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如何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

2017-02-18 13:37赵蕾
教书育人 2017年21期
关键词:理论课挑战思政

■赵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思政部)

高校思政课如何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

■赵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思政部)

目前,慕课这一全新的在线教育形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得到了广泛认可。针对慕课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挑战,教师应当积极面对,把传统教学与慕课进行积极有效的结合,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步伐。

慕课;思政课

慕课(MOOC)是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形式,是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使用的在线教育新模式,被称之为人类印刷术以来关于教育的重要发明。这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Coursera是全球最大的开放式在线教育平台,2015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已经超过100万人。2013年,被称为中国慕课的元年,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一流院校纷纷宣布加入慕课的行列。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课程加入了慕课的行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慕课大潮中,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是值得我们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的紧迫课题。

一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90后”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以教为主”的课堂讲授。“大班授课”“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让思政课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1 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

当今时代,人们的利益日益多元化,思想观念也随之多元化。国内外的各种思潮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在教学环节接受教师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会受到其他途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加大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思想多元化中确立主导,这些都是思政课教学面对的现实难题。

2 “信息爆炸”的挑战

当今时代,知识急剧增长,网络呈现“信息爆炸”之势,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并不逊色于教师。思政课教学作为公共必修课,要面对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授课内容不仅要与时俱进、常讲常新,而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进行讲授方式的微调,这就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网络新名词及现实新问题,常常更使得思政课教师面临“新”知识短缺的严峻挑战。

3 教学形式的挑战

慕课的教学模式包含讲授、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等基本环节,具有开放程度高、可重复收听收看等特点。这些特点不同于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以“学”为主的教学价值取向。研究慕课的新技术和新手段,与时俱进,改革思政课陈旧的教学形式,是思政课适应新形势的必由之路。

4 对教师的挑战

由于慕课上在线讲授的教师团队通常是由知名高校的教授主讲,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如果思政课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仍然按照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产生“既然网络上有更高水平的老师的讲授,那在教室里听讲还有什么意义呢?”的想法。所以,教师不仅要提高理论讲授深度,还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加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元素”。

二 如何应对慕课的挑战

怎样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师教学方式的时效性,一直是广大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拓展慕课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慕课是机遇也是挑战。慕课背景下的思政课程是通过更广阔的互联网渠道向网民介绍真实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仰,更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思政课应该主动出击,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占据网络主阵地。

1 积极转变理念,适应新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慕课带来的新变化,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探索慕课与学校课堂的有机结合,探索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强调教师主体地位,侧重在“是什么”等知识传授层面,较少关注“为什么”“怎么样”等学生认知层面。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观看慕课相应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预习中发现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师生间进行深入的分享、探讨,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慕课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对学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是我们应该借鉴学习的重要方面。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觉得有意义,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提升技术能力,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

技术改革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服务的,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根本教学目的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目标是要结合学科本身内涵和网络资源共享这两大特点,实行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课程研讨,是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开展小班化的学生研讨,达到“传马克思主义真谛、解理论现实之惑”的教学目的。

慕课的教学方式一般以微视频为主。根据知识点设计视频,时长一般在15分钟以内,符合学生的记忆曲线。教师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将原有知识点打散,再进行串联,并且在其中穿插练习和讨论,增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设计不同的专题,把“微课”串联整理形成一个个内容精短的知识链。有些“微课”设计由多个小问题连贯而成,模仿网络游戏里的通关设计模式,每隔几分钟视频会暂停,弹出问题。学生如果回答错误,就无法继续新知识点的学习。这种设计模式,能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一专题既要合理地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扩充知识结构,厚积理论功底

大数据时代,“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贯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信息梳理能力。

目前,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担负的教育职能远远超出一般课程。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往往要扮演“万事通”的角色,这就使得教师只有具备这些“复合”技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4 慕课建设需要有“团队作战”精神

慕课的制作耗时耗力,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的政策扶持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绝不是靠一个教师“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共享课程采用的是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慕课教师们采取团队作战的形式。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教学点负责教师和助教组成。主讲教师的职能是指导团队建设,在网络上集中回答学生提问,适时开展面授。教学点教师负责常规班级教学,指导助教工作。助教负责组织班级讨论。[1]由此可见,想要打造精品思政慕课绝非易事,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和团队协作才能真正实现。

三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

1 开发精品思政慕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高校各门思政课是面向所有的本科学生都要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适宜开发成共建共享的精品慕课。按照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微课程”,每一节“微课”像一粒粒珍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联起它们,形成一串串光彩夺目的“项链”。在校园网络学习空间平台,除了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加深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讨论、网络答疑、每章测试、提交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2 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答疑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看“微课”课程,课堂教学以“答疑解惑”为重点,回答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后产生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总结。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在课堂外接受思政理论课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内化。“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可以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兴趣和成效。[2]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慕课课程平台建设

在慕课社区里,由于学生多采用化名,反而容易使得他们敞开心扉,提出一些尖锐问题,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答,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微视频,与大家分享;鼓励他们在慕课社区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解答同学疑问,积极参与讨论。在慕课的“自媒体”上,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不时会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思想火花”,教师及时的肯定会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总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在摸索中前行。面对新挑战,以深化改革的思路妥善应对。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1]缪晨霞,孔悦.探索“中国式慕课”[DB/OL].http://news.k618.cn/attention/201310/t20131005_3977540_4.html.2015-07-28.

[2]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61-64.

G642

A

1008-2549(2017)07-0104-02

猜你喜欢
理论课挑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