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与自救
——记“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青年艺术家特展”

2017-02-25 01:51
画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展当代艺术话语

本 刊

干预与自救
——记“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青年艺术家特展”

本 刊

“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青年艺术家特展”展览现场

媒体(非自媒体)在这个时代一方面可以说作用在被削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又变得格外重要。它的任务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既要保持话语的新鲜度和立场的可辨性,又要对抗大众话语带来的各式谬误。

本次的提名也是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发生的。这19家艺术杂志都聚焦于当代艺术范畴,最老的杂志如《画刊》(前身为《江苏画刊》),最新的是近些年创办的网络媒体,虽然它们的载体不同,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互通性。亦即彼此认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持相对苛刻的艺术专业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释放各自的看法,推重各自的艺术方式,是本展的暂存性价值。

艺术媒体的话语被削弱并非只来自数字时代的变化,近20年来中国的艺术市场的兴起,市场的混乱的价值判断也是原因之一。前些年艺术媒体如雨后春笋创办,图景仍历历在目,但今天仍活着的杂志已寥寥无几。

在如此局面下,艺术媒体的抱团发声、交流互动,是好事,也必要。2015年的艺术媒体联盟的成立,本次艺术媒体提名展的举办,都是值得推动并认真参与的事件。

“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青年艺术家特展”于2016年12月16日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19位专业艺术媒体的负责人所推荐的48位艺术家、2个艺术小组的70余件/组作品。本次展览选择的艺术家,都是各家艺术媒体从自己关注与报道过的对象中选出来的。对这些艺术家的推荐和支持,反映的是专业媒体人的艺术判断力,它背后既承载了各家艺术媒体不同的行业视角与选择标准,也呈现了媒体人的行业敏感与行业经验。

在展厅中,每家艺术媒体的介绍与推荐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媒体人撰写的推荐辞,在展览现场连接了文本与图像的上下文关系,强化了媒体提名的语境。应当说,“谁推荐”比“推荐谁”是更值得关注的展览看点。在如今策展人、批评家、画廊主所主导的艺术话语系统中,媒体人的专业态度和艺术引导作用愈发弱化。这既是艺术媒体行业从业者需要警醒的客观现实,也激发了更多严肃的专业媒体人承担起艺术推广与评判的公共责任。无论艺术世界的运转方式和媒介的传播方式如何变化,艺术媒体和艺术媒体人自身的独立判断能力与专业度,将最终决定整个艺术媒体的综合水准。

本次展览中,各家媒体所推荐的艺术家,都明确指向了彼此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观看角度与杂志的内容定位。

《画刊》在此次展览上推荐了艺术家申大鹏、靳山、姚朋,三位艺术家分别在绘画、雕塑、观念艺术的不同媒介与方向上,展示了彼此个人化的艺术探索与自身对当代社会现场的敏感。申大鹏将油画语言的探索与表达自身的情感、记忆体验与80后的典型的代际精神状况结合起来;靳山则在材料与媒介的实验中,寻求着呈现精神与物性的双重力度;姚朋则在自己的艺术中不断展现着思维的锐度与表达方式的幽默与精致。这三位艺术家在艺术语言、艺术观念上的个性化实验以及针对艺术与社会现场关系的独立思考,与杂志多年来对推动当代艺术的要求、对艺术承载历史与文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一致的。

同为老牌艺术杂志的《艺术当代》,则推荐了刘任、陶大珉、张云垚、彭韫、叶凌翰五位艺术家。这几位艺术家在绘画、动画、录像、装置等领域的探索,分别展现了艺术家在绘画本体语言上的实验、对多媒体艺术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图像、观念及日常经验的兴趣。其中,刘任、陶大珉、张云垚三位都是上海籍的艺术家。《艺术当代》对这几位艺术家的选择,显示了杂志对当代艺术语言与观念发展的独到关注,并展现了他们对在地优秀艺术家的支持。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之一,《艺术国际》推荐的艺术家是冯丽鹏、刘兆武、邱光平、涂曦、詹蕤。在给艺术家的推荐辞中,《艺术国际》对艺术家的推选理由涉及到了当代艺术问题的重要面向。比如,他们认为冯丽鹏的作品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性问题”的思考,邱光平的艺术充满了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的忧虑与思考,而詹蕤的作品则启发人们发问:“既往的视觉知识系统到底能给我们什么样的经验支持?”这些文字都显示了《艺术国际》长期以来对艺术问题的关注以及网站选择艺术话题的特征。

本次展览的承办方《当代美术家》杂志,推荐了塔可、他们小组、张琳和张湘溪。塔可对历史的诗意叙述,他们小组对互联网交互性体验的敏感,以及张琳在现成材料与架上绘画的结合上作出的探索,张湘溪通过电视微缩景观装置探讨电视媒体时代娱乐、隐私的细腻表达,都展现了一种艺术创作方式的理性与冷静,同时也显示了《当代美术家》作为一家艺术学院学报杂志的学术立场。

以上所举的几家媒体推荐艺术家的情况,仅为此次展览所呈现不同艺术异见的若干例证,其他参展的各家艺术媒体,也都各有选择的独特角度和锐利目光。综观展场,绘画、雕塑、摄影、多媒体艺术的丰富呈现,艺术家个性与创造性的彰显,在传播当代艺术鲜活个案的同时,也提醒观众重新关注艺术媒体的力量。

互联网的诞生,真正地宣告了传统平面媒体的死亡。在无纸化越来越盛行的时代,纸媒没有任何逃生的可能。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同时它也承担着塑造社会的责任。而数字时代,尤其到了现在,像“微信”这样的数字媒体的产生,人人都是编辑和出版发行人。突然,我们进入了众说纷纭的时代、多价值观时代、谁也无法控制的时代。也因此,互联网的批评方式亦消解了批评的话语。平面媒体一旦毁去,当纸书成为文物的时候,依附于它的关系也将随之毁去。因此,传统的媒体话语权一旦被摧毁,这是无法再重新建立起来的。即便是再建起来,也是一个其他的东西。它与历史的一过性是同构的。

显然,这次提名展是对当前混乱的艺术界的一次干预,也是对日益微弱的媒体话语的一次自救。平面媒体试图逆袭数字媒体,媒体联盟扩大声音来对抗市场噪音和资本强权,这样的方式究竟是明智的或是愚蠢而可笑的,只有让时间来作回答。

注:

展览名称:2016年第一届艺术媒体提名展·

青年艺术家特展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7日-1月17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猜你喜欢
特展当代艺术话语
新春特展《笔筒文化耀古今》在客博开展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万紫千红 中国古代花木文物特展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