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权 “吃饭”这件事儿其乐无穷

2017-02-22 14:59小丫
餐饮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食家中餐匠心

小丫

对话霍权(Q&A)

Q: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美食”?

A:我觉得美食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上的美食就是有文化传承和根基的饮食文化。所谓中国是美食之国,某地区是美食之都,是因为它们都拥有深厚历史和久远传承的美食背景。狭义上的美食是所有能够为别人带来愉悦体验的食物,包括唤醒儿时的记忆、回忆母亲的温暖,也包括体会不同异域风情或新奇刺激的体验。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丰富了体验、愉悦了自我。当然,这些都是在它们首先是食物的前提下,都不能失去食物应该具有的基本功能。

Q:您是京城公认的“知味之人”,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美食家?

A:一般人吃的是味道,一些人吃的是新奇稀少的食材,还有少部分人吃的是“情境”!“情境”的意思就是说你的需求和餐厅给你的信息正好符合。比如说你要宴请客户,那么一个商务宴请的餐厅会正好适合你;如果是家庭聚会,也许某一个实惠量大味道足的烤鸭店更合适。

而我现在追求的是厨师烹饪的功夫与技巧。对我来说,好吃不是第一位的追求,也许有些菜我不是特别爱吃,但因为它需要考验厨师某些技术,因此我也会点它,为的是可以欣赏到厨师的功夫。

至于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美食家,我说说我的内心看法吧。首先,美食家是我们目前这个时代无法出现的。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各种原因,美食文化出现了断层,而美食家首先是美食体验文化的传承者。那个人至少不是我。说到底,如果要成为美食家,丰富的美食体验非常重要,因为美食是一个体验的文化。书本上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而体验是自己的。因此,如果想成为体验丰富的美食大家,除了用心之外,时间和经历最重要。经济问题就更不用多说了。

Q:您能说说心目中的“功夫菜”吗?

A:中国烹饪与国外烹饪的主要区别就是烹饪技巧丰富多彩。这些烹饪技巧就是所谓的“功夫”。我心目中功夫菜实在是太多了:有考验刀功的文思豆腐,考验火候的爆三样,考验脱骨技巧的三套鸭,考验翻勺技术的扒肉条……

Q:为何会发起盛宴雅集?

A:是有一次一位朋友问起北京哪儿能吃到最正宗的杭州菜,我思考良久也没能给出答案。后来与一帮厨师朋友小聚,酒到正酣时又提及此事,大家众说纷纭仍无结果,但席间有人说到一位他非常敬佩的大隐于市的淮扬菜大师赵师傅。我便提议可否请赵师傅置办一席,对方欣然应允。当时赵师傅用心拟定出一个现在已经无法复现的菜单,几乎道道都是极见功夫的经典菜,由于制作难度较大又非常耗时,他便请到他的大师姐李师傅前来助阵。起初只是几位好友一时兴起的小范围品鉴,后来闻讯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竟凑了两桌23人。赵师傅从头天晚上开始准备,第二天中午李师傅进场,正式开席是晚上七点,十几道菜一一上齐已是晚上十点多。从吊汤到切配再到烹制,全部由两位大师亲手完成。这样精雕细琢的一餐,在十年前几乎是难觅一席,即便是在私房菜流行的今天也是十分難得。

后来这种邀请大师亲理的美食品鉴形式也被保留下来,起初是为了交朋友,结识懂吃爱吃之人。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也找到了满足口腹之欲以外的乐趣,找到了这些年认真“吃饭”的意义,那就是让更多人认识吃的美好,发现中餐之美。

Q:至今为止办过多少场盛宴雅集美食汇?

A:因为是不定期举办,所以办过多少场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每场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到琉璃厂请一位老师傅把菜单写在一把扇子上,一方面是为记录,每一次的菜单都是多年累积和反复斟酌后的心血之作;另一方面也有收藏意味,有一位铁杆会员几乎收藏了从首次活动至今的每把扇子。

今年正好是盛宴雅集美食会创办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举办过很多场,至今仍有一些被大家所津津乐道,比如有一场的主题是川菜的“三蒸九扣”,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道有辣椒的菜。还有一次是让大家在一餐饭中品味到成都地区川菜的24种味型。

Q:有种说法是“只有好食材才能做出好味道”,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A:食材的好坏对一道菜确实至关重要,但好食材并一定是指最贵的、最顶级的,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能找到的最好的,并且对之善加处理。

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位云南客家的老友来京,我在家中设宴。他非常喜欢吃豌豆尖,而云南的豌豆尖可以说是最好的。但当天朋友尝过家里的豌豆尖后,直说“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豌豆尖”。其实,做这道菜的原料就是当天一早在楼下菜市场买的,只是在取材时只选取每一节最上面的两片叶子,只简单翻炒,便可得如此美味。北京有句老话叫“掐尖儿”,其实有时候厨师展示技艺、制作美味也要掐尖儿,这不是浪费,而是对食材的讲究。

Q:现在有人认为日料更讲究选材、更具美感、更富匠心。您对此怎么看?

A:我平时喜欢收集和阅读饮食文化方面的书。一次看到一位日本美食家写的书,在开篇中他讲到,日本饮食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从选材到烹饪加工再到摆盘装饰,处处蕴含美学。正是在这样强大和自信的体系基础上,日餐对法餐、意大利餐进行吸收、借鉴。

其实,中餐之美由来已久,只是一直不被人所知。中国自古便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想,“好食之人”对美味的极致追求让中餐去糟取精、不断演变。与此同时,一批厨艺匠心之人为了满足食客的要求,潜心钻研、精益求精,锤炼手艺的同时形成了中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景象。中餐有得天独厚的取材来源,有色、香、味、形的品评标准,有美食美器的相得益彰。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华饮食投以更多关注的目光,对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

Q:您认为十年后的中国餐饮是怎样的?

A: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央厨房和工业化产品逐渐成为主流,手艺渐渐被人遗忘。但是近几年随着“匠心”精神深入人心,人们对“手艺”有了重新认识,“吃手艺”也开始有抬头之势。不可否认,食品工业解决了很多人的实际问题。所以,我认为十年之后餐饮会出现两极分化,一边食品工业高度发达而且占比会越来越重,另一边,手艺会走向高端,成为一种奢侈的需求。

猜你喜欢
美食家中餐匠心
海外中餐繁荣基地齐聚扬州,共商海外中餐发展
以食为“桥”推动中餐文化走向世界
A taste of Jiangnan
美食家忽必烈
看不见的美食家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河中餐厅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大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