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劳动满足感与光荣感的当代形式

2017-02-23 05:45蒋楚楚
关键词:光荣感满足感匠人

蒋楚楚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工匠精神:劳动满足感与光荣感的当代形式

蒋楚楚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劳动是工匠精神的本体,工匠精神是劳动满足感与光荣感的当代形式,对工匠精神的追问就是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认识与深化。透视劳动满足感、把握劳动光荣感有助于深刻理解工匠精神,有利于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理念。

工匠精神;劳动满足感;劳动光荣感

一、工匠精神的劳动追问

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生活理念逐渐歪化。种种现象所揭露的现实是,人们在经济理性的支配下紧紧围绕“消费”这一中心,以拥有财富多少和消费产品多少的量化尺度来衡量满足与幸福。然而,马克思曾指出,虽然寻求物质享受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并不是消费的动物,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在进行物质消费时只是在履行动物的功能,可人却完全专注于物质享受,并将其视为人独有的功能。对于真正使人区别于动物,确证人存在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人们却偏偏不加重视,甚至仅将劳动作为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寻求物质享受的消费,并不是真正使人成为人的本质的需求,人只有在从事劳动时才是在履行人的功能。正因为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本质,所以才能在劳动中获得无限的满足与幸福,人的满足最终在于劳动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享受活动。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逐渐扭曲了人的需求,人们逐渐用对消费享受的追求替代对通过劳动来实现本质的追求,把本来应是享受的劳动变成痛苦的劳动。人们不禁质疑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要解决上述问题是不是要放弃市场经济?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不仅因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还因为当前我们的目标是多元的,不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弃其他目标不顾。西方资本主义为规避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将基督教引入市场经济,企图用宗教精神来抵消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同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负效应应该有更高的实招,工匠精神就是更高的实招。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是工匠精神的本体,他认为劳动与众不同,劳动是人类本质活动,劳动是人的本质的逻辑展开过程,劳动是打开人类社会奥秘的钥匙。

人是唯一通过劳动,将自身从自然状态中解脱出来并超越于自然的生物,这种解脱源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即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使人能够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实践活动,使人能决定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反观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人,其心态多属于得过且过,其行为多为随遇而安,这就导致雇佣思想浓厚,主体意识缺乏,劳动自觉性差,劳动热情不足,自然就无法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满足感与光荣感。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是一种“肉体的强制”是“人生的重负”,“只要肉体的强制和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1](P5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2](P580)社会的根基是劳动,价值的创造也在于劳动,人通过劳动使人的主体性通过主体的自觉行为体现出来。在劳动的过程中,人既是劳动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一切工具的创造者,更是劳动成果的享受者。人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需要,体现了自己的存在,获得了满足感。同样,由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付出获得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从而获得劳动光荣感。劳动满足感与光荣感的获得,既确证了人的存在与价值,也肯定了劳动的地位与作用。

二、对匠人劳动满足感的理论透视

(一)劳动满足人的需要

劳动过程就是生命的展现过程,活着就要劳动。人始终在为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而从事各种劳动,“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P286)。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生产,人的生命活动总是从需要开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3](P514)需要是人生命存在的内在根据,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3](P31)。衣、食、住的需要是人自然形成的生存需要,要满足这些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劳动形成的最初动因。劳动首先解决谋生问题,满足人自然本性的存在。人通过劳动,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以保证自身新陈代谢的有序进行,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人在此过程中满足肉体组织的生存需要,获得生理满足。然而,寻求物质享受是人的基本需要,但不是真正使人成其为人的本质的需要,真正使人区别于动物,确证人存在的根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人只有在从事劳动时才是在履行人的功能。正因为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本质,所以才能在劳动中获得无限的满足感。若只将劳动视为谋生手段,人将受经济理性的支配,局限于无穷地追求财富的维度上,全社会将紧紧以消费为中心,想方设法生产出更多东西供人们无止境消费。此时,生产是为了交换,生产必然也仅仅是为商品交换所支配。经济理性支配下人们的需要被扭曲,人过的是“占有”(to have)而不是“存在”(to be)的生活,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掩盖、抹杀了对通过劳动来实现本质的追求,将原本应是享受的劳动扭曲成痛苦的异化劳动。 因此,马克思说劳动不但是谋生手段,而且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二) 劳动成就人的类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绝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是在说人类本质中的社会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P5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成就的一条现实的道路,马克思强调人的类本质如果不诉诸劳动,从而使类本质对象化于世界,那么人的本质只会是抽象的。可见,人的本质的链接纽带是劳动,劳动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的类本质得以反映,使得人的类存在得以确证,使人获得满足感。人只有把强制性的、作为手段的异化劳动变成自由自觉的、作为目的本身的活动,才称得上真正实现了自身、创造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P104)人是最活跃、最直接、最主要的生产力,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推动者,人通过不断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革新和提高生产技术,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最终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5](P196),劳动,尤其是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劳动中体现自己本质的同时,创造了历史,通过劳动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彰显自己的价值,获得满足感。离开劳动,人类的生存难以维系;离开劳动,社会发展终将停滞;离开劳动,工匠精神将失去基本的依托。

三、对匠人劳动光荣感的合理把握

(一)社会现实的呼唤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她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6](P459)匠人劳动光荣感正是体现了“为人类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在工匠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下,社会各行各业才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模范匠人。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种种不良风气无疑使劳动的价值、劳动的尊严、匠人的地位被边缘化。劳动的付出、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创造以及劳动的意义在这些观念和现象中逐渐被扭曲。人们对劳动认识的歪化,甚至丑化严重影响匠人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大多数匠人的劳动辛苦和劳动创造被淹没在资本逻辑之下,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匠人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匠人的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得不到应有的讴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必须提倡、树立劳动光荣感。

(二)人本质性力量的体现

马克思认为:“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7](P288)尽管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不可否认,资本逻辑本质性和决定性的动机是价值增值,资本的野蛮和非理性冲动的负面影响恰恰说明,资本逻辑并不是人的本质性力量。人的本质性力量在于劳动、在于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劳动光荣”口号的感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建设新中国的高潮,誓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产生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华罗庚精神,涌现出时传祥、徐虎、向秀丽等勤劳敬业的模范人物。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劳动的赞美、对劳模的表彰可能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来强调。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必要的劳动课题。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既是对过去劳动课题的升华,也是对前人高尚品格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真正体现人主体性的精神。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8]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精神,真正体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本质所蕴含的巨大物质力量。

四、 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匠人的内在追求

工匠精神是匠人的内在追求,包含劳动者的自我认同与信仰,在劳动过程中的尽职尽责、开拓创新,是劳动者的内在追求。匠人独具匠心,所谓匠心体现的便是匠人的内在修为,是匠人知识、智慧、品德等素质的综合体现。

肯定自己、尊重自己是匠人最基本的素养。匠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与肯定是从事该劳动最直接、可靠的动力,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情感直接影响劳动的积极性,关系着劳动的效果。《孟子·尽心下》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贤者之所以能“使人昭昭”是因为“己昭昭”,之所以“己昭昭”是因为“其意诚”“其心正”。《大学》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匠人理解、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会正视自己的职业,才会珍视自己的劳动,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的满足感,才会赢得他人以及社会的尊重,收获劳动光荣感。自我轻视、否定,甚至对所从事的职业引以为耻,羞于谈论自己的职业,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是不可能在劳动的过程中体味到劳动光荣感与自豪感,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匠人。工匠精神之所以得以凝聚、弘扬,是因为从业的匠人拥有强大、坚定的信仰,他们真正将所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生命的内在需求,将劳动奉献视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如果只是将劳动当作谋生的手段,将工作当成任务去完成,不仅不能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光荣感,还会使人陷入被动的“事务型”状态,被看似枯燥乏味的重复劳动磨灭对生活的热情。而匠人却是将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把劳动化为内在需求,实现职业与人生的统一,使劳动成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一种信仰,她把个人信仰与职业紧密结合,使匠人有了价值追求,并且在追求中获得劳动满足感和光荣感。

工匠精神最突出的表现是尽职尽责。敬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尽职尽责地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认真负责,怀着强烈的责任心。究竟什么是尽职尽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归根结底无不是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不计较、不推诿,本着对己负责、对物负责的态度虔诚地劳动。所谓对己负责,就是尊重自己的劳动。所谓对物负责,就是惜物,人有人的价值,物也有物的使命,物不是人劳动的陪衬,更不是人用来练手的工具,这就要求从业劳动人员怀抱强烈的使命感去劳动,按照设想的模样努力地去雕琢,从而实现彼此的价值。《管子·正世》中说:“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时代在变,事物在变,世间万物唯变不变,因此,对于从事生产、创造的劳动者来说,必须时刻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提到工匠,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不同时代劳动者的创造性精神,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内涵是同社会发展的最新理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同五大发展理念中第一个创新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创新发展、“双创”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活力,拥有竞争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工匠精神就是劳动者以创新、创业的精神从事自己的工作,发挥自身潜能推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才能体现从业者的价值。工匠精神毫无疑问是时代的精神之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是民族振兴精神,是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标杆精神。

(二)社会的外在肯定

别具匠心、良工巧匠、神工意匠……这些成语无不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劳动、肯定创造。社会主义对劳动的尊重是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联系的。劳动不仅涉及人的解放、社会主义根本追求等问题,还涉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运作原则。社会主义对匠人的赞美、对劳动的讴歌已超出文艺范畴,在以法律形式保障劳动者权利、维护劳动者劳动尊严、确保劳动者体面从事各种体力或脑力劳动的同时,正在积极促进全社会达成观念上的共识,真正做到尊重劳动、鼓励劳动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宗教改革之后,西欧各国陆续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此时期所盛行的新教伦理直接影响西欧各国开创世界历史的进程。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竭力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受新教伦理的影响与掌控,催化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揭示了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把追求赚钱看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自身目的,看作是一项职业,这种观念是与所有那些时代的伦理感情背道而驰的”[9](P24),新教伦理的精神主张精于计算,创造财富赚取利润不是罪过,强调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鼓动人们迅速积累个人财富,以便促进社会的发展。新教伦理将世俗的成功、市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价值追求。不可否认,西方世界的新教伦理确实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毫无疑问,它也包含诸多不和谐因素,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阶级冲突日益凸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伦理所逃不掉的。

反观社会主义的工匠精神,是不同于西方职业精神的,社会主义对劳动的尊重是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联系的。工匠精神是与集体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西方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升华。工匠精神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更侧重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工匠精神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相结合,尤其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敬业要求相结合。因此,这是一种具有社会主义独特属性的工匠精神,而非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工匠精神。社会对劳动的尊敬和崇尚,国家、政府对劳动、劳模的宣传和表彰都是工匠精神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工匠精神的生存状态并非单个的原子化,不同于西方鼓吹、崇尚个人主义,工匠精神强调社会化,处于全社会共存共享的状态,这是对西方职业伦理历史性的超越。劳动获得的是社会的认可而不仅仅是市场的认可,劳动者是行业的楷模而不仅仅是竞争中的胜利者。工匠精神在有力地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地确保社会的和谐。毫无疑问,工匠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将引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时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_1115119860.htm.

[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B262

A

2095-0292(2017)04-0019-04

2017-05-11

蒋楚楚,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孙兰瑛]

猜你喜欢
光荣感满足感匠人
让光荣感与少先队同行
聚焦改革促体验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几点做法
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几点做法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新中国同龄人
推迟的满足感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