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差生”一片绚烂的天空——浅谈音乐课的“差生”转化优势

2017-02-14 12:15王琰
关键词:音乐课堂自信心差生

王琰

摘要:本文中所谈的“差生”,主要是指行为后进生,即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差生”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对他们的引导转化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工作。加强德育,是转化“差生”的根本途径。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学生,能够缓解学生内心的压力,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音乐本身美的内涵可以很好地陶冶教育学生。音乐课对德育的渗透,对“差生”的转化,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差生”;自信心;音乐课堂;尊重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35-2关于“差生”的转化,已有教育专家提出过很多理论和方法,每一所学校也都有成功的例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行为习惯的差,改变他们不好的行为习惯,是转化工作的重要环节。转化“差生”,需从思想、情感等方面教育引导入手,正所谓“要做事,先做人”,只有让这些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彻底地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因此,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是转化“差生”的根本途径。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教育效果当然也不尽相同。音乐课,这向来被学生认为是“副科”的小三门之一,往往被家长、教师和学生所忽视的课堂,它在德育中的渗透,它对“差生”的转化,却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学生

音乐,是与人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每个人都在接触音乐,大多数人都喜爱音乐。怀着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对音乐课就有了一种亲近感,加上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产生了新的感观刺激和情感体验。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很好地研究一下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然后“投其所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内容,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音乐课能授于学生想了解的音乐知识,教他们唱喜欢的歌曲,让他们欣赏优秀音乐作品,给他们讲名人故事,这些对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差生”,虽然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不够好,但却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大都喜欢音乐而且能歌善舞。音乐课的内容和形式正是他们所喜爱的,愿意学习和了解的,学生有了兴趣,课堂有了吸引力,再加上音乐教师积极的教育引导和鼓励,能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不良兴趣和注意力发生转移,不仅在课堂上会“相安无事”,也许他们会学得比其它学生还要认真,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正发生着良性变化,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他们对其它学科也慢慢变得认真了。

二、音乐课堂能缓解学生内心的压力

必须承认,在现行教育制度和大众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竞争非常激烈,面对着考试、名次、家长老师的期望、做不完的作业,学生可能有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音乐课被学生认为是“副科”,所以上音乐课,学生一般都不会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需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学习压力。认识了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巧妙地设定课堂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一是为了吸引学生产生兴趣,二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保证课堂秩序和纪律的前提下,通过讨论、歌唱、音乐欣赏、音乐活动等交互方式,教师完全可以让音乐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一些,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中来,接受陶冶,得到教化。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在其它各科紧张的学习之余,在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放松和调节,减轻疲劳和彷徨,减轻负担和压力。学生身心愉悦,乐于接受和学习,不仅能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还能大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差生”不是生来就有,应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每一个学生更不是内心愿意做“差生”,有些学生,尽管从外表看上去有些“胆大妄为”,出现与家长、老师顶撞,逃学,挑衅闹事等问题,研究其心理,其实一般都不是内心愿望所致。成为“差生”,他们内心往往承受着“我很笨”、“比别人差”、“怕别人嘲笑”、“经常挨批”、“没人看得起我”等等沉重的自卑压力,也许会有着比常人更剧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和思想斗争,也在不断地判断选择。而出现的“自暴自弃”式叛逆性的劣迹表现,也许正是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而有的不正确举动。音乐课的学习,学生没有明显的基础之差,没有明确的学习水平高低好坏之分,课堂是一种参与和体验,感受和享受,轻松愉悦的过程,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轻松,体验快乐,内心的困惑和压力得到缓解和放松,此时通过有效的引导,他们会重新做出正确的选择,逐渐改变自己的“后进”状况。

三、尊重赏识,激活热情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发现,随着音乐知识与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学习音乐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有时候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但那是几个优等生在与教师“互动”,而学困生们却无所事事。在分组讨论、表演时,他们无话可说,无演可表;在创作活动时,他们无从下手,偶尔有机会起来发表意见,也是胆颤心惊,语无伦次,在老师的叹息和同学的嘲笑声中尴尬地坐下,你说,下次他还有再举手的勇气吗?而更多的时候,老师们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想在这些学生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学生在“放任自流”中过一节,算一节,逐渐远离群体,永远无法得到发展。这样怎能实现课改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呢?

在音乐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面向全体以外,更要特别关注弱势学生。中国有句俗话,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的是艺高人胆大。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课堂教学,则是“明知弱势学生不敢为,偏让弱势学生敢为之”。这里所包含的就不光是教者的艺高胆大了,还有对弱势学生的格外关注,是关爱每一个人成长的思想体现。

1.让学生在“宽容”中提升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都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弱势学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于一切音乐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如在唱歌课上,我发现,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五音不全的学生,让他们唱歌确实是强其所难。为此,对于“弱势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有感情的、完整地把歌唱完,而忽略音准问题;为了让这样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学有所得,在歌曲的分析处理时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唱舞蹈性较强的歌曲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舞蹈动作的设计;有的学生具有表演的才能,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提示让他们在课堂即兴表演一段小品等。这些手段不仅使这些学生有了收获,而且对音乐课有了兴趣。

2.让学生在“信任”中展示自我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他们对音乐形象的着眼点与理解就不同,联想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相信每一位学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弱势学生想象创造的个性,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他们才会有所追求,才能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小杜鹃》时,学生对旋律耳熟能详,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优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而一位调皮的学生小磊却在课中随意地吹起口哨,本想发火的我突然灵机一动,与其批评他,伤了他的自尊,何不以此为突破口,给他来个表扬呢?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呀,老师发现班级里还有个会吹口哨的音乐小王子呢。我们请小磊用口哨的形式来吹奏一下今天学习的歌曲好吗?”小磊开心地欣然上来用口哨吹奏了出来,赢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在课后,同学们都开始向他讨教怎么吹口哨。再接下来的课中,小磊上音乐课越来越认真,有时还会把学会的口哨歌曲来吹给我听。一下子,他的自信心又重拾了回来。

弱势学生就像一块块“璞”,需要我们用心去打造成“玉”。对弱势学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他们的进步不可能“火箭式”地一步登天,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只有用爱心去滋润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心的涌动,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有可能驶向成功的港湾。

[参考文献]

[1]刘辉汉.教育后进生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1).

[2]易希平,陈文佩.从心理学角度谈培养音乐兴趣[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3]唐军琳.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07).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自信心差生
在书上睡觉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找你算账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