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2017-02-25 23:21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数感重量建模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 张 为

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 张 为

数感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感觉,更包含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大核心词中。核心素养自2014年被教育部提出后,便成为中小学教育界常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把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当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数感;小学数学;培养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而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很多老师已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培养。经过核心素养理论的学习及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不是数学传统意义上的数学的学习能力,也不是指某种单一的数学知识或解题能力,而是基于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又高于一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核心素养是对数学思想和本质的反映,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综合性及持久性。而数感是学生对数理关系、运算结果的估计、数与数量等的领悟,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利用生活素材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讲,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数的概念,对数的感觉、数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感知。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有关数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数,提高对数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的认识”这节课时,可在黑板上写出0到9这0个数字,然后让学生们念出每个数字的读法,再让学生思考下他们都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数字。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大脑中存储的有关数的生活素材被激发了出来。有的学生认为1就是一根细小的筷子;有的学生说2像鸭子水中游;有的学生说我们家就住在2楼;有的学生说8像葫芦;有的学生立刻掏出了5元钱,对老师说这个数字就是5,我认识的。学生利用生活实际经验充分认识了各个数字,并表达出了自己对数字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数的感觉,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数字有了本质的认识。

通过上面的教学实例可发现,数字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生认知数字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入手,激发学生对数字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数、感悟数、体验数,这样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加,学生的数感自然也会得到发展。

二、在建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建模就是利用有关的数学公式、符号、图形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模拟,是对实际问题本质进行的抽象和刻画,能解释某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或能预测到将来的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利用数学建模可使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可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根据实际问题创建数学模型,并在创建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授“路程问题”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可以先给学生设计出这样一道例题:假设学校到小张家的距离是500米,小张以每小时10米的速度向学校走去,问小张到学校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如果小张以每小时20米的速度跑到学校,小张到学校会用多长时间呢?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所学的知识,用t代表时间,用s代表路程,用v代表速度,然后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t=s÷v=500÷10。学生明白了此数学模型的意义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路程(s)、速度(v)、时间(t)三个条件是变量,三者代表的数值不同,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学生明白了这些后,教师就可以给出不同的数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在建模并利用模型解题的过程中,真切地提高对数字的感受。

通过上面的教学案例可知,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数、感知数和体验数的过程。因此,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要多利用数学建模这个媒介,让学生灵活学习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数感。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生在学习某些数学概念或某些数学原理与思想时,若紧靠数学教师的口述进行理论讲解,学生是不能获得理性认识的。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数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提高对数的感知与领悟。

例如,学习“认识千克”这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体验千克表示的重量,以培养学生的数感。根据教材所讲授的知识,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

1.称日常物品的重量

让学生用天平称1瓶醋的重量、让学生称自己所背书包的重量、让学生称一本书的重量等,并让学生做好各种物品重量的记录。然后根据记录对比物品,感知不同克数物品的重量,培养学生的数感。

2.算常见物品的重量

1千克是多少?可让学生把每个苹果的重量称一下,然后相加,看多少个苹果的重量是1千克,或者让学生算多少本书的重量是1千克。学生通过这样的计算,就能更好地感知数,提高对数的感觉。

通过上面的教学实例可知,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在克与千克之间进行换算,没有从理论上为学生讲解千克的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来感知千克的概念。这样学生对千克就有了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学生的数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提高的,需要数学老师长期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李登竹.培养好学生的数感,数学教、学皆轻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

[2]孔涛涛.浅议如何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J].数学教学通讯,2014(13).

猜你喜欢
数感重量建模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重量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创新的重量
三元组辐射场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