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乘数效应”如何释放

2017-02-18 15:04张宜
人民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张宜

【摘要】洛阳民俗文化在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支撑下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针对洛阳民俗文化碎片化生存、受众群体缩减、传承人断层化、影响力弱化的现状,应当依托旅游发展、开展民俗风情旅游,创建民俗文化集聚地使其 “生活化”利用,创新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探索民俗文化资源自我生长机制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洛阳 民俗文化 产业发展 路径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中央作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部署。民俗文化作为构成文化体系的基础元素,其产业化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民俗文化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地方性、独特性、艺术性等特点,融入民俗文化的产业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當前,作为群体生活规范与文化认同的民俗文化通过“活态传承”,在社会发展宏大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对国家社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将河洛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形成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文化产业,是洛阳乃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洛阳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碎片化生存。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观念和生活理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们从传统民俗中的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变成了间接参与和体验,民俗文化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调味品而不是必需品,民俗文化的地位正在“淡化”或“矮化”。

民俗文化受众日渐萎缩。随着社会的变迁,民俗文化的受众群体日渐萎缩,特别是部分青年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缺乏分辨力,盲目推崇流行文化,对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失去兴趣,疏离传统民俗文化,使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民间民俗文化正不断受到影响和冲击,面临失去生存基础的困境。

民俗文化传承人断层化。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受众群体的减少,民俗文化的市场基础丧失,传承人生存艰难,断层也就在所难免。二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大量的民俗民间组织逐渐解体,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以往靠口传心授的一些特色技艺或者绝活,因没有年轻一代的继承而面临失传、断代的危险。

传统节日民俗影响力弱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影响益甚,西方洋节作为“舶来品”,以全新的方式冲击我们的社会生活,受到许多青年的青睐。而传统节日民俗却被“淡化”,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洛阳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依托旅游发展,开展民俗风情旅游。突出民俗旅游产品特色,避免结构雷同、简单。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民俗旅游产品的生产,最不能忽视的是它们的唯一性、独特性,或者说是比较优势。比如以洛阳水席、小街锅贴、新安烫面角、洛宁粉蒸肉为代表的风味小吃,价格低廉又实惠,各大景区在招商时应重点引进。另外,小吃经营者也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要注重研发小吃的保鲜、存放和包装形式,可以尝试开发一些便于游客携带、加工的成品。像河洛大鼓、海神乐、地方豫剧、杂耍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可以通过定点定时专场演出的形式丰富景区内容,吸引游客;同时,我们也要拓宽视野,要和酒店、宾馆合作,开设特色专场演出,使表演者有固定的收入,这将更有利于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人们在体验民俗旅游产品时,大多是静态的观赏,要增强民俗旅游产品的参与性。第一,设计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活动项目,让游客通过扮演角色、体验感觉,来直接接触民俗文化,如推桶箍、叼鸡、二鬼摔跤等都可以在景区开展。第二,强调旅游者与工作人员及居民的互动,可通过现场交流、共同表演的方式进行,使旅游者更真切地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如过去农村中常见的织布、纺棉花、纳鞋底等,可通过现场演示或者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的方式来体验。

创建民俗文化集聚地,使民俗文化得以“生活化”利用。创建民俗文化集聚地,再现民俗文化生活情境。要创建一个特定的、能自由出入的公共空间,将一些有特色、保存比较完好的民俗文化集聚起来,免费对外开放,让民俗文化传承人根据生活的真实情境展现民俗“绝活”,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自然的民俗文化。结合洛阳的实际情况,老城地区是比较理想的民俗文化集聚地,在对老城改造时可以适当进行规划发展。

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利用机制。开放的民俗文化集聚地经过精心培育,可以变成城市的地标,提升城市形象和特色品位,吸引各地的游客,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为此,政府至少需要完善两个方面的机制体制,一是建立民俗文化利用专项资金补助机制,加大对民俗文化利用的投入,通过财政拨款或者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的方式进行。二是建立民俗文化利用许可制度,准许符合条件的民俗文化传承人、表演者在民俗文化集聚地自由发展。此外,要让他们享受多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专项资金补助获得稳定收益,从而使民俗文化利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使其“乘数效应”得到最大释放。

完善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机制,解决“断层”之忧。各级政府作为领导主体,首先要引导民俗文化建设方向,由政府出面,选拔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以及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建立档案,通过他们的表演、传授等方式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传播民俗文化。其次保护、开发民俗文化,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再次提供财力和宣传支持,最后科学构建民俗文化保护机制。

社会组织作为辅助主体,要引导社区、社团组织根据社区居民的习俗、爱好和精神生活的共同追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协会、团体,如广场舞协会、戏曲协会、秧歌协会等,开展一些比较接地气的民俗活动,使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游艺等民俗传统,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构建因素。

教育部门和民俗文化传承人作为实践主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开辟有效途径。首先,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乡土文化综合实践课,从小培养孩子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其次,在高校,利用大学的文化资源,开设相关专业或者选修课程,也可通过讲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民俗文化的热情。最后,民俗文化传承人不能再墨守成规,拘泥于以往的传承规定,应广收学徒,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学习。

探索民俗文化资源的自我生长机制。民俗文化的发展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适时作出改变,创造新的表现形式。首先,在内容设计上,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要考虑青少年的喜好,可多用他们惯常接触的新媒体进行传播,如网游、手游、微信短片等。其次,要多结合焦点热点问题和时代流行语推陈出新,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幽默诙谐、能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作品以缓解人们的压力,增添作品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最后,要与现代传媒结合,借助媒体平台扩大自身的受众和影响力。如可利用电视真人秀节目等,在综艺节目上表演河洛大鼓等民俗活动,以激发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资助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15JD71004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裴艳艳:《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理论与改革》,2015年第3期。

②张士闪:《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4》,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