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

2017-02-21 15:05胡洋
艺海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历史剧

胡洋

[摘要]这出剧目将五味杂陈的气氛融合在了一起,不仅表现了人物关系的复杂,而且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更是倾墨了对曹操的悲叹。

[关键词]历史剧 真实与虚构 人物角色 审美体验

新编历史剧这样一种类型的剧目其自身包含着一种辩证的关系。新编与历史是两个逻辑上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概念,把历史上的人物放置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之下重新演绎出来,一来能够降低观众们的观剧门槛,使不了解真实历史的观众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二来可以促进观剧者的思考,推动他们将历史与新编进行比较,进一步收获知识;三来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虚构的历史剧富有趣味,更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认知,推动戏曲文化的发展。这些方面,京剧《曹操与杨修》做得十分出色,引发人们对这出剧目的思考。

一、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分析

虽然新编历史剧有着与真实历史不一样的情节,但是人物角色的设定还是大体相同的,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新编是否改变了观剧者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是否改变了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以《曹操与杨修》为例,就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这两方面总结以下几点。

(一)求贤若渴用人疑。先来谈曹操,曹操乃一代乱世奸雄,虽求贤若渴,但因自身的嫉贤妒能疑心重,所以使得身边的某些人才下场都很悲惨。比如夜袭乌巢的许攸,比如赤壁之战的蔡瑁张允,比如名医华佗等都含冤而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话出自曹操,却也毁于曹操。他不但杀掉了自己招来的贤才,更是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赔了夫人又折兵。本剧在心理层面上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从描述他杀孔文岱开始,再到杀妻杀杨修,一路上怀疑、害怕、嫉妒、最终失去了贤才,失掉了大业。

(二)杀妻牵马被人负。与历史不相符合的是,历史上曹操在误杀吕伯奢一家七口后,放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言,所以曹操应该是一个非常自我且自负的人,就算在贤才面前也不会委屈自己。而在此剧中,曹操误杀孔闻岱,在杨修的步步紧逼下,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居然迫不得已通过杀妻的方式使杨修信服自己的谎言,甚至后来为解诸葛亮之谜去帮杨修牵马,这里体现了很大的不合理。

(三)刀下长谈显无奈。历史上的曹操可谓是心狠手辣,一旦自己做出的决定,哪怕事后极度悔恨,事前也不会半点动摇。而本剧的最后就在刽子手手起刀落欲斩杨修首级的瞬间,曹操叫了停,满是无奈地向杨修表述了自己招纳他后的心路历程,有忏悔,有反思,有懊恼,展现出真性情。这样,在处决别人前知心知底的交流,使曹操这个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也突出了曹操的爱才惜才,更爱自我的矛盾心理,故而注定了杨修悲惨的结局。

(四)足智多谋重情谊。再来谈杨修,作为一个谋士,他一眼锐利地看出曹军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粮马匮乏,和孑L闻一起将匈奴巨商和东吴巨贾们骗来洛阳,威逼利诱讨价还价,使得巨商们把十万胡马当驴卖,千船粮米化尘埃,最大程度的缓解曹军压力,博得了曹操的钦佩与信任,彰显了自己过人的谋略与胆识。在加官进爵之时不忘搭档孔闻岱,得知孔被误杀后自此对曹怀恨在心,也体现杨修的重情重义。

(五)机智探曹惹祸患。杨修试探曹操是否真的借梦杀人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亮点,更是二人关系的转折点。通过托曹妻半夜给曹送锦袍来揭示出曹操谎言的落败,当然他这么做是很有自信的,其一他觉得曹不会为了坚守谎言杀死妻子;其二他也看低了曹操,觉得曹操不会意识到其间有诈。戏剧性在此处凸显,只是历史上的杨修真的可以这么有胆量吗?

(六)鞠躬尽瘁憔悴损。本剧所有矛盾冲突都源自于曹操一开始误杀了孔闻岱,但孔确确实实是将私人恩怨抛诸脑后一心效忠于曹操,杨修也一样。曹操因为失去了妻子痛恨杨修,已然不再相信他,杨修退兵的劝谏令他烦恼,杨修擅自听闻“鸡肋”号退兵的做法更是令他震怒。虽然事实证实杨修确实有远见,但操之过急。杨修最大的悲哀是鞠躬尽瘁后没有得到曹操的理解。印象深刻的是杨修得知自己要被斩首时双目圆瞪,双眉外展,眼神里透着满满的不解与悲伤,令人唏嘘不已。

由此可知,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从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起,从心理的斗争慢慢外化到言语行动上的冲突,再到命运的交织,血肉丰满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一个好的矛盾设置往往来源于人物的心理,在这一点上此剧做得非常不错。只是这样的心理,因为身份的原因,适不適合放在角色本身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就好比一碗沸水,适合放在瓷碗中,却不适合放在塑料杯中。剧中的杨修过于执拗,像一个喜欢抱怨的小女人一样总在曹操身边叽叽喳喳,死咬着一点不放,注定是悲剧收场的。而曹操更像是一个受虐狂,一方面对杨修不断让步,逼死自己的妻子,心里早就把杨修杀了一千遍,表面还装出和气相,卓显了曹操乱世奸雄的个性特征。

二、由人物所散发出来的虚实味道

(一)危机弥漫始中尾。危机感在此剧中令人印象深刻。本人所看过的大部分戏曲作品其剧情都是娓娓道来,总是一开始先营造出一种良辰美景的绝好氛围,随着时间的推进开始有了矛盾,张力逐渐显现出来。然而在此剧中危机感是迎头而来,曹操与杨修相识在郭嘉的墓碑前,痛失贤才的曹操迎来了杨修,两人一见如故。生活若是处处都得意的话,那危险也已经暗流汹涌。情投意合是可以迅速产生的,但是相互信任却需要长久的过程,因此曹操与杨修相见如故的背后隐藏着种种危机。果不其然,紧接着杨修就向曹操举荐了孔闻岱,孔闻岱的父亲孔融当年就是被曹操整死,这回儿子效力于曹操,一下子就弥漫着替父报仇的硝烟。如果说曹操误杀孑L闻岱是整出戏矛盾的导火索的话,那么杨修向曹操举荐孔闻岱这件事就是点燃导火索的那把火。

(二)甜蜜喜庆稍作伴。如果说曹杨初见之时危机感是宴席上的主菜,那么曹杨相逢那刻的情投意合可谓是饭前的甜点。一个遇得贤才,一个获得赏识,这是所有明臣贤主共谋大业的完美开局。剧中曹操由尚长荣老师演绎,他宽大的身板不断往身材瘦小的言兴鹏老师身上靠,时不时的傻笑,像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而言老师饰演的杨修稍显羞涩,却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于不经意间瞥向曹操,欲言又止,让这个智谋多端的才人显示出温情一面,让人嗅到了二人蜜月方始无忧甜蜜的味道。

(三)君君臣臣理还乱。古语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的身份决定其所要扮演的不同地位。曹操一身红袍,代表着权利,威严与疑心。杨修一身蓝衣,象征着智慧,谋略和洞察。当怀疑遇上多疑,当武断遇上果断,当号令遇上劝谏,那么是无可避免要有一方做出让步。曹操的怀疑杀死了孔闻岱,杨修的多疑使曹操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当君君臣臣都做出不在其位的事情后,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相互缠绕下去,权威遭到了挑战,智慧也不会再发挥作用了。整出剧目从孔闻岱被杀后就始终散发着躁动的气息。

(四)招贤揽才终血腥。除了杨修和曹操,还有一个人物贯穿全剧的始终,就是招贤者。每幕开始之前的招贤二字,也和整剧的剧情紧密相扣,突出曹操的求贤若渴,也展现纳贤后的问题另一面,首尾呼应。让人不胜唏嘘的是:一直渴望招纳贤才的曹操最后将自己招纳来的贤才都杀了。招贤者向世人展现出贤明君主爱才的诚恳,却在末尾泼洒出了血腥味。

这出剧目将五味杂陈的气氛融合在了一起,不仅表现了人物关系的复杂,而且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更是倾墨了曹操的悲叹。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曾评价孙刘联军:刘备,编草鞋出生的皇叔,一生失败。孙权,黄口竖子,没什么出息。一个失败的人和一个失意的人联合在一起,能干什么?曹操太强调了主观的判断,却忽视了客观的事实,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很有可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因为知根知底,相互信任。而正是像曹操与杨修这样的组合,看似完美,哪知是来的快,去的也快。

三、人物本我的多重性与艺术形象的典型

在此剧中,曹操与杨修都是较真的人,一个容不得自己的权势受到丝毫的挑战,一个容不得自己的智慧谋略遭到一丝的排斥。这两个人走到一起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下场也不会完满。

当人物的心性遭遇到权势的压抑,若不是其中一方有足够的包容,那么才华便不会很好的辅佐政权,智慧在权势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把持江山伟业需要权势,需要威严,这就得让当权者在手下面前展示出容不得一丝妥协的态度,谋士们的建议必须经过当权者的判断、筛选方能得到最后的实施,就是说任何智慧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在权力的限制之下。当权者开明的话,会使得智慧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曹操并不算是一个开明的人,他招纳贤才的做法开明,但更像是收藏贤才,因为他一切的决定都以保住自己的政权为基础。

而楊修所代表的是智慧,智慧往往会追求完美,容不得一丝的妥协,很多地方需要突破权力的限制,这就涉及到冒犯当权者权威的问题。恰当的沟通可以化解这样的问题,但若是没处理好问题,使权利与智慧间存在了芥蒂,那么越往后只会越糟糕。

在古典小说和戏曲中,曹操被描写成“奸雄”,这是一个极端和单调的道德负面形象,而在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中,曹操变成了一个道德榜样,一个伟大政治家,但作为一个文学性格,这个形象仍然是极端的和单调的。这两个曹操的形象在道德评价上虽然截然相反,但是在其艺术价值上却都是从属于道德概念的、片面和绝对的。那么曹操在剧作家眼里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我认为剧作家笔下的曹操最终还是要呈现给观众的,一味的“白脸”只会固化观众对曹操的形象,不利于三国戏的发展。不管是英雄也好,奸雄也罢,起码是一代枭雄,反正不是糟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更有利于掀起年轮的衣角,去窥探历史的沉荷。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历史剧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初中历史中历史剧提升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