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7-02-14 17:52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政策评估区域

近年来,众多地区存在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教育不公平、上学难且贵等问题成为老百姓抱怨最多、呼唤最多的问题。有效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公平的重大课题。但是,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发力牵引改革,还需要各项措施的有效配合,多措并举、组合出击。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义务教育的普惠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如一般均衡理论所言“在充分自由竞争状态下,资源配置能够自动实现最优”。同时,义务教育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也使其不可能按照一般均衡理论原则通过市场自动达到最优状态。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在遵循一般均衡理论要义的基础上,对区域内义务教育软硬件资源的配置进行改革。

改革过程中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这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强力推动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短期内实现区域内校际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从而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相对均衡配置。

此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化政府的主体意识、落实其责任,敢于打破区域内利益集团(群体)的既得利益,将均衡发展的人为因素降到最低,大刀阔斧推动改革。其中较成功的案例就是晋中市阳光招生制度、电脑编班制度、中考招生制度的实施,既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又凸显了政府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会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

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硬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是核心,生源均衡是标尺。然而,制度的建设、完善与创新是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支撑,唯有通过建立制度、完善规章,才能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因此,在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制度的建设和创新,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构建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以保证资源的高效配置、有效利用。第二,要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对薄弱校进行扶持和帮助,为薄弱校的发展输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优质的教师资源。第三,要积极探索创新招生制度,改变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方式,搭建均衡发展“倒逼态势”,为达成“生源均衡”提供直接驱动力。通过制度的保障和思路的创新引领改革,为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机遇,保证区域内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发掘政策系统性功能

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统筹规划,其涉及面较广,影响因素复杂,社会关注程度高,政策设计必须从全局着眼,系统性地对待教育各要素,做到系统性、联动性、整体性三性合一。

在推进义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将义务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大盘中进行谋篇布局,将推动改革的政策、措施、制度,与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相对接。通过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带动义务教育改革;通过提升高中教育品质,拉动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同时,将目前群众普遍关注的“择校”问题、班容量大的问题同乡村薄弱校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干部和教师交流、规范办学、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改革等制度统筹结合,发挥政策的系统性功能,保证政策的适应性与实效性,既达到有效改革的目的,又实现其社会效益。

四、强化区域统筹设计

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然会牵涉到如何处理市县之间关系的问题。由于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一些地区单兵突进,一些地区则等待观望,从而造成教育上更大的不均衡局面的出现。由此,各地在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要妥善地处理市县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以市域统筹设计和县域自主相协调的改革思路,在市域统筹的整体推动下发挥县域自主性。

一方面,立足顶层设计,采用以市统筹的方法整体推动,增大市域内教育财政支付转移力度,集中财力在学校改造、师资分配、培训等项目上按照每个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倾斜支持,较好地发挥政策效用;另一方面,发挥“以县为主”的管理职责,尊重各县区实际情况,为县区留有足够的自主创新空间,让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置上承担起主体责任,避免“甩包袱”,推卸责任、相互扯皮现象的出现,避免行政效能损耗,最终达成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化、均衡化、特色化的目标。

五、建立评估指标和体系

一套完善的评估指标和体系,有助于明确改革的重难点,有利于督促地方落实所属职责。但是,现存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多的表述是含糊笼统地提到“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基本实现”这一“基本”表述无法真正说出均衡发展的具体程度,从而影响其在推广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所以,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健全评估制度与指标体系,建立明确严谨的测量标准,建立清晰的关于测量、问责的具体评估指标,将人们对均衡发展的感性评价上升到量化的客观指标的认识。特别是在进行政策评估时,要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和影响这几个方面着手,系统评估改革的成本投入、改革执行过程、改革客观效果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实现全流程评估,促进改革平稳进行。

除了对客观指标进行评估外,还要关注群众满意度、认可度评价,将其作为改革试点、政策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考察。例如,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教师对校长的评价、社会对教育及政府部门的评价等都可以作为满意度评价的重要维度。

总之,义务教育发展状况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要打破“均衡陷阱”,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制度层面加以健全,用科学的顶层机制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多措并举、统筹协调,发挥政策的最大功效。

此外,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注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在统筹设计的基础上立足区域实况,理性分析所在地的教育结构,发挥地域优势,配套合理的政策,减少政策实行过程中的矛盾,摸索创新发展道路,在动态过程中强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达成区域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化、均衡化、特色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
政策评估区域
政策
政策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分割区域
助企政策
政策
区域发展篇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