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美妙的痛苦》思想内涵解析

2017-02-23 21:11张娜
文教资料 2016年27期
关键词:死亡

张娜

摘    要: 《無比美妙的痛苦》是一部畅销海内外的青春文学,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给青少年带来思想的启迪,对成人的精神世界也带来鼓舞与震撼。本文对作品中主要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挖掘出隐含其中的生活的智慧及对生命相关课题的思考。

关键词: 《无比美妙的痛苦》    死亡    爱    生命的意义

《无比美妙的痛苦》这部作品是《纽约时报》畅销书首席作家约翰·格林的第五本小说,2012年一经出版就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拔得头筹,被《时代》《人物》《卫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等诸多主流媒体隆重推荐,口碑媲美《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该小说在全球已销售超过百万册,版权被转售到中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法国、瑞典等34个国家,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已于2014年上映。这部作品讲的是两位患癌的少男少女相识、相知、相恋,却不得不因病患永别的人生故事。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个让人窒息的绝症小说,它更多地讲述了关于生命的本质,如生命、死亡、疾病和爱。这部作品就像一股清新的风,摆脱了青春偶像剧俗套的浪漫和绝恋般的凄美,带给人们一种平实却奇异丰富的艺术感受。它会让人们带着眼泪和微笑去深思耐人寻味的哲理命题。它真实地写出了人生的悲伤,却不乏温情和幽默,以一种温婉的笔调直触心灵深处,以一种睿智的轻松带来警醒和思想的启迪。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思带给读者精神上无限的启迪和感悟,为阴郁的世界带来了光亮和感动。这些睿智和感悟带给读者全新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的解读。感悟因人而异,作品中富有涵义的思想有很多,笔者在此只举几例。

1.痛苦需要被感知

这是海蓁最喜欢的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中的一句话。奥古斯塔斯读了这部小说一定也被它打动,于是将它活学活用。他的朋友艾萨克即将失明,然而女朋友却自称无法应对这一切和他分手,失恋的艾萨克在奥古斯塔斯的小屋痛哭流涕。奥古斯塔斯陪着他玩疯狂的杀人游戏,看着他失去理智地一脚踢向游戏椅,又拿起自己以前的篮球奖杯。奥古斯塔斯没有丝毫犹豫,鼓励艾萨克冲着自己曾经珍惜的奖杯发泄。艾萨克疯狂地对奖杯进行了一番蹂躏,嘶吼着对它们又摔又踩,等停息下来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奥古斯塔斯却无所谓地说:“痛苦就是这么回事,它要求被感受到。”而当艾萨克失明后他的女朋友却一直没有出现甚至未曾发过一个短信,这让宽容的海蓁都觉得简直不公平到登峰造极、不可理喻。热血方刚的奥古斯塔斯更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能就那样对前男友不闻不问了——在他两只眼睛从那见鬼的脑袋上被切掉之后,不能那样”。(208)于是谋划了到艾萨克前女友家门前朝她车上摔鸡蛋的那一幕。

2.葬礼不是为了埋葬死者,而是为了活着的人

范·豪滕曾在信里说:“写作不能起死回生,它只能埋葬逝者”。(248)这也是范·豪滕的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为何在中途戛然而止,甚至最后的一个句子都未结束的原因。虽然海蓁认为如果故事不能完结也至少应该永远地继续下去,但她还是视之为非常“文学性”的结局并一如既往地热爱这本书。她明白,“因为安娜死了,或者她病得太重,无法写作,这个故事只得就此结束,而最后那个未完的句子意在反映真实的生命如何戛然而止之类的。”(46)。深受范·豪滕的影响,对那些在奥古斯塔斯生前几个月未曾见过一次却在他病逝后突然冒出来在他的纪念墙留言的人,海蓁虽然知道这些人的悲伤都是真心的,但还是激怒于心:“当你再也不需要朋友的时候,所有这些朋友都冒出来了。”(245)在她看来,一个人的生命已然结束,一切都不值一提了。然而,在奥古斯塔斯的葬礼上,当她讲了一堆自认为无聊的“精神鼓舞”时,却看到格斯的父母互相挽着胳膊拥抱在一起,对她讲的每一个字都由衷地点头,她终于明白办葬礼其实是为了活着的人。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一个人的结束,却给亲人留下的是永久的创伤与怀念。葬礼与其说是对死者的悼念与缅怀,不如说是所有爱他的人的重新开始,是带着悲痛和思念在失去亲人和朋友的世界里继续前行的开始。

3.爱不随生命结束而终止

海蓁对范·豪滕的小说《无比美妙的痛苦》结局的执念,其实来源于对妈妈未来生活的担忧,她一定要在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也是自认为最了解死亡的人那里找到答案。海蓁在死亡线上挣扎时妈妈曾哭喊出的那一句“我再也不是妈妈了”就像一个隐形炸弹,时刻让海蓁恐惧着妈妈在她死后的日子里能否继续生活,父母的婚姻能否持续。然后,阿姆斯特丹之行虽让她迈出了爱的步伐,寻找答案的努力却一无所获,心中的苦闷终于在奥古斯塔斯去世后爆发。一次互助小组活动回到家后,海蓁不想吃饭就去休息,妈妈坚持让她吃点东西,告诉她不能因为格斯死了就把自己也饿死,要保证健康。海蓁生气地朝妈妈大喊:“我不吃晚饭,我也不能保证健康,因为我根本不健康。……我会死掉,把你孤独一人在这儿,……你也再不会是一个母亲了。是,我很抱歉,但我对此也无能为力。”(273)此时妈妈才知道海蓁听见了这句话并且几年来都压在心底,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妈妈很抱歉地向她解释那并非本意,“哪怕你死了之后,我也还会是你妈妈,海蓁。我不会变得不是你妈妈。你变得不爱格斯了吗?”海蓁摇摇头,妈妈继续说,“瞧,那么我怎么可能变得不爱你呢?”(273)

得知妈妈正在通过网络学习,以后就能给类似的家庭作辅导或帮助需要的人们,海蓁高兴地不能自已,留下了幸福的眼泪。问父母在自己死后是否还会在一起,爸爸说:“你妈爱我,我也爱她。就算失去了你,我们也会一起挺过去的。”妈妈回答说:“忍受着痛苦生活是可能的,这你应当最清楚。”至此,父母的话就像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让海蓁所有心中的疑惑都有了最佳答案。格斯的爱让海蓁感受了生活的美妙,格斯的死虽然带给她无尽的伤痛,却也让她真正相信爱可以超越生死,并不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4.生命的意义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道:“在这里,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轻易夺走。在这里,我们只被保留了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经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命运的安排让海蓁和奥古斯塔斯在曼妙的青春年华罹患绝症,但年轻的他们却做得毫不逊色。起初的海蓁一直对宇宙这命运的主人感到气愤和不满,活着的意义只是在为父母今后的生活找到意义,毕竟“这世上只有一桩事情比十六岁就得癌挂掉更糟: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得癌挂掉”(5)。对于崇尚英雄主义希望被铭记的奥古斯塔斯来说,牺牲、奉献、荣誉本是他生活的价值所在,然而最令他忧虑的事就是“在与疾病对阵的这场旷时持久而毫不光彩的战争中,成为又一个默默无闻的牺牲品”(286),毕竟“因病而死毫无荣耀可言”(199)。幸抑或是不幸,他们相爱了。爱不仅让他们在生离死别的痛苦中体会到了美妙,更让他们找到了幽默的生存方式和态度。他们与疾病和谐相处,用微笑和爱化解命运的不公:“你把致命的东西就放在唇齿之间,但不给它杀戮的力量”(17);“在这个世界上,悲伤的故事要怎么讲述,你总有选择”(192);“在这个世界上你没法选择受不受伤害,但选择让谁来伤害你,你自己倒确实有几分发言权”(289)。

然而,对生活意义的追问进一步显示了他们的睿智与释然。生命的最后时刻,奥古斯塔对英雄的含义有了切身的体会,“无论如何,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那些做了什么的人,而是那些观察到什么、加以注意的人。发明天花疫苗的那家伙其实并没有真的发明什么,他只不过观察到得过牛痘的人不会再感染天花。”(288)聪明睿智的海蓁更是将生命的意义升华到整个人类。亲身尝到失去所爱的滋味,她并未像所担心的妈妈失去她后会放弃生活的那样,并没有因为奥古斯塔斯的离去而堕落,反而身临其境悟出了生活的真谛,从而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执念,跟宇宙也达成了和解。她不再迁怒于宇宙,执意于“想要的是被宇宙注意,让这个大宇宙对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事哪怕有那么一丝在意——不是作为有感知能力的生命整体的我们,而是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259)爱的力量,让她不再责怪这个宇宙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转而意识到宇宙也想要被注意。宇宙不是因为人类而存在,但人类却是为了宇宙而被创造。宇宙没有意识,但人类是有意识的,虽然人类无法避免注定要被遗忘,人类有限的生命也不能与宇宙的无穷相比,但人类却可以感知宇宙,这种超出自然的高贵力量正是人类生存的价值之所在。找到生命价值的海蓁不再将目光聚焦自身,而是转向整个宇宙,“我感觉我欠了宇宙一笔债,只有靠我的全心注意才能偿还,而且,我还欠所以没机会活下去继续为人和没机会生而为人的人一笔债”。(271)坐在假日公园一座模仿“遗迹”的雕塑作品下,海蓁专注地注意着周围的一切,感受着这个宇宙的美妙。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吕娜,译.活出生命的意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约翰·格林,著.卢宁,译.无比美妙的痛苦[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死亡
暴力、死亡、轮回
永恒,美与悲剧之源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