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文学院转型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转型发展为例

2017-02-23 05:40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学院学院转型

彭 玲(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文学院转型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转型发展为例

彭 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工作已迫在眉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高校中的老牌院系,在转型问题上面临重重困境:首先,定位模糊,专业雷同,师资匮乏;其次,观念陈旧,课程体系设置封闭,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再次,地方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资金不到位,企业不支持。面对这些困境,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促进文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一,精准定位,构建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的应用型专业体系;第二,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建立校企(地)合作的伙伴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文学院;困境;策略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热议问题。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工作的正式启动。2016年1月,教育部在年度工作要点中进一步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大支持力度,有序开展改革试点,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跟踪检查和评估制度。”[1]这说明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工作的迫切性。时至今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无需一一赘述,我们关键是要积极探索“怎么转”。对于“怎么转”的问题,不同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总体性目标和规划,不同学院也要根据自己学院的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如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转型方案,首先必须了解学院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策略。

一、文学院转型面临的困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高校中的老牌院系,具有既年轻又古老的特点。年轻的是她所依托的高校是在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合并升格的本科高校,古老的是它前身为建校以来最传统的专业系部。同时,它也存在一些古老又年轻的问题。古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视域狭窄,专业雷同;观念陈旧,课程体系设置封闭;思维滞后,教师教学很难与时俱进等等。年轻的问题主要包括:定位模糊,盲目跟风;成本制约,师资匮乏;宣传迟滞,企业抵触等等。古老与年轻的问题交错杂糅,导致文学院转型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一)定位模糊,专业雷同,师资匮乏

目前,文学院设置了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两个本科专业和语文教育一个专科专业。尽管这三个专业各有优长,且招生与就业工作不存在问题,但也存在定位模糊、专业雷同、师资匮乏的局限。

首先,就定位模糊而言,基本上各类高校有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比如北大、南开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怀化学院、湖南文理学院这样的同类地方本科高校,以及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高专院校。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的一个最基础专业,并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言,相反,其正“处在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2],它既受到985、211等研究型大学的“压”,又受到同类兄弟院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顶”。如果文学院要转型,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专业设置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人有、人优”的专业,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不能盲目地向北大、南开、复旦等重点高校看齐,又不能糊涂地走职业技术学院的路径,而应尽量结合本校在地域、师资、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特点,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一个有特色的专业。

其次,就专业雷同现象而言,尽管文学院现在已有三个专业,但这三个专业和其他高校文学院的专业设置大同小异。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统计,全国有482所本科高校(不含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101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秘书学专业[3];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至少119所高校(含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语文教育专业。所以,对于这三个专业而言,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文学院的转型发展应该充分考虑时代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增设几个适应新时代、新业态、新产业的新专业。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将已有的三个专业优化调整,争取建设成特色专业、优势专业。

再次,就师资匮乏问题而言,此处的匮乏,并不是指数量少,而是指现有的师资无法胜任专业教学需求。秘书学专业是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因此,全国所有高校都存在秘书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而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地域、资金、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更难引进专业秘书人才。现在文学院的秘书专业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授课多局限于纸上谈兵。对于文秘的系列实训课程,教师更是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根本无法指导学生,即便赶鸭子上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会出现误导学生的情况。因此,文学院的转型发展,要考虑大量引进高质量的秘书专业人才,并在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结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师资。

(二)观念陈旧,课程体系设置封闭,教学不能与时俱进

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都属于老牌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也比较成熟。这样成熟的课程体系很少有人去质疑,更难对其进行颠覆,当然,受制于专业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语文教育专业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都会“不离其宗”。在主干课程上,两个专业均由基础理论课程(文学理论、语言学)、文学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汉语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组成,其他课程均围绕主干课程设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本无法对接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文学院要转型,就要懂得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万变”。一方面,突出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4];另一方面,文学院毕业的学生,社会适应面广,毕业生的职业并不明确针对具体行业,所以文学院毕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表达能力”[5]三种核心能力,还应具备现代办公软件操作、策划和宣传、行政管理、摄像速录等方面的能力。基于此,文学院现有的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过于封闭,而是要在保持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或是在培养环节中,鼓励学生跨院系选修课程,以实现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封闭外,教师的观念陈旧也是影响转型的一大障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高校,本科办学历史不长,2004年升本到现在才12年多的时间,学校教师刚刚适应本科教学模式,此时要转向“应用型”,很多教师(尤其是资历较老的教师)在主观上存在抵触情绪,年轻老师即使在情绪上不抵触,但对“如何转”的问题也相当困惑。尽管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加速度”,可教师的观念还是跟不上,很多教师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和自己的教学习惯去教学,一教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一成不变,“教而不思,教而不研,教而不变”[6]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课程考核方式也固定不变,计分采用“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按“80%+20%”或“70%+30%”权重计分,期末卷面成绩占终极成绩的比重很高,学生只要通过考前突击,便能顺利“过关”。这样的考核形式根本无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难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要想顺利转型,首先教师就要在思想上转型,摒弃陈旧观念,以积极的、与时俱进的心态教书育人。

(三)配套政策不完善,资金不到位,企业不支持

我国高校属于政府主导型高校,尤其是1999年以来新升格的本科高校,其运转基本遵循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7],学校在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办学规模、财政收支、组织构架等方面都受到政府的干预。因此,政府部门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地方高校办学的决策权力集中在各级政府部门,相应地,高校转型的自主性也受到一定限制,自主性受到限制的高校对政府部门会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于转型而言,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但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并不完善,资金也没有及时到位,高校缺乏转型动力和积极性。其次,政府主导型的高校办学体制,很容易误入“一刀切”的歧途,以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在转型步骤、速度、方式等方面要求整齐划一,指定转型的“时间表”[8],而应让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属性自主转型,谋求发展。再次,地方政府并没有及时出台针对性较强的校企、校地合作扶持政策,也没有在实习基地建设、办学条件改善、实训设施置办等方面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最后,我国高校转型起步时间较晚,暂时还没有健全的评价机制对高校转型成效进行有效评价。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评价体系,基本采用和重点高校相同或相近的评价指标,把基金项目、高质量论文、获奖类型、专利发明、职称学历等作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一方面会挫伤一部分学校、院系及教师参与转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一些学校、院系及教师滋生投机心理,趁转型的机会向上要经费、要机会。

除了地方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外,学校相关部门也未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顶层规划,导致全校各个学院、各个部门陷入不知“如何转”以及“转向何处”的迷茫和困惑。而且,学校行政部门也未制定规范的评估制度,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转型。专业属性的差异导致不同学院之间在转型速度、转型方式、转型程度上存在区别。有些专业本身有明确的应用型性质,与行业对接密切,转型起来容易,例如生物技术、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前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不存在转型障碍问题;有些专业本身没有指向明确的应用型性质,不对接具体行业,转型起来需要一定时间,例如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职业针对性并不鲜明,转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不能以完全相同的标准来评价各个专业、各个学院的转型实效。如果在完全相同的评价标准下,对转型有明显实效的专业和学院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而对难以转型的专业或学院“打入冷宫”,就会挫伤相关专业、学院转型的积极性。

另外,企业、地方的不支持也是导致转型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多数企业看来,地方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办学层次较低,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实力不强,人才培养质量相对较低,和地方本科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因此,地方性企业、事业单位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和重点高校合作,这样往往也能获得政府部门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不是一种平等互助、互惠互利的关系,而是以被动的“求”与主动的“施”构架的一种不平等关系。例如,目前与文学院合作的一些企业、学校、媒体单位、广告公司等都是通过文学院领导和老师的私人关系“求”来的。尽管这些单位接受文学院学生实习实训,愿意和文学院共建实习基地等,但他们很少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工作中来,对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研发实训教程等更是提不起兴趣。企业不支持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校企合作不能深入开展。

二、文学院转型的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文学院乃至整个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都面临多重困境,要想在多重困境中砥砺前行,就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精准定位,构建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明确定位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基本前提,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切忌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9]。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作为地处湘中的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层次上无法和重点高校相比;在地缘优势上无法和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高校相较。但是,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而是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瞅准时代需求,构建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首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位于湖南湘中新城娄底,娄底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资源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世界锑都”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有以新化、冷江为中心的梅山文化,以双峰为中心的湘军文化,以涟源与娄星区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经济特色明显,主要以矿产业、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为主。娄底的地域特色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文学院在转型过程中,应根据娄底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使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10],打造自身办学特色。就文学院现有的三个专业而言,我们可以以娄底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物产资源为支撑,将三个专业办得与众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梅山文化、湘中作家、女杰文化、富厚堂文化等特色课程,传承和弘扬娄底地域文化;语文教育专业针对娄底地区的中小学培养师资,尤其是针对娄底地区的“特岗教师”计划开设相关的技能培训课程,既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又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秘书学专业要致力于娄底地域文化策划宣传,和大熊山林场等建立合作关系,以“蚩尤祖山、宗教神山、生态名山”为主题,将大熊山作为新化的一张文化名片,推动新化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 + ”战略的逐步推进,社会急需新兴产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文学院现有的三个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的步伐,因此,文学院的转型,要充分考虑当下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积极扩展新的专业生长点,适当申报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专业,建立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专业发展机制。例如,文学院2016年申报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网络技术、新闻采编、数字出版、社会治理、广告策划、美术设计、电子商务等多学科融合的产物,强化的是“文科+理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与时俱进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要群策群力地将此专业申报成功,并努力将其办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除此之外,“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传播学”等专业都可以成为文学院在转型过程中申报与建设的专业。

再次,文学院可以把申报教育硕士专业作为转型的一项重大举措。就娄底地区现有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都只具备中师、大专或者本科学历,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极少。尽管国家早已有中小学教师进修机构和制度存在,但是,大部分进修机构都只提供本科文凭。教育硕士专业的申报可以为中小学教师获取专业学位和研究生学历开辟渠道,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最后,文学院在转型过程中也不要忽视科研团队的建设,要鼓励老师们以“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以“梅山文化”为研究核心,将“梅山歌谣研究”“梅山诗文研究”“梅山方言研究”“梅山民间故事研究”“梅山文化名人研究”等作为文学院的特色科研方向,打造稳定的科研团队,推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文学院以后申报硕士点打下坚实基础。

(二)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文学院的转型发展要将着力点放在优化师资上。

优化师资,首先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文学院现任教师主要由两大阵营组成:一大阵营是具有较老资历的高职称教师,一大阵营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前者在讲台上辛勤耕耘十几甚至几十年,他们的教案编写、板书设计、授课模式都具有成熟稳定的风格,甚至他们的讲课至今仍具有典范性,但很难突破固有的授课模式。后者的经历简单,一般是从重点高校毕业再到地方高校任教,“学校—学校”的单一模式使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对原有的研究方向有比较执着的情感,从而在心理上抗拒转型。但是,高校转型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们只有更新观念,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才能不为时代所淘汰。教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点传授、理论阐释、难点解析等层面,而是要做到“有所不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对于基础性、通识性或者滞后性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有所为”是指对于教材上并未涉及的前沿性、热点性问题,教师可以多讲,多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强化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训练、说课与讲课训练等;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强化会务策划能力、公关活动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秘书写作能力、档案管理能力、礼仪交际能力等的培养,例如,文学院与娄底敏芳礼仪培训学校合作,就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礼仪交际能力。同时,文学院的实践教学内容应遵循“课堂训练、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相应地,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必须改革。不能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或者主要标准,而是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公开答辩、论文发表、调查报告、活动策划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了改革教学及考核模式,文学院转型还需要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以“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培”主要是根据文学院现有教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分批选派到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单位、企业、广告公司等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从而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外引”主要是文学院根据转型发展需要,聘请中小学语文教师、行政部门文员、企业文秘、广告公司策划者、新闻媒体编辑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以弥补文学院现有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文学院迈出创建“双能”型教师队伍的艰难一步,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建立校企(地)合作的伙伴机制

对于我国地方高校而言,政府始终起着“掌舵”的作用,因此,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协助学校和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第一,国家要为地方院校的专业申报开“绿灯”。2016年,我国高校基本专业有352种,特设专业154种。随着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遭遇寒冬”的现象,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申报设立新专业,甚至有的高校“一年申报新开56个专业”[11],导致高校专业申报乱象繁生。因此,教育部的审批非常严格,这一方面降低了高校专业申报的盲目性,一方面也打击了地方高校申报专业的积极性。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连续两年申报新专业,两年都没有申报成功。地方本科高校要想顺利转型,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将权力适当“下放”,允许地方本科高校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状况自主设置新专业,允许具备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招收教育硕士。

第二,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地方本科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主动接纳教师挂职锻炼以及学生实习实训,积极为高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实训设备;另一方面鼓励地方高校大胆转型,尽量保障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获得利益,或至少保障既得利益在转型过程中不受到损害。同时,对于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高校和企业,地方政府应该推出优惠政策,如增加高校的招生指标,减免企业的税收,增加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的奖励等等,以此来激发转型的积极性。

第三,学校职能部门要协调好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给予转型学院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大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切实搞好学院硬件设施建设。《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学生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但受制于落后的硬件设施,文学院较多实训课程难以展开。例如,秘书学专业实训课程的展开,至少需要中文速录实训室、秘书情景模拟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礼仪与形象训练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但到目前为止,文学院还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实训室。对此,学校职能部门要加大财政专项投入,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校转型。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文学院的转型面临种种困境,同时又蓬勃无限的生机。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我们要勇于面对困境,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加快转型进程,促进文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6-02-15.

[2]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3-97.

[3]邱均平,赵蓉英,柴雯,等.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EB/OL].[2016-03-15].http://www.nseac.com/eva/CUSE.php.

[4]朱士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16(5):80.

[5]姜书良,马双.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2):106.

[6]阙海宝,雷承波.文化传统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J].高校教育管理,2016(5):64.

[7]柳友荣.中国“新大学”:概念、延承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78.

[8]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5.

[9]钟秉林.高校转型如何才能名副其实[N].人民政协报,2016-03-30.

[10]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7-79

[11]赵婀娜.高校盲目增设专业:有学校一年申报新开56个专业[N].人民日报, 2014-10-15.

(责任编校:彭巍颐)

Transformation of Schools of Liberal A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lemma and Strategy —— A Case Study on th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NGL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Hunan)

Transformation is imminent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 old school of a newly built university-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in its transformation: first, ambiguous orientation, similar majors, and lack of teachers; second, the old concept, a clos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out-of-date teaching; third, deficient local government supporting policies, counterpart funds unavailable, and disapproval from the enterprise. Facing the above difficulties, the university can manage to explore a practical path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pursu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first, precise positioning-establishing an applied professional system with local and contemporary style; second, brand-new teaching concept-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cultivating “dual ability” teachers; third, better policies-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establishing 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schools of liberal arts; dilemma; strategy

2017-01-10.

彭玲(1979—),女,湖南宁乡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美学。

G648.4

A

1673-0712(2017)02-0107-06

猜你喜欢
文学院学院转型
文学院学人新作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咏 河 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