:人品有多高,学问就有多高;学问有多高,艺品就有多高;艺品有多高,技法就有多高。中国视觉造型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发于道德学养的涵咏酵化,“生动”应物在“外师造化”的“中得心源”。正所谓“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因而“人品既高矣,则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则生动不得不至。”有崇高思想境界的道德美,才能有深厚博大的学问美;有高远拔卓的风骨刚健和圆融冲淡的胸襟眼界,才能有建立在道德美和学问美之上的超凡脱俗的艺术创新;有不断追求探索宇宙奥秘、天光云影的真善乐知恒力,才能升华为人格魅力和学问功力互融化生的艺术生命的意象气韵大美。与天地同在的传世艺术经典,永恒地鲜活着原创者以精神心灵酿醇的生命澄明之境,映照日月星辰的浑然天成。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构图造型表现的美感意象,都是艺术家德配宇宙的生命审美意识在作品中神畅的真实写照。

朱良志先生在《圣贤的气象》[5]一文中论述了生命审美意识——精神境界对艺术创作的关键作用: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培植好生命之树的根,才有可能等待它的果实;往生命的灯盏不断加上油,才能指望生命之灯常明。这使我想到清代画家石涛的一个重要观点:“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 呕血十斗,是技巧上的追求,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啮雪一团,是精神上的超升。技巧当然是作画之必备,但一个成功的画家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追求上,而应超越技巧,由技进于道。因为中国画强调的是“心印”,绘画的空间形态是心灵的显现。导致绘画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独特的精神境界。所以,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就像石涛所说的吞下一团洁白的雪,以冰雪的心灵——毫无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自创佳构。[4]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英]雪莱)。在日常生活中智慧常常显美于外,而道德往往敛秀于内;然而道德有时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中国古代元典之首《易经》更是把“厚德”作为君子成就天下大事,负载人间万物的原本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天地运化之道,是世间做人之本,故“崇德”尊校训之首。

2.笃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学习是立德修业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而成功之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成功的梦想其关键在于一个“笃”字。“笃”,浸润在我们心志中和一个与之默契相应的“定”字组合在一起时,衍生为:笃定,恒定,澹定。笃定,志存高远,心如磐石;恒定,执著坚韧,永不放弃;澹定,思鉴理明,不惑名利。

笃学就是在学习研究探索中,心无旁骛,笃志专一,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这是做人成才、修身修业的必要前提。“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语)人才即德智兼备,有能力有作为的人。能力由学习悟道,长期思索,沉心静气,弥久修炼而成;作为由奋发努力,矢志不渝,实践运作,建功立业所致。学习是增长才干、提升道德、澡雪精神的根本途径。中国古代智者诸葛亮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仅凭天然之慧根,无后天勤劳汗水心血之滋润,也难以破土萌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故必须“笃学”。

根据上文古代训诂解释,笃有两义:一为厚,积累学识,涵养心悟,情系艺术,执著追求,深入体验,恒定修练,跬步千里,厚积薄发,最终,笔墨运作十年旧,丹青画出一世新;一为纯,身在浮世,排除杂念,摒弃纷躁,淡泊名利,潜心学海,体悟自然,专心致志,滴水穿石,结果,锲而不舍天酬勤,驽马十驾人成功。因为“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学规类编》)。

不仅要笃学,而且要在笃学过程中善学。荀子在《大略中》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意思是:善于学习研究的人,能透辟地悟尽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探索的人,能深究明白生存中的疑难问题。人生有定,学无止境。“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要想铸梦成功,必须善思笃学。正所谓:书山有路思为径,艺海无涯笃作舟。

虽历尽千辛万苦,红尘名利诱惑,也初衷不改,一如既往,未有所成永不言弃;纵遭遇艰难险阻,学山荆棘丛莽,仍坚持到底,矢志不渝,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故朱熹认为:“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事百倍其功。”(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3. 敏行

敏,接受知识信息敏感,行动作风敏捷。敏行,在德才兼备,明白事理中敏锐、果敢、大胆地践行社会生活和艺术人生,由此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只有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祖国人民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找到用武之地而充分发挥出所学的专业特长;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做贡献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只有把奋进的美好前途和国家、民族、时代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生理想之光才能绽放出事业成功的辉煌。这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学以致用,不尚空谈。言而有信,信而成行,行而必果。学习的终极目的不仅是在知识理论上修身明道,而且更是要在社会生存实践中做人成事。学习、传承、运用人类文化知识的宗旨,就是要身体力行地为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奉献出毕生的勤劳智慧和本质能量。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运用操作中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学术和技法只有在发展创新中才能永葆其灵验鲜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敏行”启悟我们不要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能简单机械照搬既有理论,一味盲目效法、摹仿前圣时贤,而是需要经过自己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反复思考,辨真识伪,找准自我,提升自我,认定目标,冥思开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躬行体验,观动察变,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顺时行事,活学活用,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精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应验证实、深化补充文本知识,在做事中培养我们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锻炼动手运用技法操作的能力。

在长期不辍的技法研习实际操练中,探讨深化“美”道和“术”艺互融、同构、共生的辩证关系。“美”和“术”的艺术辩证法关系表现为:“美”是艺术创作致力追求的目的之道,“术” 是以象造型,承载并显现“美”道的技艺法术。在运技操作中领悟:道生艺,艺运技,技发艺,技应道;道帅技,技秉道,道融技,技化道,道、艺、技递相生发的辩证法艺术原理。作为一个艺术学人在现实生活中应以审美的生存方式“遊于艺”,需在艺术探索和生活实践中养成发现感悟真善美的习性,炼成独具超越常人视美未见的火眼金睛,敏锐观察、准确把握、艺术升华生活中蕴含的真善美;睿智的火花燃亮艺术创构想象的灵感奇光,思别人之所未想,发他人之所未明,创前人之所未见;究天人之情理,出古今之新意,绘世间之美景,开一代之风气。

由此不断在主客互动的审美实践中生发聪明才智,在手脑并用的探索中砺就艺术创新能力。从而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实践与创新同步互动,创新与实践相互提高;在互动中拓新实践认知领域,在实践拓新认知领域中,不断升华视觉思维的造型创新能力,精诚修炼抽象思辨理性的表征创新能力。在心眼物我的时空和谐互动中,善于建构真善美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在天人相应的宇宙统一运变中,反思创新诠释真善美发生存在的理论构式;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人生上下求索中,升华主客体亲和的天地艺术精神境界。正如蒋树声先生在《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文中所论:“坐而论道、光说不做,只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为学者不光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远大抱负只有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实现,只有将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算是完美意义上的人,才能算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6]

4.致美

致美中的“致”是使之至的意思。美,从一般通俗的意义上说,是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其认知体验的事物所发生的精神愉悦感觉。学院是一所培养视觉文化艺术人才的高等美术专业院校,“致美”点睛了我院办学指导思想的亮点特色。美术院校的专业特色正是美术。美术是视觉文化造型的艺术。美和术两者的学理、艺理关系即:互补构意,互相生发,以美道术,以术载美,以美运术,以术行美;美术互动,美立术高,术高立美,美大术精,术精大美,相得益彰。

美术学院就是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发现美、表现美、实践美、创造美的优秀视觉文化艺术人才。无论从古今到中外、现实和理想、还是从理性和感性意识维度看,人类文明都始终朝着追寻创造物质存在美,构建表现精神文化美的方向演进。在学校学习阶段培养学生体悟美、发现美、创新美的全面综合的视觉文化理念和造型艺术的操作技能,奠厚崇高的精神文化素养和夯实深厚的艺术专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实践岗位后,以在学习中熔就的理想精神美、科学思维美、学术方法美、知识技能美,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绘画艺术和美术设计作品。

学院培养出来的各类视觉文化艺术人才已在,且必将继续在各种文化氛围、公益环境、经济建设的领域中,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铸起一道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文与科技、中华文明与国际文化融合的亮丽视觉文化景观。在视觉艺术文化研究实践创新中辛勤耕耘,掘发理路,推陈出新,勇攀高峰;以承先启后、超迈古今的大气风范,以营构天地人和谐的发展理念,以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诗意境界,引领当代视觉艺术文化的科技人文与自然生态和合的思想潮流走向,立意立新,立言立象,立德立功,创构理论,多出精品,成为铁肩担道义、妙手绘丹青的德艺双馨美术人才。

校训不仅从四个方面有机完整地构美表征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内涵体系,而且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灼昭我们:唯有“崇德”配天地境界的志存高远,方能有器宇轩昂的雄心壮志;唯有器宇轩昂的雄心壮志,方能有“笃学”恒志信念的执著坚韧;唯有恒志信念的执著坚韧,方能有“敏行”致用的实践创新;唯有学以致用的实践创新,方能有真善“致美”的妙手丹青。四美具而人才兴,人才兴而教育旺,教育旺而国富强。

在校训所彰显的精神鼓舞激励下,我们要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的经济人文社会,让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绘画神韵和拓新创意的现代潮流视觉艺术设计亮新全世界的眼睛,瞩目东方古国的博渊神奇,惊羡当代华夏的雄姿异彩,以视觉艺术形式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能量,提升中国在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形象,扩大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和全世界人民心中的文化影响力、友善亲和力和精神感召力,共建天下和平友好、繁荣昌盛的大同凝聚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来建构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美好理想,从而努力达致“崇德 笃学 敏行致美”目标。

黄哲 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教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37.

[2]罗竹风.现代汉语大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00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84—85.

[5]朱良志.圣贤的气象[N]. 光明日报,2005-12-27(9)

[6]蒋树声.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J]. 南京大学学报,2002(3).

J209.2

A

1009-4016(2017)03-0000-00

猜你喜欢
校训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谁远谁近?
中美韩三国女子高校校训比较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