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

2017-02-25 19:57文怡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匹兹堡小费餐厅

文怡

慢节奏的生活

先给大家奉上一个关于匹兹堡大农村慢节奏生活的片段,主人公除了我,还有我的暑期室友。很抱歉,不如大家想的有趣,我们俩都是中国人,也因为互不嫌弃彼此的饮食习惯(外国人惧怕鸡头、 鸭脖、鱼头、鸡爪和各种“诡异”的食物)而更亲近、合拍一些。一日,我们俩在校外用餐完毕,赶着15分钟之后和教授见面,于是匆匆付完账便一路小跑向外走。到餐厅门口时恰巧有一对老夫妇走在我们前面,其中一位边走边整理自己的衣服,我们俩像商量好似的抢先了一拍,走到他们前面打开门冲出门外。在冲出门的那一瞬间,我们俩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心照不宣地回头望向那对老夫妇,赶忙说了声:“Excuse me. We are in a hurry.”

这样的情节很微妙,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比如走路时如果要超过前面的人,哪怕你们相隔有些距离,也要对对方说excuse me;可能会触碰到别人时也会说excuse me。上公交车时,必须要等所有人都下车了才能上车(匹兹堡的公交车只有一个门可以上下车),如果抢先上了车,也要说excuse me。路遇萍水相逢的人,如果他拉着你有聊不完的话,你离开时也要说excuse me,最好再带上一句“Have a nice day! ”。

另外,在匹兹堡开车似乎用不到什么车技,只需在一条道上按限速开就行,该左转左转,该右转右转,也没有人抢道占道。有时我赶时间,会希望司机“灵活”一点;然而作为行人的时候,又对司机们的礼貌让行感激不已。

除了这些,匹兹堡人办事也很慢。一份交水电费的文件可以处理很久很久,一把门锁可以修很久很久,一面墙可以刷很久很久。有的时候他们甚至越催越慢,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压迫感,不乐意去干。好在他们虽然办事慢,但还算爽快,从不会故意设置障碍或是找茬儿。

总而言之,大农村的生活节奏不但比不过纽约、波士顿,甚至也比不过国内任何一个一二线城市。大家都慢慢的,走路慢慢的,说话慢慢的,仿佛节奏快的人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异类,只有在演讲和讨论的时候大家才会变得快起来。

2015年夏天我来到了匹兹堡,这是一座典型的工业老城、一个学术圣地,却也是一个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夜生活的大农村。如今作为一名商学院的学生,我来到这里才一年,每天忙忙碌碌、赶赶停停,一路跌跌撞撞,前路有些许迷茫,归途又遥遥无期。说实话,让我写一篇具有什么真知灼见的文化差异报告,或是什么高瞻远瞩的启示录,我心里实在没底。能分享给大家的也只有些平凡、零碎但于我十分有趣的片段,此中风味,任君解读。

說了这么多excuse me,你大概会以为美国人非常有礼貌,的确是这样。但有时候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的字典里是没有“谦让”二字的,尤其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们简直自大、固执得可怕,仿佛全世界只有他们自己是权威。美国人会说许多的excuse me,但他们在发表意见时却从来不说sorry,他们不会认错,总是觉得自己正确极了。

记得我高中的一位老师曾在私下里说:“在美国,就是要aggressive (激进的,有攻击性的)。”然后她还对我说:“你就挺aggressive。”那时我想,我在她的课堂上似乎只是话多了一点,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冠上“aggressive”的名号,直到来到了美国我才明白。这里的人都爱说话,每个人都有想法,而且都渴望表达并“咆哮着”表达。在课堂上他们真的无话不说,哪怕一知半解也能迅速地表达尚未形成的观点,并和教授隔空对起话来。他们在讨论时也不讨好别人,即便最终会达成共识,但在讨论过程中绝不放过每一个意见相左的地方。不仅学术讨论如此,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犹记得上个春假我和几位朋友商量去哪里度假的时候,我每次开场总是用“大家……”,企图包容所有人的想法,而我的美国朋友提出建议时却总是说“我觉得……”。很难说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但不得不说,美国人习惯用自己主观的观点概括所有人,在某些程度上说,他们能办成事,因为他们发出了声音,而谨慎的人只是尝试着能让所有人都开心或者干脆保持沉默。

尽管他们生活节奏慢,但他们拿主意的速度特别快,毫不顾忌中国人比较在乎的礼节、人情等,而且与对方越是亲近越是如此。他们的aggressive特性真是名副其实。

想必大家也知道,在美国吃穿用度都是要交税的,吃饭还需要给小费。就像在淘宝上买到东西要给卖家好评或差评一样,对于餐厅服务,美国人直接用小费衡量。环境不错、服务周到(服务生长得又帅)的餐厅,小费是餐费的20%~30%不等,一般的餐厅10%~15%不等。喜欢就多给点,不喜欢就少给点,简单直接。

在我们学校附近的餐饮一条街上,我就曾经见过这样一幕:一个学生因小费只给了一美元,没达到基本标准,被服务生追出餐厅要小费。还有一次在一家餐厅,因为中午客人多服务生少,我和同学被晾了足足半个小时,用餐经历很不愉快。临走的时候我们俩看着发票单,没有给小费。晚上再来这家餐厅的时候,那位服务生说,如果中午有服务不周到的地方十分抱歉,一整晚对我们都特别客气。当时我连连感叹这地界小,似乎做了什么事情都会被记住;更感叹匹兹堡服务业之发达,连这种小地方也这么有规矩。现在再回忆起来,仍是别有一番滋味。

你也许要问,你前面说的交税呢?是这样,在匹兹堡买衣服、鞋子、电子产品等都要交7%的税,算是税务宽松的好地方。不过去餐厅吃饭却不用给政府缴一分税,因为安德尔·卡内基这位匹兹堡的钢铁大王,100年前帮忙把税交清了!得知这件事的时候,我只感到活在伟人的庇佑下无比温暖!

我第一次去买化妆品的时候,深深被美国人五颜六色的妆前乳、隔离霜、遮瑕笔等彩妆产品折服了。在中国,我看到的肤色用两只手数完都绰绰有余,但在美国却完全不同。美国是移民国家,是一个大熔炉,人种多,肤色也多。

作为一个女性,我在美国深深感受到女性的美可以有很多种诠释。比如在学校的服装设计作品展上,模特们肤色各异、样貌各异、身材各异、风格各异,但观众觉得每一个都很美。在国内,我从未符合过大众的审美标准——没有双眼皮,鼻子不够高,脸不够小,下巴不够尖,腰不够细,腿不够直……能挑的“毛病”太多了。但来到了美国,所有这些苛刻的、单一的标准都消失了,每个女孩都是美丽的,是值得被夸赞、被尊重的。不论是黑皮肤白皮肤、高鼻梁低鼻梁、方脸圆脸,都可以是美丽的。也许是人种的差异和文化的多元使得这个社会对美的定义十分包容。这感觉简直棒极了。

但人种的差异和多元的文化也带来了许多隔阂,总有无法适应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也总有无法被另一种文化适应的时候。刚住进学校宿舍时,我们的“宿管阿姨”就要求我们每个人签署一份室友协议,上面有一些需要室友共同遵守的基本条款,还空出许多行让彼此的室友互相添加内容,最后大家要在上面签字并将其寄存在她那里。当时我特别不适应,总觉得刚认识的人就彼此要求这要求那非常不合适,总想在日常生活里慢慢磨合、慢慢适应。但美国人似乎不讲究人情,只看重合同和协议,有事要提前说明。后来我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模式。还有的时候,我主动为同学做一些事情,小到递水买饭,大到在必要的时候帮忙完成项目任务,期待的是他们也许有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回馈。中国同学一般都能做到,也许是因为远离家乡,互相帮助十分平常;但美国同学就大多没有这个意识,他们会觉得你人不错,觉得也许就该这样。大概这也是文化差异的其中一种吧。

总之,因为丰富的文化环境和民族大熔炉的作用,在美国生活,许多地方都是很包容、很开放的。但在许多细节上,在文化间的切换上,有些文化与文化之间又显得封闭和保守,你不接受我,我不接受你。

我在学校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会以不同的话题去跟他们沟通交流。我们一般总是先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去了解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找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时间久了就能发现一些规律。我不想把话题种族化或者人群化,只能说,有些人喜欢聊明星和電视剧,有些人喜欢聊音乐和艺术,有些人喜欢聊足球、棒球和曲棍球,有些人喜欢聊政治和经济。

但在这众多的话题中,有一类话题的存在让我特别敏感,就是学习成绩和GPA,这大概是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一般落下的病根。然而这个和美国学生永远聊不到的话题(美国学生会抱怨作业,但从来不比较成绩)和中国学生总是会聊到,仿佛没有成绩就没有了一切。我不否认成绩的重要性,没有成绩找工作会有阻力,没有工作就难以在美国长留,生存会非常困难。但是我也认识这样一些优秀的人,他们在学生会做学生领袖,他们在学校报社写新闻、写文章,他们能歌善舞,他们在校队打球……他们不是每个人都有出色的GPA,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却都光芒万丈、无比耀眼。这些特长和兴趣爱好除了让他们脱颖而出,除了调剂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还让他们结识了真正的朋友、有趣的朋友。而坚定的、志趣相投的朋友绝对是难得的财富。

当然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拿着门门满分的GPA,和教授、同学打成一片,能歌善舞还是国家级运动员。面对这样的人时,我也对“成绩不重要啦”“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些浓浓的“鸡汤”无法下咽。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被这些优秀的人打击过后,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并往那个方向努力发展,变成一个独特的人。因为明白了这一点,现在我做许多事都变得有方向感,也因此许多事都变得容易取舍——是选择去Job Fair和公司老板社交,还是去给孩子们做义工;是帮助我的导师完成她的工作,还是和优秀的学姐远行游历;是现在专心攻读我的专业课程,还是竭尽所能去额外修习其他学院的课程……在这些选项中学会取舍,懂得索取什么,算是我这一学年下来最大的收获了吧。

匹兹堡和国内有太多不同,有令人舒适轻松的地方,也有令人不适之处。作为在异国他乡的国际生,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力融入大环境,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保持与祖国文化的亲近。希望以后来美国的晚辈们眼界能比我更开阔,思维更灵活,能做得比我更好,不再是异客,而是成为自己所代表的文化的主人,成为一个文化的输出者,而不只是吸收者。

猜你喜欢
匹兹堡小费餐厅
TARENTUM萄木餐厅
LUNAR餐厅
城里的怪餐厅
小费
“小费”也有大学问
付小费这件事,每次出手都可能是试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匹兹堡的空气污染与治理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
匹兹堡堪称美国“绰号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