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2017-02-23 09:15丁桂馨刘婷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青山绿水资本论银山

丁桂馨,刘婷

(1.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丁桂馨1,刘婷2

(1.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近代以来,伴随资本全球化的过程是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持续恶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生态破坏力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了自然生产力观点。21世纪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正是对《资本论》这一理论批判的现实应验。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了解,党的领导人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也愈加深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的生态系列讲话,代表了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高度,是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资本论;自然生产力;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平衡

人类自诞生起,就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人类为获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的自由,在奋力挣脱物质制约的实践中,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史。其中生产力是其根本推动力。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开启的社会化大生产加速了人类摆脱物质贫乏的步伐,快速地为人类文明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然而这却没给人类带来福音。究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工业化路径中,资本的逻辑将生产力中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二重因素割裂开来,使得人类劳动作用条件的再生产丧失了可能,长此以往人类将无处安身。马克思撰写的巨作《资本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意识到森林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1949年制订的《共同纲领》在第三十四条规定:“保护森林,并有计划的发展林业”。然而,由于近代中国曾遭受列强入侵和资源掠夺的历史,加上新中国所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分工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国际生存压力下落后国家赶超战略的实施等综合因素,导致建设实践中,我国生态环境出现恶化。对此,中国共产党直面现实,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十七大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总体战略布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人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落实行动。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发表的系列讲话,代表了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高度,是对《资本论》中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是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作用内涵的深化

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环境保护。他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亲自带领干部群众进行生态建设,将近代以来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汀建设成为山绿水清的长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署名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重申这一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体现了我党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体现了我党对人类发展的前瞻性危机意识,体现了我党领导人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作用内涵的深刻把握。

(一)“自然生产力”概念中的生态内涵

在学术界,由于研究者们各自价值立场和理论分析框架的不同,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内涵的界定千差万别。虽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各种生态主义理论与实践也取向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所说的‘生态平衡’无不是以人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审美需要为标准的”。[1]即便是“深绿”派们所谓“原生态”的自然界也是指长满动植物的、生意盎然的、充满审美价值的自然界。他们也不会极端到要去保护那些危害人类的苍蝇蚊子、病菌病毒。所以必须“从人类效用出发,判断生态系统的兴衰,因为这个判断是一切理智努力的基础;它是社会理论的前提,否定它(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就是否定理论本身。”[2]至此,可以这样高度凝练地定义:所谓生态环境就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现实或潜在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源的自然生态系统。一个兴盛优厚的生态环境包括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力、自然气候、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生产率。这些自然因素或直接构成自然生产力,或通过人类的社会劳动,转变为现实的自然生产力。由于这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自然生产力,它的兴衰决定着人类的文明兴衰。

经典作家把自然纳入生产力要素中,并明确提出了自然生产力概念。“如果土地、水等等的自然生产力只需使用不多的劳动就能获得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那么——如果考察的只是必要劳动时间的长度——这种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或者也可以说,这种自然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显然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全一样。”[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自然条件、自然气候、自然力、自然生产率等多方面就自然生产力对人类劳动产出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马克思通过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考察,发现人类经由劳动实践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提供的自然生产力因素,促进了人类的整体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从“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出发,通过使用手脚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来占有自然物质,“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中,人类实现了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建了人类辉煌的文明。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生产要素时明确指出,人类劳动生产力除了受劳动者素质、科技水平等社会生产力因素影响,还必须考虑自然条件的优劣。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优良的自然条件,成为自然基础,成为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自然生产力因素;反之,便成为自然限制,使得人类文明发展丧失可能。

(二)《资本论》对农业、工业生产中自然生产力作用的考察

马克思首先以农业生产为对象考察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因为“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无论人类科技如何发达,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撑作用。“因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马克思在考察农业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指出,农业剩余价值的多寡,首先有一个自然基础,离开这个自然基础,农业的生产劳动甚至难以进行。在这里,自然生产力直接影响社会生产率。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自然生产力作用时指出:“在这里自然的肥力是一个界限,一个出发点,一个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另一个界限,出发点,基础”。[4]土地的肥力这一自然条件和社会劳动生产力共同构成剩余产出的二因素。自然的生产力和社会的生产力共同构成农业产出的高低。因为“首先是他耕种的土地的自然条件,必须有足够的肥力,一句话,就是他的自然劳动生产率足以使他在满足本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所必需的劳动之外,有可能从事剩余劳动”,[5]在这里自然生产力以自然条件、自然劳动生产率的形式为农业剩余劳动即地租的形成提供现实可能性。

在工业生产中,马克思以瀑布为例说明自然生产力在工业剩余价值产出的作用。首先在利润形式上,利用自然力而节约生产投入成本所额外获取的超额利润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得“那个用自然瀑布而不用蒸汽做动力的工厂主的超额利润,同一切其他的超额利润没有任何区别。”[6]这个应由一般利润率来调节的生产价格给这个工厂主提供的余额“首先应该归功于一种自然力,瀑布的推动力”。[7]这份自然劳动生产率的实现“来自和一种自然力的利用结合在一起的劳动的较大的自然生产力”,[8]是由于这个工厂主充分结合了瀑布这一自然条件,将社会劳动与自然力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整体劳动生产力。但这份自然条件、自然力,这个工厂主只能去利用,而不能用资本的力量去创造。“在它不存在的地方,它是不能由一定的投资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受制于自然生产力的现实存在状况。

(三)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自然生产力决定文明兴衰

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发挥自然生产力的作用从而决定文明兴衰。如果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生产率就高,它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自然生产力就发达,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反之,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会受到严重的自然制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刻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中自然生产力的作用。

首先“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在消费。”[9]人类的消费必须从自然环境中输入物质、排出生活和生产废弃物,实现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才能维持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0]便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便是制作上衣这一最日常简单的“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也必须具备拥有“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这一前提,也必须结合自然生产力才能实现创造。而且人类首先必须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后,才能进行其他劳动实践。“任何人,即使是未来音乐的创作家,都不能靠未来的产品过活,也不能靠尚未生产好的使用价值过活。”[11]

其次,人类社会在任何时候必须通过劳动拥有自然物,对自然物进行改造,进行有目的的使用价值物制造时,才有可能创造文明。“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12]人类可以摆脱自然生态环境的绝对制约,发展特色文明,但没有自然生态环境,什么文明也发展不了。文明本身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创建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是对自然生态物体的变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由自然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13]也就是说,人类的劳动创造只“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4]在物质变换的过程当中,实现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创造人类自身的文明。

二、“两座山”的形象比喻是对自然生产力财富地位的充分肯定

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提问并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论述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关系的生动表达和理性取舍,是对自然生产力所蕴含财富的充分肯定,是对《资本论》节约自然生产力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财富指向的形象表达

“绿水青山”是指广义范畴的水与山等自然物,泛指一切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的自然生态。所有绿水青山都是人类活动所需的使用价值的来源。这些“青山绿水”所提供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力等能产生巨大的自然生产力,这些自然生产力蕴含着丰厚的生态财富,是一座座“金山银山”。“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15]金山银山就是使用财富的载体、来源。“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16]这些青山绿水为人类提供食物等生活资料,为人类劳动提供生产原料,成为人类活动必不可少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劳动对象。青山绿水等良好的生态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劳动工具、矿物资源等生产要素来促进人类财富的增加。

首先,青山绿水通过提供自然资源来保障人类有更多的劳动产品。以采矿业为例,“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17]因此一个商品生产者若要获得超额利润,离不开青山绿水等优厚的自然基础。自然生产力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18]我们考察全球经济体时,就会发现,较之于落后国家,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更快、利用范围更广,所利用自然资源的总量也更大。

其次,青山绿水可以通过改善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条件而促进人类财富的增加。富饶优质的生态环境一方面给劳动者提供宜居的自然环境,使劳动者身心愉悦,从而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料保障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从而促进人类财富的创造。“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19]使得各国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也各不相同。

再次,青山绿水可以通过提供劳动工具进而影响人类财富的创造。无论科技怎样发达,劳动工具怎样升级换代,究其源头,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资本论》在考察商品原料价格波动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时指出“机器本身的价格也会由于制造机器所用的原料的价格波动而受到影响。”[20]

(二)“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是对《资本论》“自然界限”认识的升华

人类在文明早期,由于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的手段落后,所以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远不及现代社会。近代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的手段陡增,人类活动引发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全球化的逻辑展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波及全球,其恶化速度与广度超过历史以往。现如今“环境质量与物质贫困或富裕相关,西方资本主义就逐渐地通过掠夺第三世界的财富而维持和‘改善了’它自身并成为世界的羡慕目标”。[21]我国的发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自私地将污染转移,谋求自身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所以为国家发展长远计,“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理性选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式所必须遵从的价值自觉与道德自律,体现了我党领导人对《资本论》“自然界限”认识的升华。

纵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当经济的增长与自然条件冲突时,资本的逻辑便毫不犹豫地利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冲破自然界限,将自然践踏在脚下,为资本的增值服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22]资本的贪婪面对自然的富源时,毫无禁忌地藐视自然规律,无视自然界限对人类活动规范性制约的意义,毫无节制地开采和利用自然生产力,其结果是陷入“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23]人类的活动超出自然条件所设定的自然界限,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失去根基。当前,全球化的大资本对落后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和诱导式开发,导致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出现片面性和依赖性特征,出现陷入“资源诅咒”的困境,正是对《资本论》这一理论判断的现实升级版。

如何制止人类发展中对自然界限的突破,对青山绿水的摧残?解决的途径应该是:建立共同所有制,废除社会财富、自然财富的私有化,“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从而节约地利用自然力”。[24]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只要金山银山,而不顾青山绿水的短视行为。只有保护好青山绿水等生态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生产力,顾及自然生态自身的再生产周期和有机规律,青山绿水才会源源不断地为人类发展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成为金山银山意义上的富源。但人类活动若不知节制,不尊重自然生产力的界限,大肆索取,其结果必然是对绿水青山的毁坏,金山银山也就无从谈起,成无水之源。所以当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承受力发生冲突时,人类一定要尊重自然界限,将人类活动限定在自然界限之内,所以“宁要绿水青山,不能要金山银山”正是对《资本论》“自然界限”认识的升华。

(三)“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的双赢思想是对《资本论》中有关节约自然资源设想的新发展

人类发展文明,并不必然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破坏。但前提是人类既要有人本主义情结,也要有生态主义关怀。因此人类在活动中要自觉遵照马克思的自然观,把自然当作自己的无机身体,在劳动实践中爱护自己的无机身体,自觉践行马克思有关节约自然资源的观点。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的观点,是一种人本主义情结与生态主义关怀兼具的生态思想。这种生态思想体现了我党发展观的成熟,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双赢的生态思想。这种双赢思想正是对《资本论》有关节约自然资源设想的进一步发展。《资本论》指出,“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25]这种节约自然资源的设想,其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发展,人类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青山绿水等自然资源。

《资本论》首先论证了在工业生产中节约自然资源的途径:一是通过规模经济,节约宝贵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一方面“人们可以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集中巨大的生产设施,大工业就是这样做的”,[26]这种规模经济不仅可以节约工业用地,还可以节约因空间上的集合而导致的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使用量,因为它的使用量“不会和这些生产资料的规模及效果成比例地增加。”[27]二是通过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而节约自然资源。《资本论》首先提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区别,前者有限度,有生长的自然周期,不似社会生产力能随科技进步而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因为自然生产力要素的“生长和生产必须服从一定的有机界规律,要经过一定的自然时段”。[28]同时,《资本论》也揭示虽然煤炭、矿石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突然增加,但后果却是“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低”。[29]所以必须节约这些生产资料,发展规模经济,“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30]从而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达到节约自然资源。而这样做丝毫不会影响商品的交换价值。更不会导致“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31]

通过分析《资本论》中有关自然资源节约途径的论述,可以发现马克思探讨自然资源的节约,其目的是出于对自然生产力的保护,出于对人类永续发展的关怀,出于对实现人类财富涌流与美丽自然生态永存的关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双赢思想正是对《资本论》中有关节约自然资源设想的新发展。

[1]邓晓芒.马克思人本主义的生态主义探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70.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

[4][5][6][7][8][18][20][25][26][28][29][30][31]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15,895,724,724-725,726,728,121,117,882,134,289,117,289.

[9][10][11][12][13][14][15][16][17][19][22][23][24][27]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6,56,196,215,6,207,59,208,53,199,587,589,587,377.

[21]【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许永兵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View of Capital

Ding Guixin1,Liu Ting2
(1.School of Marxism,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2.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

Global natural ecosystem has been destructed and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apital globalization in modern times.Marx has deeply carried out the critiqu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apital destruction in Capital,and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true reality criticized theoretically in Capital.The CPC has always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ith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aw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the CPC's leaders have become profoundly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Xi Jinping's ecological speeches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epresent the new height of our CPC'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ch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view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in Capital.

Capital,natural productivity,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ecological balance

A81;D616

:A

:1673-1573(2017)01-0042-05

2016-09-2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研究”(14BKS013)的阶段性成果

丁桂馨(1975-),女,安徽泾县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刘婷(1981-),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青山绿水资本论银山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家在青山绿水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绿水天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