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

2017-02-23 03:34张琳
文教资料 2016年2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学

张琳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高校推行网络伦理教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在“思修”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增强道德传统教育、加大网络法律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

关键词: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伦理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作为知识青年的聚集地,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我国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网民①规模达7.10亿,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表现出极强的年轻化特征,29岁以下网民比例已超出半数(53.4%),其中10—19岁群体占20.1%。学生成为2015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占总体网民中的25.1%。这充分表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带来了开放兼容的现代意识。在线教育、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社交聊天、娱乐游戏、微店购物、网上支付……这些创新了大学生求知手段和交流时空,开阔了大学生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对真实世界的颠覆和瓦解,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给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的现状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等方面[1]。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间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引起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网络伦理规范缺失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大学生道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能力方面。

网络的出现使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变得轻松,其中一些信息是通过声音、图片等方便易懂的方式获取的。网上信息内容复杂、包罗万象,既有科学、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同时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充斥其中。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发展还不平衡。面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由于大学生阅历少、经历浅,道德认知能力较低,有些人尚不能加以正确识别,不知其危害性,从而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网络直播不断普及,虽然各大平台不断加强监管,但由于网络主播群体混杂,出现了主播行业内的不良行为,如个别女主播以身材相貌吸引眼球。这些都严重危害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人人以虚假身份出现,使得部分大学生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抛弃原有身份,感觉不到压力与道德的约束。

(二)道德情感方面。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于现实的道德关系、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情绪和态度[2]。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但是他们的道德情感尚未成熟,还不能准确地对道德关系、道德行为作正确的判断。在伦理和价值观念上,某些大学生不再对传统的伦理和文化价值观念确信无疑,而是怀疑和不信任。网络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学生,快速传播的信息中充斥了利己主义等观念。大学生还不能成熟地进行理性思考,也就造成了一些人道德情感的判断失误。以至于某些大学生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抛弃了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了大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

(三)道德意志方面。

与当前家庭教育、中学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相比,大学生具有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较多的课余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事。《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大学生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每周平均26.5小时,上网主要进行网络通信(聊天)或网络游戏。某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微博、微信、QQ、陌陌、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社交网络平台上,而部分功利性门户网站的聊天室则充斥着各种富有挑逗性、诱惑性的言语,这些常常使某些大学生难以自持。在大学生的应用排序中,网络游戏排在第三位,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应用,这就使得某些学生沉迷其中。近几年一些大型网络游戏一经推出便风靡大学校园。一些学生被套住,宁愿不吃饭,少睡觉也舍不得离开电脑。随着沉湎于网上自由论谈或网上互动游戏,就会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产生网络上瘾等现象。

(四)道德行为方面。

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影视片,对一些学生起着教唆作用。一些手机社交软件不需实名认证就可以随意注册,加之地区定位功能,使得网络聊天交友更快捷、见面更方便,这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某些人利用“黑客”等手段,隐藏身份,逃避法律的制裁[3]。

三、在“思修”教学中的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策略

针对网络冲击,如何对当今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形成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在高校推行网络伦理教育提供载体和平台。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是重要前提。

网络上开放的环境给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挑战,网络对学生及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学生可以平等地参与网络上的话题讨论,可以快捷地知晓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网络上对于事件的评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在网络中获得了更为自由的话语权,同时,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学生容易在网络中受到其他群体的影响,该如何摘取网络中有效的信息,教师该如何引导,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学生树立正面的网络伦理观,在理论课教学中使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更应该关注的是“应当是什么的”的“应當”的伦理道德要求,什么是积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使网络,保证个人网络行为的文明、健康,保证大学生正确网络伦理意识的培养。

(二)在“思修”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网络伦理教育。

从课程性质而言,“思修”主要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内容而言,“思修”课程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适应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无论是从性质还是从内容而言,“思修”课程都渗透了丰富的网络伦理教育的内涵和意境。

通过归纳整理”思修”课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三大模块教学内容和网络伦理道德的要求,以及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渗透教育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应对互联网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的导向功能,加强主旋律的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思修”教学中关于网络伦理教育的核心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识别和抵制网上网下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在“思修”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等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命的关怀、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讨论,从而促使学生面对浮躁喧嚣的世界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2.增强道德传统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素质。

网络伦理相对于传统伦理来说主要是指伦理主体在网络中活动或者是参与相关网络活动的时候所涉及的伦理[4]。网络伦理是传统伦理道德在网络社会的发展和衍生出来的新的伦理道德规范。网络伦理道德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网络伦理道德才能得到发展。网络伦理如果脱离传统伦理道德,也难以得到网络的主体及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的认同和接受,更别说在网络活动中进行实践。网络伦理的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不是对立的,网络伦理的主体虽然是虚拟社会中的个体,但是他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因此,网络伦理不能离开传统伦理道德,网络伦理在网络时代也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它和传统伦理道德一起服务社会。

在“思修”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教育是一直以来都在进行的主要内容和旋律,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当前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尚不完善,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各种文化在碰撞、冲突的同时也完成交流、消融和吸收。在教学中要在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从而教会大学生如何理性地看待网络、如何运用网络服务自身和社会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理性地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同时要自觉担负起净化网络环境、构建和谐网络世界的公共责任。

3.加大网络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守法和自律意识。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不仅要强调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还应当借助于外部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法律,对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行为实施监督。在“思修”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网络法规的教育,旨在敦促大学生在网上保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以我国网络立法的进程为主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首先,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技术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要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律、法规、条例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从而能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网络的优点的同时知道网络具有的潜在威胁,明确在网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引导大学生网上自律。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主体的匿名而产生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增强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正确、合理运用网络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有了正确的法律知识,大学生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克服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观点和认识,从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行为。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徐云峰.网络伦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延斌.新伦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345.

[3]刘宝.大学生犯罪频发触及法制教育“痛点”[N].中国商报,2015-9-16.

[4]赵兴宏.网络伦理学概要[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29.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項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基于近年来江苏地方道德建设经验研究”(2015SJB378)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之歌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