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九字诀”

2017-02-17 13:44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铁索课文儿童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九字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得到了张庆先生的首肯,在徐州小学语文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不久前,张庆先生打电话给我,再次提到了“九字诀”。他说:“‘九字诀’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要重温‘九字诀’,让徐州的小学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先说“读得进”。“读得进”,首先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学生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主学习”。其次是一种要求,或曰教学目标。怎样才算“读得进”,“进”到何种程度呢?

对于儿童来说,第一,读懂课文的大体意思即可,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更要“不求甚解”。第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下来。这一点最为重要。由于儿童内部言语机制不完善,是靠有声语言进行思维的,因此,教儿童学语文,更要朗读。良好的朗读不仅表明儿童对课文已有了较好的理解,而且课文语言的逻辑性,以及朗读课文语言的停顿、重音、声调、语气,都会逐渐影响儿童的表达,使他们的表达更具条理性、生动性。小学五年级时,白晓云老师上的《长征》一课令我至今记忆犹新。讲“逶迤”时,白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连绵起伏的山,说:“这就叫‘逶迤’。山一座连着一座,远远望去,如海面上小小的波浪。”讲“铁索寒”时,先画了两座大山,在两山之间的半腰处,又画了几根铁索,说:“铁索上的木板被拆了,下面是滚滚的河水,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从铁索上爬了过去……”看着白老师的画,听着白老师的描述,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印象最深的是白老师那富有感情的朗读。老师读完了,又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连读了几遍后,我们班全体同学竟铿锵有力地背下来了。那时,我挺着小胸脯,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名“不怕远征难”的红军小战士。对于儿童来说,这不就足够了吗?可是,直到今天,我也不敢说,我完全读懂了《长征》啊!再深究下去,那应该是学者们的事了。

儿童的语文,就是“读”的语文,是“不求甚解”地读,是出声地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今天,我们对儿童读的要求太高。别人我不知道,只知道我13岁之前,似乎什么也不懂(我13岁小学毕业),只是喜欢读书。小学生只要对读书有兴趣就好。

再说“记得住”。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重在积累。中国的孩子一定要学国学,让中华文化融入儿童的血脉之中。张庆先生说:“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周振甫老先生说,学语文就得死记硬背。老师在背诵的量和时间上,都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强制性措施。

最后说说“用得出”。学语言是为了运用,但对于儿童来说,运用仅仅是初步的、第二位的,要求更不能高。课标上只是要求儿童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把文章写通顺,写得较具体。运用,是要训练的。我们语文老师要做“语言医生”,随时随地指出、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

总之,儿童的语文是读和背的语文,重在积累。张庆老师说得好:“攒钱要紧,钱攒多了,不愁花不出去。”

猜你喜欢
铁索课文儿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穿越长江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座吊桥真胆小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