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生态伦理问题思考

2017-02-23 18:07季梦婷陈绪新
关键词:伦理一带马克思主义

季梦婷,陈绪新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2.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一带一路”生态伦理问题思考

季梦婷1,陈绪新2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2.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成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理论指导。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以达到经济效益目的的同时,必然会引发相应的环境问题。“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时期的机遇下提出的伟大的发展战略,它在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构建新的生态伦理观,加强生态环境合作体系,推动环保型产业稳步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带一路”发展中凸显的经济与生态矛盾,协调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走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生态伦理;“一带一路”;人与自然;生态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阐释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人在这三者之中所占有的主体性地位。生态伦理的实质就是把握及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在为解决全球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指引方向。

(一)自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人类在任何历史发展阶段都倚赖于自然,自然在人类发展长河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1](P23)。脱离整个自然界的人类,就无法获取和满足日常生活物质资料,也就不能称之为人。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自然,这充分肯定了自然的价值及其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人类的智慧、精神世界以及物质世界等都是大自然赋予的,自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客观载体。因此,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看,人类的生存及延续,都不能脱离自然单独存在。

(二)人类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及人的主体性作用

人类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肯定人在整个自然环境中占据的主体性地位。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具有主观创造性的个体,其主体行为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人和动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人类依靠自身劳动创造生活资料,在这种劳动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人类独特的社会属性是凌驾于自然属性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中发挥自身价值。因此,人类应和自然界和谐共生,与自身所处自然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三)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然既是人类所处生态环境的一方面,也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生存条件。人与环境具有统一性,人无法离开自然环境单独存在。同时,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赋予独特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在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人类势必要对自然进行主观改造,使其更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中或多或少地会加入人化因素,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充分阐释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办事,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维持自然环境的有序、稳定。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观强调认为人和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信赖的关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个体。“自然界虽然无法使用话语述说自己的状态,但是人类以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对待自然界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2](P77-80)。人类的道德价值行为即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和善待大自然,把自然放在首要位置,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均衡,以期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为化解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矛盾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一带一路”战略凸显的生态伦理问题

(一)“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友好访问中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在印尼首次提出与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4年,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再次指出并强调: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即“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国,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是党和政府着眼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及“一带一路”的共建国家遵循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促进国家间经济、贸易的繁荣,“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3](P5-7)。“一带一路”这一具有前瞻性的伟大发展战略部署,是基于我国及沿线各国的根本利益所提出的。推动区域贸易双边及多边合作共赢,不仅为周边沿途国家和地区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还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一带一路”中的生态伦理问题

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与生态环境存在冲突,恩格斯就曾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4](P305)在“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构想建设中,我们应该思考其可能造成的环境等问题。一旦人类没有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平衡界限,势必会导致一系列后果,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局面。在历史的发展道路中,有许多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从而导致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破坏的先例。“一带一路”战略伴随着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引发相应的环境问题,如何对这些冲突等进行思考,探索出一条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路。

第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规划中的两个不同方面。“陆上丝绸之路”途经地域广泛的亚欧大陆地区,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我国西北部地区一样,环境问题比较严峻,降水量少,地貌复杂。地区环境的脆弱影响着可持续发展,人类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都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环境的脆弱性对于相关工程建设实施是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

第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贯穿了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凸显了海上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的消耗量大,无限制排放和过度捕捞导致气候异常以及海洋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人类在海上活动频繁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可能造成海岸线的消失。海岸线沿线地区多为热带雨林气候,人类的过度活跃导致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热带雨林物种数量的减少、空气质量下降等都对沿线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脆弱的生态环境考验着人类是否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发展重任。

“一带一路”途经国家数量之多、国家分布范围之广泛,不同国家的环境问题也复杂、严峻,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对周边环境的严重毁坏,这种毁灭性是不可逆转的。中国以及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临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还要关注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针对“一带一路”可能出现的严峻环境形势,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为指导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期“一带一路”朝着和谐、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生态伦理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类不可能对自然界进行一味的索取。然而,在人类发展史上,经济与环境之间总是很难达到平衡。我们应当认识自然、准确把握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一带一路”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坚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在保证自然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腾飞,为人类提供不竭的财富动力。

(一)构建新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实质是提倡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积极构建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与“一带一路”相结合,即从道德上关怀生态自然环境。在互惠合作、产品升级等全新模式下融入新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积极倡导和发挥其引领和指导意义。新的伦理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贯彻环境理念,提倡绿色经济,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这一新的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在重大决策上优先考虑环境在整个环节中的重要地位,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资源利用上,全方位评估每项建设可能会对周边生态造成的影响,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影响。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为脆弱的国家和地区,应把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区间物种平衡作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发展,但不能为了追求经济一味发展不顾环境,在经济发展中应落实好保护周边环境的措施,让提高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得益彰,在发展中实现人、自然、社会的稳定与统一。只有树立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关怀自然的正确价值尺度,才能在发展中不盲目,少走弯路。

(二)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彰显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揭示了技术的两面性。一方面,技术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是为了逐利,因此,资本对于技术的过度利用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人类也能够利用技术解决一部分环境问题,对于废弃物的再加工和利用能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问题。马克思主张既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也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和改善环境。废弃物的循环与再利用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中国的西部地区一些节能、环保型产品是值得“一带一路”中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和学习的。中国的西部地区应紧紧围绕发展环保型设备,输出到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我国当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一部分可能是有污染的过剩产能,对于有污染的过剩产能,国家应通过技术研发,结合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能。

大力扶持和发展生态环保型产业,颁布激励政策鼓励科技环保型企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不仅要发展绿色、环保的产品,同时中国去周边国家办厂的企业也应重视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中亚及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水平薄弱,面临发展初期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的生态环保型产业已经初具一定规模,中国在加大与周边国家共同治理的过程中,也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的环保和技术支持,由此推动我国环保型产业在周边国家推广。

(三)加强生态环境合作机制

自2013年9月至今,国家领导人陆续访问了沿途许多国家及地区,积极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各方面建设和合作,不断为“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创造性地启动关于“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出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布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倡议。囿于“一带一路”途经国家众多和人口数量庞大,因此,沿线各个国家应该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共同商讨有力对策。各国应积极构建环境标准评价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环境政策办事,确保在环境利益面前各国平等。

目前,中国正积极开展东南亚、南亚、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建立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数据库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与欧洲各国着手共同建立清洁能源中心等,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环境合作机制。针对“一带一路”沿岸的海上的各个国家,严格控制海上污染物排放,共建海洋保护区,划定捕捞作休时间,使海上捕捞得到休养生息。未来“一带一路”各国间合作交流更加密切,更应建立国家间的环境合作机制,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分配。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应各自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借鉴各自不同的管理经验增强环境保护,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力度,并给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帮助。“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文化水平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所以应汇集民间力量,加强民众间的环境合作,担任起群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完善各方民众有效参与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实现各个方面共同参与的崭新局面。

总之,“一带一路”作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利益共同体,在发展中难免出现环境问题,通过对“一带一路”的生态伦理问题引发的新思考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开创互惠互利共赢局面,实现21世纪绿色丝绸之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葛思坤.环境伦理学中的他者价值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曾培炎.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新机遇 [J]. 全球化,2015(2).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刘馨元]

TheProblemandThinkingofEcologicalEthicson“TheBeltandRoad”

JI Meng-ting1,CHEN Xu-xin2

(1.School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1,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Marx’s ecological ethics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nature ha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social harmony. In order to obtain human economic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to natur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Belt and Road” is put forward in the new period Chinese opportunity the great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in the process of harmonious law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ed to follow in man and nature, and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tively build a new ecological ethics, strength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x The Belt and Road” Obviou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tradictions,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d take a green healthy road of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thics; “The Belt and Road”; 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2017-03-0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伦理精神研究”(17AKS003 )

季梦婷,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陈绪新,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伦理学。

B82-058;F113.2

A

2095-0292(2017)03-0001-04

猜你喜欢
伦理一带马克思主义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