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与实现

2017-02-23 03:48刘应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理论课思政

刘应君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 410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与实现

刘应君

(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 410004)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型。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道德情操和综合素养的必要条件。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系统规划、专业支撑和整体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仍需进一步强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与纵向扬弃双重作用的基础上,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一种全新德育观和德育范型,它教导和指引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人对人的社会行为、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社会舆论评判和伦理道德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合理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1]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广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既要热爱自然,又要热爱生活;既要享用自然,又要享用生活。[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的积极贡献”。[3]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加强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对实现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引入和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一、何谓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

生态道德本质上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方面。[4]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切实承担起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国家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还较为粗放,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不言而喻。[5]在这种严峻的生态危机形势面前,高校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都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6]马克思所讲的“人的生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意即由于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环境恶化,从而影响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会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7]事实上,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生态道德水平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生态道德素质,坚决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生态人”,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需要担负传道授业的教学任务,更需要加强和利用主渠道,对现实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有效回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为高校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作出的重要努力,不仅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教育中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担当。[8]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局限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其育人功能和价值被遮蔽的问题较为严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能使思想政治价值关系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大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区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更加深远和更加广阔的境界。高校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全面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且也能够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吸引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必要条件

生态道德素养是社会公德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不仅能够增长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知识,也为他们掌握系统整体的生态思维方式提供了重要的阵地和保证。高校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切实强化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真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从而实现把生态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繁荣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生态价值观,从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为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提供思想和行动的指导,也可以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提供强劲动力。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生态道德教育存在何种缺失

生态道德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生态道德教育还只是最近十多年来的课题,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和短板,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呈现明显缺失,[9]主要表现在: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缺乏系统规划

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明显缺乏前瞻性。根据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本科院校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两门主干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教学内容看,虽然这些主干课程中都涉及生态建设思想、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多为零散呈现,且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叠部分,既不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也缺乏前瞻性和全局性。[10]所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建设尚不足以承担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功能,更无法承载生态道德教育使命。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能力缺乏专业支撑

从现实情况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存在专业上的明显局限,特别是涉及环境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即便一些教师具备一些相关知识,也大多涉猎不广不深,更多的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教学更谈不上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思维只能着力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把目光聚焦在人与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交流和转换。换句话说,他们习惯于按照传统思维,引导学生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技术手段上,忽视最为关键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能力缺乏专业支撑,客观上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很难真正落地并做实、做细。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缺乏整体效果

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高等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增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整体效果还不尽人意,突出表现在:一是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状态,部分学生缺乏环境保护知识,对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五大发展理念、垃圾分类等生态环境常识不甚了解[11];二是个别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落后,严重漠视生态法律,缺乏承担公民生态义务的自觉性。基于此,当前亟须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其更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三、高校思政课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何以实现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整体协同,构建起教书育人“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主体作用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必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提高生态文明的教学意识,自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体系紧密结合。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供队伍保障。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培训工作,在教学能力上实现自我提升;二是鼓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专业知识与生态教育相对接,在知识结构上实现自我突破;三是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创新生态道德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上得到自我发展。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多元的生态教学理念,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整合多种教育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形成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生态系统。

(二)整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需要对开设的主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根据思政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在现有课程中引入生态道德教育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比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阐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生态伦理道德要求,加入生态道德、生态法律以及生态权利与义务的专题研究;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进一步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构想中的生态价值理念;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恰当补充有关生态的历史材料,加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环境史的专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教育,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生态建设专题模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对学生详细阐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三)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还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首先,案例教学法是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高校思政课中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出来,不仅能够向大学生传授丰富的生态文化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自觉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其次,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采取互动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和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互相答辩。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困惑,最大限度锻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生态环境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思想性,充分运用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使学生能够自觉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反思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力得到增强,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道德教育内涵

实践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是探索与联系世界的纽带与桥梁。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熔炉进行锤炼。将生态文化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把自身业已形成的生态思想认识转化为具体生态行为。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大学生便能够树立起生态文化的价值立场与实践方法。实践教育的具体方式是丰富多彩的:一是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富有生态道德教育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二是借鉴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搬到车间厂房、田间地头、超市广场、车站码头等地,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环境,热爱大好河山;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和实地体验等体验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获得感;四是拓宽教育教学载体,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生态文化实践教育,如通过宣传海报制作大赛、环保标识设计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环保科技竞赛、辩论赛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巩固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提供了有效载体,能够有效深化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形成环保意识,坚定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决心。

[1]孙淑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视野下的高校生态德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2]王世民,李泊,周磊,李峻峰,王譞.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13,(6).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0-30.

[4]刘秦民. 论生态寄托的高校德育新功能[J].高教探索,2012,(6).

[5]樊如茵.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7,(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8]王世民,丰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4).

[9]曾锦昌.浅谈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10]谢卫平.加强环境保护法规教育是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11]景杰,杜运伟.当代大学生生态公民素养分析[J].见解,2015,(9).

TheFunctionandRealizationofEcologicalMoralEducation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CourseTeach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U Ying-jun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s a new paradigm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objective need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promote the moral accompl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is no systematic planning,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overall effect on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t pres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fun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2017-05-21

刘应君(1971— ),男,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

G41

:A

:1009-5152(2017)03-0089-0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理论课思政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思政课“需求侧”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