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单音动词研究
——以制作义动词为例

2017-02-23 13:45王晓庆
关键词:偏误母语语料库

王晓庆,赵 君

(1. 长春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单音动词研究
——以制作义动词为例

王晓庆1,赵 君2

(1. 长春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制作义动词是在框架语义学理论指导下,按照词语的句法语义特点进行的动词次范畴分类。文章在揭示此类动词语义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中介语语料库中英语母语学习者典型单音制作义动词混淆的现象,分析了母语迁移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希望有利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

中介语语料库;制作义动词;语义特征;混淆;母语迁移

现代汉语动词是一个内部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极不平衡的词类,它们虽然大都具备动词作为一个词类的一般特点,学习者学习汉语时,掌握具备动词共性特点的一般动词并不太难,但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动词,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规律往往跟一般动词不同,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其句法语义特点就会写出或说出错误的句子[1〗(P111)。现代汉语单音制作义动词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动词小类,其语义框架涉及的名词性语义成分,以及句法表现等和一般的动词有所区别,表现出特殊的地方。本文将考查中介语语料库中英语母语学习者典型制作义动词混淆的现象,分析母语迁移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期望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制作义动词的认识,并有益于满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需求。

一、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

关于制作义动词的定义和范围作者曾做出过相关研究[2〗(P53),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此类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并着重分析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英语母语者的相关习得情况。

(一)制作义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

词汇语义特征,是根据词典释义或动词表示的制作过程的特点或动词语义框架蕴含的语义成分的特点而得出的语义特征。制作义动词所带的成事宾语,是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作用下产生的新事物,动作是其产生的原因或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制作义动词都具有[+积极使成]的语义特征。制作义动词在与名词宾语构成述宾词组时,动词会受到宾语的影响而使[+积极使成]的语义特征呈现和凸显出使成方式的具体的语义特征。如有些制作义动词带成事宾语在被认知时,对于成事来说是[+使从无到有出现],例如:

裁(裁了一件衣服)缠(缠了一个线团)

绣(绣了一朵花)织(织了一件毛衣)

而有些制作义动词通过动作使事物发生化学变化,带成事宾语在被认知时,相对凸显的是[+使从旧性质转成新性质],例如:

熬(熬了一锅皮冻) 拌(拌了一盘凉菜) 煲(煲了一锅汤)

有些制作义动词通过动作使事物发生物理变化,带成事宾语在被认知时,相对凸显的是[+使从旧状态转成新状态],例如:

纺(纺了一张纱)擀(擀了一碗面条)

碾(碾了一斗米)切(切了一盆肉丝)

(二)制作义动词的语法语义特征

制作义动词的语法语义特征,是指制作义动词在特定的句法格式中表现出来的语义特征,我们具体分析“V+在+NpL+Np”句法格式。

1.对于不同的制作义动词

一些制作义动词可以形成“V+了+数量词组+Np”和“V+在+NpL+Np”相互变换的格式,例如:“绣了一朵花—绣在衣领上一朵花”这些制作义动词,它们在逻辑语义上对位置义都有强制性的要求,语义特征记为[+位置义]。有些制作义动词在逻辑语义上对位置义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但是句法表现上一般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V+了+数量词组+Np”和“V+在+NpL+Np”的变换不成立,语义特征为[-位置义]。例如:“梳了一个辫子—梳在头上一个辫子”具有[+位置义]语义特征的制作义动词还有以下的句式变换:在衣领上绣了花—把花绣在了衣领上。具有[-位置义]语义特征的制作义动词以下的句式变换则不成立:在锅里炖了排骨—*把排骨炖在了锅里。

2.对于具有[+位置义]的同一制作义动词

我们具体分析“在+Np L+Vp+Np”句法格式。具有[+位置义]的同一制作义动词可以组成相似的句法结构“在+NpL+Vp+Np”,例如:“在大衣里缝了口袋/ 在房间里缝了口袋“。但在下面的变换中有的变换成立,有的变换不成立。例如:”在院子里砌了墙—把墙砌在了院子里,在仓库酿了酒—*把酒酿在了仓库“。朱德熙先生指出变换成立的相关条件[3〗(P115)。按照朱德熙先生的说法,变换成立的前后句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在+Np L”要受到动词语义特征的限定与制约,与动词的关系紧密;变换不成立的,前后句间没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其中“在+Np L”与动词的关系完全是非强制性和自由的。我们把变换成立的制作义动词记为[+附着义]语义特征,变换不成立的记作[-附着义]语义特征。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得过程中,如果学习者不了解制作义动词的这些特殊语义特征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运用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容易出现词语的误用和混用,造成近义制作义动词的偏误。

二、中介语语料库中制作义动词偏误现象

英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制作义动词时,往往受到母语负迁移因素影响[4〗(P128-131)[5](P14),将调查的偏误现象分为母语词义域误推、母语词义位误推和母语词语义特征误推等三种偏误,并进一步对学习者由于母语因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偏误的原因加以分析。

(一)母语词义域误推

词语的义域是就词语义位的搭配范围而言,母语词义域误推是学习者将英语母语词中相对应词语的语义范围,错误地推移到汉语制作义动词上。与汉语制作义动词相比,这些英语词的搭配范围相对宽广,如果学习者将两种语言的这些词语完全等同起来,认为英语词有的搭配关系,汉语制作义动词也有,就会造成制作义动词搭配范围扩大化,形成偏误。如:*其次,把油加在guo里【煮】一会儿让它稍微热,然后把鸡蛋壳打破,用两只手在破口用一点点力量慢慢地把它拉开放进油里。(烧) 例子是制作义动词“煮”和“烧”的误用,该用“烧”的地方误用了“煮”,属于母语词义域误推。“烧”在英语中对应的词为cook,英文意思是When you cook food, you prepare it to be eaten by heating it in a particular way, such asbaking or boiling, and when food cooks, it is heated until it is ready to eat。从这样的词典释义可以看得出,学习者习得制作义动词“烧”后,知道了其与英语的cook(to cook food,such asbaking)相对应,但事实上英语cook 比汉语“烧”多出[ boiling](煮)这个义素,cook的语义搭配范围要大于“烧”的语义搭配范围。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由于大脑中已经有了的母语的完整系统,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汉语的表达,而忽视了汉语与母语的差异,造成组合搭配关系不当。

再如制作义动词“织”和“编 ”的混淆误用:*棕糖树的用途很广,树叶可以【织】成帽子、筐、sao把。(编)例子是制作义动词“织”和“编”的误用,该用“编”的地方误用了“织”,属于母语词义域误推。“织”与英语的weave(to make cloth or a carpet by crossing threads over and under each other using a frame or machine called a loom)相对应,但weave还有to form something such as a basket by crossing long plant stems or fibers over and under each other(编造)这个意思。weave的语义范围相对来说更为宽广,学习者将英语对应的“编造”义误推到“织”上。这种母语词义域误推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也有关,教师常常会用母语翻译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汉语词语,一般很少会对汉语词和英语的对应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明确区分出二者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差异。这种词语释义简单对应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汉英对等词的概念,在使用汉语制作义动词时,与其英语对应词毫无区分地完全对等起来,把母语中词的常见搭配关系顺势推移到汉语中而造成偏误。

(二)母语词义位误推

所谓母语词义位误推,是指学习者某个母语词有多个义位,其中某一个义位与汉语制作义动词的义位有对应关系,但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容易把母语词词义系统中其他的义位也相对应地推移到汉语制作义动词上,形成母语词义位误推现象。例如:*神父会穿黑色袍是在埋葬的时候或者耶稣被【压】在十字架上的节日。(钉) 例子是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把汉语制作义动词“钉”误用成了其他词“压”。“钉”与英语“pin”的义位“to fasten something with a pin”相对应,但“pin”是个多义词,还有其他义位“to force someone or something to stay in a particularplace by putting weight on him, her, or it”,对应的汉语词是非制作义动词“压”。学习者将英语“pin”的相应汉语“压”义项错误地推移到制作义动词“钉”上。这种偏误形成的原因有教学环境上的因素,即一些汉语教材和汉语学习工具书一般采取英汉词语对译的方式解释词语,把“钉”直接对译为英语的“pin”,并没有注明翻译的是“pin”的哪个义项。出于对母语的依赖,学习者把“pin”的所有义项也当成“钉”的义项,造成上面“钉”使用上的偏误。

有时候学习者对于某些制作义动词,不使用其制作义项,而改用其他意义相似的词语来表达,这也会导致母语词义位误推,只不过是目的语汉语制作义动词与其近义动词的词义误推。例如:*这个井是我爸爸【造】的。(打)

这里的原因除了母语迁移因素,还与学习者的交际策略有关。动词“打”经常被看作泛义动词,使用频率很高,其义项也比较多,学习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回避运用“打(编织义)”的制作义项,而改用意义类似的其他词如“造”等来表达,因而造成误用。虽然这种情况不一定都会导致偏误,也有用对的时候,如具有“搅拌义”的制作义动词“打”的语例:【搅】完鸡蛋,就做最后的材料,什么材料呢?(打)但是因为过多地使用其他词语来代替“打”,也会人为导致“打”的使用频率降低,造成词语使用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中介语语料库中词和义项的使用频率与实际汉语中的不对应,即汉语中实际使用频率高的词或义项,在中介语语料库中使用率未必同样高。

(三)母语词语义特征误推

制作义动词与英语对应词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细微的差别,二者语义内部之间可以分析出相同或者相异的最小语义成分。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能够使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制作义动词时把母语英语对应词的某一语义特征错误地推移现象得到很好的解释。如制作义动词“切”的偏误:*将肉【切】成泥状放入碗中,加入盐和少许清水一调成蘸水。(剁)例子中制作义动词“切”翻译成cut,而cut和“切”的语义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二者的语义结构式存在差异。比如在[+方式]和[+力度]这两个义素上它们各自蕴含的指标不一样,切[方式:向下断开]+[力度:轻],而cut还蕴含[方式:连续向下]+[力度:重]这样的语义特征。学习者认为cut 的所有义素“切”也具有,没有做正确区分造成表达错误。

再如该用制作义动词“捣”却误用其他相关近义词的例子:*我们把锅弄热,放油等到油热时我就把【粉】碎的材料放进去炒。(捣) 例句是制作义动词“捣”的偏误,应该用“捣碎”,留学生却误用了“粉碎”。“粉碎”的对应词是smash,但smash和“粉碎”的语义特征也是不完全一致,二者的语义结构式存在差异。在[+工具]和[+使成状态]这两个义素上,它们各自蕴含的内容不同,smash的语义特征是[+工具:捣碎器]+[+使成状态:使碎成粉末],而“粉碎”是[+工具:粉碎机]+[+使成状态:捣烂在一起]。学习者认为smash 的所有义素“捣”也具有,没有给予正确区分造成混淆偏误。

三、结语

制作义动词为数不多,是在框架语义学理论指导下,按照词语的句法语义特点进行的动词次范畴分类,有着自身独特的句法语义特点。我们发现在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会出现不少不符合语用习惯或语法规则的句子,其原因主要来自学习者母语负迁移。有鉴于此,我们揭示了制作义动词的语义特征,以中介语语料库中英语背景的学习者典型近义制作义动词混淆的语误为例,着重分析了母语迁移因素对混淆造成的影响,希望有益于了解学习者汉语词汇习得过程以及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汉语词汇教学。

[1]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王晓庆.制作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1).

[3]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

[4]黄瑞红.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第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责任编辑 薄 刚]

2017-02-10

长春大学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吉林省教育厅计划项目“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223号);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字本位视域下对外汉语单音动词教学改革探究 ”(GH16101)

王晓庆,长春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赵君,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研究。

H136

A

2095-0292(2017)02-0090-03

猜你喜欢
偏误母语语料库
母语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母语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