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时期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

2017-02-24 07:38舒展
关键词:救国蔡元培教育

舒展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辛亥时期蔡元培的教育救国思想

舒展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辛亥时期的蔡元培心系民族危亡,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他潜心阅读,尤爱西学;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开始寻找教育救国之路;革命活动接连失败后,他赴德游学,开启了游学救国之路。深入研究蔡元培在该时期的教育探索,同时也为同时期的救亡图存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鉴。

辛亥时期;蔡元培;教育探索

蔡元培,字鹤卿,1868年出生于绍兴的商贾之家。1871年,四岁的他即入家塾,直到1883年考取秀才,共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十年寒窗,蔡元培扶摇直上,二十五岁即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蔡元培在京通过散馆考试后任翰林院编修。那时的他可谓前程似锦,然而,当时的中国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蔡元培没有官运亨通,却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1]。

一、甲午惊雷后,蔡元培开始由一位旧式士大夫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

19世纪末,中国处于清朝晚期,往日的“天朝上国”即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但改革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并没有让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完成了强大的军事准备,但此时的清廷军备松懈,慈禧太后愚昧跋扈。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1894年底,蔡元培上奏朝廷:“与其议和而用为赔费,何如战胜而出以犒师,得失甚明,可无疑议。虽他日或有恃功之意,如回纥之需索于唐,然两祸相权,其轻于受于倭,则已多矣。”[2]491895年,统治者不顾朝野上下反对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蔡元培谴责清廷“疆臣跋扈,政府阘茸,外内狼狈,虚疑恫愒,以成炀灶之计,聚铁铸错,一至于此”[3]77。

甲午战争的惨败将中国置于水深火热之地,正因如此,蔡元培才更加注重阅读与学习的全方面发展。除阅读古籍外,蔡元培对西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短时间内阅读了百余种西学书籍,如英国的《电学纲目》、美国的《化学启蒙》等,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地质、天文、算学等学科。1897年,蔡元培与王书衡等友人商酌在京成立东文书馆,旨在帮助大家研习日文。鉴于西文学习难度大,大多西文书籍均有日文译本,且日文相对简单易学,因此他们认为学好日文有助于博览西学书籍。在东文书馆,蔡元培在学习日文之余开始译书,译《俄土战史》之时已感到“文从字顺之乐”[3]129。蔡元培对西学的偏爱还体现在他对维新人士的欣赏上,比如他赞扬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以西制为质,而集古籍及近世利病发挥之,时之言变法者,条目略具矣”[3]83,并对严复在《天演论》中推崇的西方自由观十分赞同。总之,自甲午战争后,蔡元培勇于冲破传统的桎梏,开始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

二、维新变法失败后,蔡元培走上教育救国之路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残忍杀害,宣告了变法的失败。蔡元培认为康梁变法“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北京政府,无可希望”[4]320。于是,1898年10月,蔡元培携眷南下,开始探寻教育救国之路。

绍兴中西学堂是蔡元培实践教育救国理想的第一站,被聘任为学堂总理后,他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首先,他开始主持教师聘请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他严格把关,最终确定的教师均是绍兴当时“极一时之选”的人物。此外,蔡元培还不惜重金聘请日籍教师担任日语教学工作。其次,他千方百计地为学堂增添教学设备和图书。他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图书馆,在集资的同时又服务于社会。最后为学堂增设课程。学堂除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经学,还增设了物理、化学、外语、体操等西方学科。

1901年,蔡元培被正式聘任为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在教学内容上,他把西学放在首位,开设各类西学课程。蔡元培非常重视外语,他鼓励特班学生:“现在中国被各国欺侮到这地步,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们要知道自己弱点,还要了解国际情况。了解国际情况,就要通晓外国文,读外国书。”[5]32特班学生黄炎培认为,蔡元培的教学宗旨是:“盖在启发青年求知欲,使广其吸收,由小己观念进之于国家,而拓之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犹蒙昧,使青年善自培其开发群众之才,一人自觉,而觉及人人,其所诏示,前言万法,一归之爱国。”[6]54与此同时,蔡元培还以身作则,坚持每日清晨步行数公里至马相伯的住处学习拉丁语,其目的就是西学东渐。

教育救国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蔡元培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表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气节。在绍兴中西学堂,教员们分为新、旧两派。这两派经常就社会及政治问题展开辩论,而每每战败的旧派自然心生忌恨,迁怒于蔡元培。他们恶意中伤蔡元培,并鼓动校董徐树兰出面干涉。随后,徐树兰要求蔡元培将前几天清廷的一道关于“正人心”的上谕抄录悬诸礼堂。该上谕的内容主要是对维新变法支持者的威胁。对此,蔡元培断然回绝。

南洋公学中五班旧派教员郭镇瀛不受学生欢迎,甚至有学生想捉弄他,将墨水瓶放在他的座位上,而他却将此责任推卸给学生伍正钧,欲将事态闹大,并私下勾结总办汪凤藻将五班学生全体开除,激起了师生的公愤。后来,校方允许每班派出一名代表谈判,不但谈判无果,校方还仗势欺人,对学生滥发淫威:“五班学生既已开除,各班学生不得干预,有愿离校者,悉听尊便。对此,学生们感到极为愤懑,决定前往督办处集体退学。”[7]36蔡元培不忍学生就此退学,出面交涉,却未能让校方收回成命。于是,他毅然带领学生列队走出学校,并安慰大家:“汪总办不让我们完成学业,我们应该自动地组织起来,扩大容量,添招有志求学的学生来更好地进修。”[5]32

首先,蔡元培将妇女解放与教育救国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女子教育实践。他认为:“妇女不学,其以掣男子之肘、败男子之业多矣,而害于人种尤巨。遗传也,胎教也,蒙养也,何一不关女权者。顾乃以童昏侧媚之材任之。呜呼,此种性所以靡苶,而政俗所以腐败也。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2]150-1511902年9月,蔡元培在上海开办了爱国女校。他以培养女子的“完全人格”为宗旨,注重女子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方面,蔡元培认为“完全人格”的培养“首在体育”。在爱国女校,蔡元培为女子开设各种体育课程,如体操、排球、拳术等,学生们都感到“获益匪浅也”。在德育方面,蔡元培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他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德育宗旨,主张培养女子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并树立“仁者爱人”的传统美德。在智育方面,除了开设传统女子课程,蔡元培还增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他认为:“精究科学者 ,必有特别之智慧胜于恒人,亦由其脑筋之灵敏也。”[4]8此外,蔡元培还十分重视对女子进行美感教育。

蔡元培主张男女同校。1912年,刚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就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教育阶段实行男女同校。蔡元培的呼声鼓舞了很多进步女性。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期间,进步女性谢楚桢在给蔡元培的来信中请求北大“开女禁”。蔡元培回信道:“‘大学开女禁’的事,大学规程并没有规定‘女子不能进校’;报考时但说报中学毕业生,也没有说专报男生。所以大学并没有‘女禁’, 说不到‘开’字。要是有中学毕业的女子,来考预科,断没有不准考的理。”[8]215因此,在1920年就有九名女生以旁听生的身份正式进入北大学习。

三、革命受挫后,蔡元培赴德游学

作为一名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蔡元培在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失败后,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恰逢清政府在报纸刊登了一则派遣翰林院编检赴东西洋游学的公告,令他产生了游学的想法。

1907年4月,年过不惑的蔡元培背井离乡,随驻德公使孙宝琦赴德,开始了他的求学救国之路。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期间。他注册入学的是国内尚未兴起的哲学专业,求知若渴的他总是兴致盎然地跑到各个院系听课,课程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大大拓宽了学术视野。与洋务派、维新派不同的是,蔡元培彻底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桎梏,从根源着手学习西方文化,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器物之学[9]。留德期间,蔡元培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其中,《中学修身教科书》和《中国伦理学史》字字珠矶。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他阐述了“知识强国”的观点:“自人文进化,而国家之贫富强弱,与其国民学问之深浅为比例。彼欧美诸国,所以日辟万里、虎视一世者,实由其国中硕学专家,以理学工学之知识,开殖产业兴之端,锲而不已,成此实效。”[10]184《中国伦理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梳理了自先秦至宋明四千多年的伦理学史发展历程,凝结了中国伦理学文化精华。

四、结语

辛亥时期的动荡改变了蔡元培的命运,使一位旧式士大夫毅然放弃高官厚禄,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革命受挫后,他赴德游学,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知识。在民族危难之际,蔡元培为实现教育救国理想鞠躬尽瘁,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不愧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 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J].党史纵横,2012(5):43.

[2]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6] 黄炎培.蔡元培先生纪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崔志海.蔡元培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8] 周天度.蔡元培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胡小林.从莱比锡大学到北京大学:蔡元培的教育里程[J].学术论坛,2005(10):134.

[10]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责任编辑:李晔)

Study on Cai Yuanpei’s Mentality in the Xinhai Period

SHU Zhan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Cai Yuanpei was a Chinese educator, Esperantist,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founder of the Academia Sinica. He was known for his critical evalu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including anarchism. The crushing defea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deeply stimulated him, he began to devote himself to study by reading lots of books, being addicted to western lean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he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education to save the nation. The period of the 1911 revolution, he was anxious for the national peril.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he decided to go to Germany to study save the nation. A thorough study of Cai Yuanpei’s education exploration can be references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Xinhai Period; Cai Yuanpei;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6-09-27

舒展(199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比较。

G40-09

A

1008—4444(2017)01—0121—03

猜你喜欢
救国蔡元培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题解教育『三问』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