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心灵之书

2017-02-17 09:06浙江一考生
作文新天地 2017年25期
关键词:范雨素无字亲身经历

◎浙江一考生

善读心灵之书

◎浙江一考生

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及复旦学生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农村文学爱好者便是其中的典范。他们大多数学历低,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中。两者都取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两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论型”,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体系,庄子的“齐物论”等,都是对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我们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中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寻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点 评

标题即为文章的观点,并且这一观点贯穿始终。文章的第一段用最精练的语言对三本书的内涵做了精确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直接提出观点。开头段可谓精辟,值得学习。

文章主体部分具体地对三本书的内涵及其关系做了评说。采用了层进法阐述,三本书内容与概念的层进关系非常清楚,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清晰而严谨的表达。文章主体部分每段起句都是段落观点句,这些句子既清晰地指向了段落内容,又紧扣了全文的观点,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形式结构上,都显示了严谨的逻辑关系。评说中采用概述法显得很理性,凸显了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征,如对范雨素事例的概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墨子、庄子等思想体系的表述都十分精练。

猜你喜欢
范雨素无字亲身经历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范雨素:苦难写就的一本书
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范雨素:苦难写就的一本书
When Life Cheats You
老师,切莫越位
《无字》与《青狐》
书从无字读起 路自跬步行出——记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