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现状与对策*

2017-02-18 13:37张娟罗明丽
教书育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题素质

■张娟 罗明丽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论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现状与对策*

■张娟 罗明丽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然而,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文章从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四个方面构建了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通过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对策。

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对策

民办高校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在校生610.9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509人,本科在校生383.3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227.52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31.53万人,其中民办高校数量占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28.67%。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然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在当前背景下,尤其要加强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素质。

一 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内涵

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四个方面。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在做科研时所具有的求知欲,即他们进行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科研意识可以看出一个人“愿不愿意做科研”;科研方法是指从事科研的具体手段,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科研方法可以看出一个人“会不会做科研”;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够准确地选定课题和研究对象,熟练地运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的能力、成功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从科研能力可以看出一个人“能不能做科研”;科研精神包括从事科研工作时所需要的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对待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在研究中遇到困难不畏挫折,大胆的创新精神等,解决的是民办高校教师“适不适合做科研”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愿意做科研(有科研意识),也具备做科研的核心素质(有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但是不甘于寂寞或无法承受失败(没有科研精神),他注定在科研上没法深入研究。因此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 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意识薄弱

民办高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少领导和教师认为,在民办高校,教师主要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科研可有可无。很多教师认为填写课题申报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立项手续非常复杂繁琐,使得他们对科研课题申报望而止步;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不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不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加上职称偏低,前期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申报课题时缺少领头人,无法构建团队,成功申报科研项目的希望很小。对他们来讲,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立项几乎没有可能的课题申报上,还不如多上几节课,多挣点课时费。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师,仅仅是一个只管教学的“教书匠”。加上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建校时间短,不具备相关的文化积淀和学术氛围,有些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教师,由于没有具体的研究领域,也无法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另外,即使有从事科研的教师,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职称评审,精品课程,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时需要科研成果做支撑,做科研时急功近利,一旦拿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科研之路也就随之终止。

(二)民办高校教师缺乏正确的科研方法

作为教育科研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非常重要。民办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融入科研,以便更加透彻和深入地去了解和解决问题,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和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求学期间跟导师做过课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但对科研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参加工作后,如不进行科研训练,求学期间所掌握的科研方法经过时间的磨砺,也就所剩无几。

(三)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偏弱

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由于自身素质、学校配套科研条件,教学任务重等原因的限制,普遍缺乏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后由于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科研能力有所退化。很多教师由于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参与过科研工作,所以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有的老师甚至连课题申请程序也不清楚。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知识面相对狭窄,所拥有的知识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达到科研的要求,更何况现在日益渗透到科学研究的一些新的理论和知识,由于教师只是埋头教学无暇去顾及科研的最新前沿动态,加上自身能力如自学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使得一些民办高校教师在科研之路上举步维艰。

(四)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精神欠缺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比较重视教学,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比较多,而科研方面,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普遍认为科研可有可无,加上科研不与工资绩效挂钩,使得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动力严重不足,科研精神也比较欠缺。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偏重,科研时间没有保证,再加上科研氛围不浓,一碰到科研难题就泄气,不愿意在科研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更谈不上攻克科研难题。

三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培育科研意识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没有科研和学术交流作为基础,只能维持在浅层次的教学效果上,无法满足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取新知识、研究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并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科学研究的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当前,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激发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科研的意识,其次是在具备科研意识的基础上对科研能力进行培训。民办高校教师如果对学科动态和前沿不太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可研究的问题:从日常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学习的反思中找问题;从已发表的最新的文献中找问题;从各种《课题指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从最近的学术讨论或学术争鸣中找问题;从社会热点中找问题;从其他领域找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

(二)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

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的基础,科研也一样。要想使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关键。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工作,选题是关键,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是教师从事科研的起点。选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新颖性,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逻辑推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出质量较高的科学研究。一般来讲,题目确定之后,可以用5W1H(Why,What,Where,When,Who,How)来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一是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Why),在这个阶段,要学会对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第二是回答研究什么(What),即课题的研究内容,旨在考察研究者对选题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程度;第三是回答关键问题和难点(Where),这是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对关键问题和难点各个击破,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四回答的是研究计划(When),课题申报书上对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要按照课题申报书上的研究步骤来实施;第五回答的是谁来研究(Who),即研究团队的组建,通过组建团队可以弥补研究人员专业、知识、能力等的不足,一个合理的团队可以保证最终成果的可期待性;第六是回答怎么研究(How),即研究方案的确定,旨在告诉大家课题组将如何展开研究,怎样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正确的科研方法是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要想在科研上少走弯路,科研方法的掌握是关键。

(三)不断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在伯顿·克拉克所处的时代,就对科研——教学——学习结合体进行了充分肯定,教学和学习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以课题为例,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包含科研课题的选题能力,课题申报书的撰写能力,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学术论文、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等的撰写能力。民办高校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其次是结合日常的教学工作,时刻关注本专业的前沿理论,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结合社会现实和自己所学专业、个人兴趣等,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进行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再次,要注重提高撰写学术论文的水平和申报科研课题及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

(四)培育科研精神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需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做科研需要有坚持、坚韧的精神,不为一时的困难、挫折放弃对科研的追求,也要甘于承受科研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

[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2]高扩昌,任桂婷.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3]矫萍.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J].学理论,2012(13).

[4]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马婧,柳俪葳,芦大伟.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J].学术探讨,2015(2).

G644

A

1008-2549(2017)07-0062-02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366)“民办高校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质量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生涯视野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环境研究”(编号:JXJG-15-2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课题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