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多维交流

2017-02-25 19:18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徐国凤
数学大世界 2017年6期
关键词:画法组内交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徐国凤

群策群力,多维交流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徐国凤

在数学学习中交流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相当重要。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课堂中的交流并不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文中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交流”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可以更好地改善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数学教学;交流;口算除法

“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是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交流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可以清晰对知识的再认识、纠错、质疑、巩固,还可以提高思维发散力……现阶段课堂中的交流犹如蜻蜓点水,自信爱发言的同学,在交流中占据主角,这样的课堂培养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的自信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其他同学就会渐渐成为倾听对象,导致自我思考能力的缺失。有组织、有引导、有合作的交流可以改变当前现状,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全体学生,让孩子们在自主课堂交流中收获更多的自由、知识、思想,才能达到课标基本理念中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的。下面我通过三年级上册《口算除法》一节课中的三个交流片段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基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开展有序的组内交流,实现组内互学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认知差异。基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在课堂中开展有序的组内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序开展组内交流呢?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后,一是组长要有效组织发言顺序,一位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到有发言、有倾听、有质疑。二是要求交流的音量控制适当,组内同学听到即可。

在本课中,学生先口算60÷3,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口算,所用方法基本为想乘算除和先遮0算6÷3=2后再添0这两种。如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白算理呢?我让学生用小棒图或计数器图表示60÷3=20,独立完成后进行第一层次的小组交流,此时我参与到一个中等水平的小组,经历了他们讨论的全过程:

组长:请大家按组员号说说自己是怎么表示的?

组长:今天你积极参与了,而且敢说了,不错。大家对他的画法有意见吗?

组员2:你这画出来就是63了,而且没有20。大家说呢?

60÷3=20,很明显的表示出这个算式了。

组员3、4也表示自己是这样画的。

组长:我也是这样画的,大家同意吗?

这些都是学生对于这个算式理解后的个性化画法,小组交流时间可以给他们说明自己思想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体会他人画法的简洁性、科学性。小组交流时同学们可互相欣赏、互相质疑,欣赏他人合理的想法,也可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这组同学的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已经在组内判断第一种画法是错误的,这样画的同学往往是班级的薄弱生,通过交流,不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能让他经历了其他画法的讲解,这是组内交流的自行纠错功能;第二种是在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大多数同学是这个画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水平多在这个层次上,组内无法判断其合理性;第三种是用小棒的画法,很形象直观,也好理解。

小组交流是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的有序的组内交流。为了提高小组交流效率,除了鼓励学生外还要奖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权力下放给组长,使组长能有序组织好小组交流环节。

二、基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开展动态的展学交流,实现生生互学

在有序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展学(讲学)又该如何定位呢?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展示与答疑解惑,进一步丰满了学习的素材或表象,进一步增加了思考的宽度,学生思考、判别、质疑的点更多了,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暴露学生的思维轨迹是我们展学环节的重要目标。如何在展学环节进行深度交流,为学生的进一步概括、数学化提供更丰满的表象基础呢?我们重点关注孩子的表达、孩子的思维轨迹、孩子的参与、孩子的质疑与互动、孩子的个性生成素材的二次呈现,为数学化的提升做好铺垫工作。在黑板上画好后,小老师开始了展学部分的交流,如下:

生1: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我想给你个建议,下次当小先生的时候,要更自信点。

小老师1:谢谢你,我下次会注意的。

我是这样想的,60÷3=20,我就对应地画出60、3和20,你们有意见吗?

生2:我不太同意你的画法。60÷3表示把60平均分成3份,但你这不是平均分成3份啊?

生3:我本来也是这么画的,但是现在看到后面的画法,就有点怀疑了。

小老师3:我也不同意你的画法,我是这样画(如右图)。

60就在十位上画6个珠子,用圈把它们平均分成三份,每份

是2个珠子,也就是20。你们有问题吗?

生4:除以3,你的3在哪?

小老师3:这个问题谁可以回答?

生5:就是3个圈,表示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就是圈里的2个珠子。

小老师3:你们还有什么意见吗?(掌声通过)

通过这样一段面向全班的展学交流,学生对“60÷3=20”有了自己的儿童视角的理解与形象表象,是我们从数学的角度进一步提升、概括、数学符号化的前提,是学生真正从儿童视角理解数学的一种有效形式。

开展动态的展学交流,在我们的课堂改革中是最大的亮点,把学生真正推向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成果、学生的儿童化理解、儿童的思维轨迹,通过语言、动作、成果、演示等途径展现出来,让组内的小成果得以展延、得以饱满、得以充实。尽管刚开始时学生会有点不着边际、会有点幼稚、会有点扭捏;课堂一开始有点慢、效率有点低,但只要我们坚持,收获的是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自信、学生的质疑问难等基本素养的大力提升。

在展学交流过程中,老师作为一个课堂的倾听者与思考者:倾听学生的发言、思考学生的思维水平、思考教师的点拨从哪里入手、学生的迷惑在哪里。培养学生的条理表达、多元表达、自信表达、大胆质疑问难是展学交流的核心目标。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本质需求,开展深入的研学交流,实现师生互学

小学课堂由于年龄的特征显得格外活泼、生动,只要给予一定空间,孩子们的想法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冒出来,并逐渐趋于完善。他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个逐渐趋于完善的过程。但学生思维的宽度毕竟是有限的,在学生充分讲学、展示以后,教师要根据数学本质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对数学的本质进行理解,帮助学生从动作思维向结构思维迈进,实现师生动态交流、师生共同提高。

师:大家好像对这两种计数器的画法讨论比较热烈。你现在觉得哪一种画法更能体现60÷3=20的含义?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是真的把60平均分成三份了。

师:刚才有同学说60÷3=20,把0遮掉,用6÷3=2,有没有道理?从这幅图上,你看到6了吗?真的是6吗?

生:十位上有6个珠子。

师:它表示什么?

生:6个十。

师:那这个2呢?

生:2个十。

师: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板书:6个十÷3=2个十)

学生关注的只是具体的对象、学生交流的面只停留在具体的每一个例子,而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对象与例子,需要在对象与具体例子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引领下的师生研学交流,需要在老师问题的启发下,去把一个个具体的对象变为数学的方法、策略、符号……凸显数学的本质与课堂中的数学味。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培养学生“四基”的同时,注重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毕竟更多的知识获取是要靠好的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的。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基础,多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认真倾听能力、思考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打下基础,这也是我们实行自主合作学习改革的伟大目标之一。

猜你喜欢
画法组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鳄鱼的画法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水禽的画法(六)
夜景的画法
菊花的画法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