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经异译研究综述

2017-02-23 17:14李瑞楠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维摩佛经译本

李瑞楠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同经异译研究综述

李瑞楠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同经异译研究作为佛经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本文从同经异译的搭配使用方法、同经异译的研究内容及同经异译的使用价值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和分析。

同经异译;汉文佛典;汉语史;研究综述

所谓同经异译,就是佛教史上对于同一部经典,不同译者所译出的不同汉语译本。具体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不同时代的异译经本,也有同一时代不同译者的异译经本;有内容相对完整的异译经本,也有只译原本一品或一篇的节译本。梁启超首次提出“欲查译学之进步,莫如同本异译之书为比较的研究。”[1]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来研究佛经是一种起源很早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国支谦将《微密持经》的异译本合为一部,创造的早期的“合本”[2]就属此类。陈寅恪对此评价甚高:“据愍度所言,即今日历史语言学者之佛典比较研究方法,亦何以远过。”[3]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主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佛经词汇研究,开始重视同经异译在佛经词汇研究中的作用。[4]近年来,使用同经异译研究佛经的文章越来越多,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类文章进行综述。

一、与同经异译搭配使用的方法

同经异译作为佛经研究中的一个手段,其基本思路就是把同部经书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比较的结果中归纳总结出相同或相异的现象、得出一定的规律等。但单纯的把两部或几部经书进行比较只能粗浅地看出它们的区别而得不出较为深刻的结论。因此,为了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会运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与同经异译搭配使用,从而可以更加系统、方便的开展研究。在对同经异译相关文章的整理中,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观念上的方法

所谓观念上的方法,指在研究之初,作者所秉持的研究态度及研究方向,即从何种角度展开自己的研究内容及最后得出什么类型的结论。

1.宏观与微观

一般而言,在同经异译的研究中,宏观多指较为宏大的方面,如结构、篇章、语体等。而微观则较多体现具体的小的方面,如句式、字词等。在具体研究中,有的研究偏重于较为宏大的方面。如马先思在《〈佛本经〉、〈佛所行赞〉为同经异译考》中提出:“所谓县无谶译《佛所行赞》和宝云译《佛本行经》根本就不是同经异译,认为其是同题材的经典演绎则是无疑的。”[5]曾宪武《〈萨念佛三昧经〉经异译词汇研究》以刘宋功德直译《菩萨念佛三昧经》与隋违摩笈多译《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两部同经异译为语料,运用比较研究的手法,从整体上对两部佛经的词语进行比较分析。[6]有的研究者偏重于从细小的方面找寻同经异译本之间的不同,如汪祎《从同经异译看“叉手”一词的确义》通过同经异译词语比较中“叉手”与“合掌”的对应现象分析,考察出“叉手”佛教中的具体含义。[7]王玥雯《姚秦译经疑问句研究》依次对姚秦译经里的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进行穷尽性考察和定量分析,并分别考察了各自的构成情况。[8]邹伟林《〈曜经〉其异译本〈广大庄严经〉汇比较》以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和唐代地婆诃罗《方广大庄严经》这两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根据异译比较了“寐”“捐”“立”三组词在两部佛经中的使用情况。[9]

但更多的研究是结合两种方法,不仅从宏观上把握整体脉络也从微观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论证。如王浩垒《同本异译〈阿育王传〉与〈阿育王经〉词汇比较研究》在宏观上对两经的结构进行对比,并整理出“两种《阿育王》卷次与品目开合对比”表;在微观上,具体字句上主要存在“有与无 ”“简与繁”“同与异”的差异。[10]顾满林《汉文佛典用语专题研究》不仅整体调查了译经中的用词情况,还就“魔”“塔”及音译词作了相关研究。[11]

2.历时与共时

历时性指语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其他时期语言的异同。共时性则指语言在某个特定时期表现出的特点及内在联系。在历史研究中,历时与共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实际的研究中,有人专注于从历时的角度来研究同经异译现象。如江傲霜《从〈维摩诘经〉管窥同经异译在词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发现译者、译风对词汇的影响以及词汇历时嬗变的过程,透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12]陈祥明《从异译经看中古部分语法现象的历时层次》以两晋为节点对四类语法现象作历时性的考察。[13]陈祥明《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作用》指出同经异译“可以用来对历史语法研究中存在分歧的问题作出判断”[14]。李建生《两部〈维摩诘经〉“云何”历时研究》就对“云何”进行历时层面的研究,指出其在使用频率、语法功能、用法等方面的历时性变化。[15]叶慧琼、曾亮《从同经异译看中古词汇的发展——以〈道行般若经〉及其异译本为例》指出:“《道行般若经》及其异译本的著作时间跨越整个中古,对它们的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探中古词汇的发展情况,如佛教外来词的汉化、词汇的更替、词义的发展变化。”[16]

但在研究中更多也更为合理的是运用历时与共时的双重方法来分析、整理,特别是涉及词汇演变、考释等方面时。如叶慧琼的《〈道性般若经〉及同经异译本语法比较研究》不仅从共时的层面对系词“是”、语气词等的使用进行描述,还通过历时性的对比寻找其演变发展的规律,并总结出比较句、词序、句式、代词的发展变化趋势。[17]曾宪武《〈菩萨念佛三昧经〉同经异译词汇研究》考察出分属刘宋和隋代的《菩萨念佛三昧经》与《大方等大集怨经菩萨念佛三昧分》的词汇状况有很大不同,印证了在中古汉语分期上刘宋与隋分属不同分期的说法。[6]卢巧琴《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提出:“历时比较可用于性质内容相同的语料的比较……共时比较可以运用于不同性质内容的语料间的比较……。”[18]

3.描写与解释

描写是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一定的说明;解释是对这种问题或现象给出自己的理由,并找到历史或现实的证据证明自己解释的正确性。描写与解释本应是相互关联存在的,因为只有对问题和现象进行准确的描写,才能确保解释的顺利进行。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有的研究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只对现象加以描述。如陈祥明《从异译经看中古部分语法现象的历时层次》所述:“这四方面的语法现象大多以两晋为界,表现出新旧成分的质的兴替。”[13]陈源源《同经异译佛经人名管窥——以〈法华经〉异译三经为例》说明了三部异译经中佛经人名存在的差异,但并没有以此给出合理具体的解释。[19]王继红、王凤《〈金光明经〉异译本中的时间连接成分》运用同经异译的比较方法,分析《金光明经》两种汉译本中时间连接成分的使用情况。[20]

在一般的研究中,最为基础的是寻找问题,然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寻找相关的例证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佐证,从而完整地解决问题。如胡敕瑞《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并列成分后置》指出:“这类后置的并列成分包括四类,即‘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宾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兼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和‘定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通过梵汉对勘对它们的成因进行解释。”[21]刘洁《同经异译本〈金刚经〉佛教词语比较》从同经异译的角度对六个汉译本《金刚经》的佛教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将其分为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两类,并分析异文成因。[22]

(二)例证的方法

对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时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为了使自己的解释更可信就必须要有足够可信的例证。同经异译作为一种比较研究的手段,其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例证,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往往会多采用几种方法,从而加深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1.内部与外部

内部即本证,指同经异译中寻求经书内部的解释、译本经书的解释或译本间的对比解释。外部则是旁证,是用与该经书同时期的其他经书的例子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解释。如倪小兰《〈无量寿经〉同经异译研究》在所选定的异译经之间进行比较的同时,注意结合其他译经材料和中土文献材料加以参照。[23]何运敏《〈六度集经〉同经异译研究》不仅运用所选译经的材料,还注意结合相关时期的其他材料来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24]

2.经义与语境

在以经文为材料的研究中,依据经义是研究开展的基础,正如李维琦在《佛经词语汇释》考释佛经中疑难词语例说中所说:“从佛经本身求解。”[25]同经异译虽然作为研究的手段,但不同的译者翻译出的不同或相同的词语不能完全作为同类或异类,而应根据译者翻译的上下文语境着手,确定该词的真实意义。如解永芳《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异文研究》中说:“细度经本,注重经义和语境的分析……要想准确地对佛经异文进行勘误正讹,细度经本、明了经义是必须的。”[26]汪礻韦《同经异译比较释词举隅》从同经异译的比较入手,通过对经文及语境的分析,考察了佛经中“放忽—舍”“便厕—行厕”“在在—处处”等词的含义。[27]

(三)统计方法

同经异译即意味着比较,两本或两本以上译经的比较往往就会产生大量的相同、相似或相异的数据,系统地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更为容易的发现一些现象或规律,更有利于增强解释的可信度。

1.定性与定量

定量是指用确切的数量来表达所阐释问题的程度或佐证的信度;定性则是通过量的解释来确定问题的归属或观点的正确与否。梅祖麟较早提出“量的观念”,认为“大多数文献往往是新旧两种并兼用,它们比例却因时而异。如果改用比例多少这种量的观念,再计算各时代新旧成分比例的资料,或许能把可以用来断代的语言资料的范围扩大。”[28]王浩垒《同本异译〈阿育王传〉与〈阿育王经〉词汇比较研究》就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两部同经异译进行比较研究。[10]季琴《“小品般若”六本异译经中“答”与“对”的比较研究》通过列“‘答’与‘对’在六部异译经中的使用情况”表,对其中两者的量进行统计,并对两者出现的环境、条件等进行定性分析。[29]

2.穷尽性调查

穷尽性调查指在对译经中的词语、结构、句式等进行研究时,把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归纳。季琴《“小品般若”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的使用考察》对这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的调查,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全面地展现出这六部异译经中“乎”的使用特点。[29]何运敏《〈六度集经〉同经异译研究》使用计算机穷尽性地统计异译经中的句子、词汇和语法成分的数量,以探求其同异。[24]王玥雯《三部〈维摩诘经〉疑问词比较研究》就对三部经文中的疑问词进行穷尽性整理,从而考察疑问词在三部经文中呈现的特点。[30]

二、同经异译研究的内容

无论是作为主要手段的同经异译,还是与之相搭配使用必不可少的各种方法,两者都是为了研究具体的内容而存在的。

(一)字词方面

字词上的特点是对异译经进行对比后所能得出的发现,因为译者不同的前提决定了几本异译经在用词用语上的区别。但是,除去最基本的差别外,研究仍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通过更为系统、新颖的视角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总体来看,关于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释、演变、特点三个方面:

1.关于字词考释的研究

字词的考释向来是佛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经异译的运用从新的视角促成考释研究的新热潮。如胡湘荣《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考释了“旧译”“新译”对应出现的词语“劳—烦恼”“咨磋—称叹”“善权—方便”等。[31]《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续)》列举了只在旧译中出现的词语“习”“伤”“剖判”等,及只在新译中出现的词语“障碍”“错”“毕竟”等。[32]汪礻韦《从同经异译看“叉手”一词的确义》提出“叉手”一词在佛典中的确切含义应该是(结合英文释义):“佛教的一种礼敬方式,两掌对合于胸前且交叉手指。”[7]熊娟《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利用异译三经考释了“发遣”“官属”“所可”三词的确切含义。[33]武氏玉璧《〈维摩诘经〉大正藏三译本翻译用字对比研究》分类、对比、阐述了三译本中的翻译用字情况,从音译和意译用字的角度展开具体分析,借以管窥佛经翻译的不同方法和历史演变。[34]卢巧琴《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阐述译经中俗字的考辩方法“根据不同版本对‘擒’‘攘’‘属’等俗字进行考辩;用演绎类推考辩了‘性’‘偌’‘婿’等俗字;根据字、韵书,结合文义,比对版本及异出经等方法综合考辩了‘街’‘烦’‘烩’等俗字。”[18]

2.关于字词演变的研究

关于字词演变的研究是通过不同时代的同经异译本,比较其中具有相同意义的不同词语,从词语的选用上找寻字词演变的规律。叶慧琼、曾亮《从同经异译看中古词汇发展——以〈道行般若经〉及其异译本为例》通过“因坻天(释提桓因)—帝释—天帝释—帝释天主”“空身慧—山泽行—无诤定—无诤三昧行”“安隐—安乐、利乐—安隐—安祥”等词,对它们的词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探中古词汇的发展情况,如佛教外来词的汉化、词汇的更替、词义的发展变化。[16]邹伟林《〈普曜经〉与其异译本〈方广大庄严经〉语词比较》以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和唐代地婆诃罗《方广大庄严经》这两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根据异译比较了“寐”“捐”“立”等三组词语在这两部佛经中的用词情况,试图发掘这些词由西晋至唐代的发展嬗变轨迹,为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发展变化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线索。[9]

3.关于字词特点的研究

这里的字词特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译者所译佛经体现出的某一类词语上的特点;二是译经所体现的整体的语言特点,特别是涉及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风格。辛岛静志《早期汉译佛典的语言研究——以支娄迦谦及支谦的译经对比为中心》中“支娄迦谦不精通传统文言,因此在翻译佛经时,无意的使用了当时的口语及俗语词汇。”[35]顾满林《汉文佛典用语专题研究》选择“晓悟”“宣讲”“愚昧”等三组同义词群作为考察对象,此外还考察“百”“千”“万”等自由组合成复合数字来表示不确定大数的用法。[11]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对译经中的词汇作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五组常用同义词的发展演变,通过对比后汉支俄《道行般若经》、二国支谦《大明度经》两部同经异译经,以此窥探它们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36]

(二)语法结构方面

除去对佛经词汇的研究,对语法结构的研究可以看作同经异译作用于佛经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

1.语法历时演变的研究

语法的历时演变主要指某一语法结构或语法现象在历时的发展中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李建生《两部〈维摩诘经〉“云何”历时研究》指出,“云何”在姚秦时罗什《维摩诘所说经》中仍未见作宾语和定语的用例,作主语也较少,这就为“云何”在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留下了空间。[15]陈祥明《从异译经看中古部分语法现象的历时层次》讨论了中古汉文佛典异译经中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的历时层次,认为类及之词、疑问副词“宁”与“颇”、判断句及选择疑问句这四方面的语法现象大多以两晋为界,表现出新旧成分的质的兴替。[13]胡湘荣《从鸠摩罗什的佛经重译本与原译本的对比看系词“是”》提出:“从‘旧译’与‘新译’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系词‘是’的发展轨迹及其扩张用法的趋向。”[37]武氏玉璧《〈维摩诘经〉三译本“所”字用法比较研究》以对比方法考察《维摩诘经》三种译本中“所”字的用法。[38]王玥雯《三部〈维摩诘经〉疑问词比较研究》考察三部《维摩诘经》中疑问词的异同之处,揭示了中古时期汉语疑问词的发展演变情况。[30]

2.语法共时特点的研究

对语法共时特点的研究关注某一语法现象在特定时期内的特征。这里的共时性就是相对于经文的共时,是针对经书本身而不是经书异译的时间上的共时。王玥雯《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研究》对姚秦译经的正反问句进行了全面研究,得出结论: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的构成方式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中古新生的“Adv + Vp + Neg”式问句处于向是非问句演化的正反问句,句末否定词也同样处于虚化的历程中。[39]王继红、王凤《〈金光明经〉异译本中的时间连接成分》得出结论:“两个译本使用最多的都是接续连接成分,使用最少的是结尾连接成分。”[20]季琴《“小品般若”六本异译经中语词“乎”的使用考察》对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的调查,运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全面地展现出这六部异译经中“乎”的使用特点。[40]

3.语体与句式特点的研究

所谓语体与句式特点,是不同的译者惯用的翻译方法、选词用句及风格上的差异。从程晓朝《〈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词语比较举隅》对异译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译者、译风对词汇的影响以及词汇历史演变的过程。[41]季琴《〈道行般若经〉与〈大明度经〉的语法比较》指出由于支谶在翻译佛经时奉“了不加饰”的原则,故《道行般若经》的译文十分质朴,但也更贴近于当时的口语。相比之下,支谦更加强调辞旨文雅典丽。[42]胡敕瑞《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并列成分后置》指出佛典翻译是一种间接的语言接触,在佛典翻译这种语言接触中,原典语言中某些强势特征会悄然潜入汉语中。这些潜入汉语中的异质语言现象,如果能够与汉语磨合就有可能进入汉语,如果完全不符合传统汉语的惯例,就很难在汉语中生根发芽。[21]王玥雯《姚秦译经疑问句研究》指出:汉译佛经较之中土文人著述,口语化程度更高,后者则含有更多仿古语言形式和文雅用语,并且汉译佛经从性质上说是翻译外来文献,难免打上原典的语言特色和翻译者的语言使用特点的烙印,这些造成疑问词使用的差异和疑问句法结构的差异。[8]

(三)校勘方面

通过两本或几本同经异译的比较,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在异译本之间的版本、用字等方面。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通过东汉支娄迦谦所译《道行般若超》与后世所出之同经异译比勘,共举证这些译经中的“误字”“脱字”“衍文”“倒文”71例,文章最后总结了校勘佛典应注意的一些问题。[43]熊娟《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即以《中华大藏经》卫底本,通过《大正藏》中所收录的三经的对照比较,对《持心经》和《思益经》进行校勘。[33]冯先思《〈佛本经〉〈佛所行赞〉不为同经异译考》认为所谓县无谶译《佛所行赞》和宝云译《佛本行经》根本就不是同经异译,认为其是同题材的经典演绎。[5]郑玲《〈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回鹘文与吐火罗A文本之比较》每节中采用吐火罗文转写和汉文译文、回鹘文转写和汉文译并举的形式,对吐火罗文本和回鹘文本中所具有的共同内容进行逐句对勘。对勘内容涉及两文本的增删、有无、措辞差异和文学特点等方面。[44]

三、同经异译价值的探讨

同经异译作为佛经研究的一种手段,虽然它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但适当的运用仍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曾有人专门对这种用法的价值作过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综合价值

即从词汇、语法、校勘等各个方面全面探讨这种手段的价值。陈文杰《同经异译语言研究价值新探》认为同经异译“对于考释词语、识别新的语法成分、管窥语言的发展和译经语言的复杂性、辨通假等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5]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从语式、语义、语汇、语法四个方面说明了同经异译的价值。[46]卢巧琴《论同经异译的语言学价值——以〈无量清静平等觉经〉等三部异译经为例》着重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论述同经异译在校勘、语词训释及破解通假等三方面的独特价值。[47]

(二)突出价值

除了论述同经异译的整体性价值,也有人对同经异译某个方面的价值作过探讨,以此表现同经异译在特定领域内的研究贡献。胡敕瑞《略论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价值——以“小品般若”汉文异译为例》简要论述了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重要价值。[48]江傲霜《同经异译的〈维摩诘经〉及其对汉语词汇研究贡献》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认为可以从语言上找到鸠摩罗什版本流传的原因,并进一步阐释同经异译的《维摩诘经》对汉语词汇史发展的贡献。[12]陈祥明《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作用》指出异译经具有文异意同的特点,不仅可以用来考释词义,而且可以用来对历史语法研究中存在分歧的问题作出判断,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扼要论述了异译经在汉语词汇及语法研究上的特殊作用。[14]

四、不足与展望

同经异译作为一种佛经研究的手段,其作用已经被大家所认可,也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实际研究中,但我们仍需要注意到一些重要的问题:

一是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在方法的使用上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同经异译进行搭配,还要注意方法使用的系统性、科学性,即通过系统的方法尽可能完备的搜集材料、找寻规律、给出例证,这一点是目前较多运用同经异译的研究者所缺失的。作为研究重点之一,研究方法的选用是考量研究是否有价值及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研究方法虽然看似只是辅助性的运用手段,并且在使用中表现为零散材料的搜集、整理等。但实际上,方法的使用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把握不好这一点将很难将材料的价值挖掘到极致。另外,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根据研究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切勿盲目跟风,最好找到最经济适用的方法。

二是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研究异译经的范围过窄,基本上都围绕着《维摩诘经》、《小品般若经》等几部经书,缺乏开拓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研究的具体内容上,仍是以词汇、语法、校勘为主,应拓展研究的方向,可以适当地考虑语音、文字等方面,从而扩大同经异译的研究范围。

三是研究价值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关注其在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整体性价值,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它在语体风格、句式结构等单个领域内的突出价值。

同经异译本是佛经翻译的一种现象,现在研究者把它变为一种方法,反过来用它来研究佛经。但正如陈文杰先生所说:“同经异译的对比只是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必然性,一般来说还必须有其他方面的证据。”

[1]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僧祐.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

[4]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5]冯先思.《佛本经》、《佛所行赞》不为同经异译考[J].古籍研究,2013,(2).

[6]曾宪武.《菩萨念佛三昧经》同经异译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11.

[7]汪祎.从同经异译看“叉手”一词的确义[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

[8]王玥雯.姚秦译经疑问句研究[D]. 武汉大学,2007.

[9]邹伟林.《普曜经》词汇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王浩垒.同本异译《阿育王传》与《阿育王经》词汇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

[11]顾满林.汉文佛典用语专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

[12]江傲霜.同经异译的《维摩诘经》及其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贡献[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

[13]陈祥明.从异译经看中古部分语法现象的历时层次[J]. 岱宗学刊,2007,(3).

[14]陈祥明.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作用[J]. 泰山学院学报,2008,(1).

[15]李建生.两部《维摩诘经》“云何”历时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16]叶慧琼 曾亮.从同经异译看中古词汇的发展——以《道行般若经》及其异译本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7).

[17]叶慧琼.《道性般若经》及同经异译本语法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8]卢巧琴.东汉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整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9]陈源源.同经异译佛经人名管窥——以《法华经》异译三经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0]王继红,王凤.《金光明经》异译本中的时间连接成分[J].人文丛刊,2009,9.

[21]胡敕瑞.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并列成分后置[J].语言科学,2010,(6).

[22]刘洁.同经异译本《金刚经》佛教词语比较[J].语文学刊,2015,(16).

[23]倪小兰.《无量寿经》同经异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4]何运敏.《六度集经》同经异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5]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6]解永芳.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异文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7]汪祎.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比较研究——以竺法护和鸠摩罗什译经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8]梅祖麟.从语言史看几种元杂剧宾白的写作时期[A].语言学论丛(第13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9]季琴.“小品般若”六本异译经中“答”与“对”的比较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0]王玥雯.三部《维摩诘经》疑问词比较研究[J].长江学术,2006,(3).

[31]胡湘荣.鸠摩罗什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J].古汉语研究,1994,(2).

[32]胡湘荣.鸠摩罗什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续)[J].古汉语研究,1994,(3).

[33]熊娟.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7.

[34]武氏玉璧.《维摩诘经》大正藏三译本翻译用字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5]辛岛静志.《道行般若经》和“异译”的对比研究——《道行般若经》与异译本及梵本对比研究[A].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四辑)[C].成都:巴蜀书社,2001.

[36]季琴.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

[37]胡湘荣.从鸠摩罗什的佛经重译本与原译本的对比看系词“是”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38]武氏玉璧.《维摩诘经》三译本“所”字用法比较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3).

[39]王玥雯.姚秦译经正反问句研究[J].长江学术,2011,(4).

[40]季琴.支谦译经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3.

[41]程晓朝.《修行本起经》与其异译本《过去现在因果经》词语比较举隅[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2]季琴.《道行般若经》与《大明度经》的语法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3]胡敕瑞.《道行般若经》与其汉文异译的互校[A].汉语史学报(第四辑)[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4]郑玲.《弥勒会见记》异本对勘研究—回鹘文与吐火罗A文本之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5]陈文杰.同经异译语言研究价值新探[J].古汉语研究,2008,(1) .

[46]董琨.“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J].中国语文,2002,(6).

[47]卢巧琴.论同经异译的语言学价值——以《无量清静平等觉经》等三部异译经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8]胡敕瑞.略论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价值——以“小品般若”汉文异译为例[J].古汉语研究,2004,(3).

AnOverviewoftheDifferentChineseVersionsoftheSameSutra

LI Rui-nan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use different versions of sutra to study sutr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with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ollocation usage,with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the same and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use value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in recent years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points out some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ame sutra; Chinese vers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Chinese language history; research review

2016-12-28

李瑞楠(1992— ),男,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H059

:A

:1009-5152(2017)02-0060-07

猜你喜欢
维摩佛经译本
敦煌壁画中的“探身维摩”像①
云冈石窟中维摩诘造像的类型与分期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六月节令殊胜之维摩诘居士维摩无病自灼灸 不二门开休闯首
莫高窟第98 窟《维摩诘经变》新探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