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美国白蛾疫情监测与防控

2017-02-26 00:09刘元明郭子平方国斌朱国芳秦仙姣
湖北植保 2017年5期
关键词:匍匐茎白蛾越冬

刘元明 郭子平 方国斌 朱国芳 秦仙姣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

湖北省美国白蛾疫情监测与防控

刘元明 郭子平 方国斌 朱国芳 秦仙姣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武汉 430070)

1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白蛾属(Hyphantria)。

1.1 成虫

中型,头、胸、腹均纯白色,无其它色斑。复眼黑褐色;下唇须短小,端部及外侧黑褐色,其余白色;喙短而小。前足的基节、腿节桔黄色;胫节、跗节内侧白色,外侧大部黑色,胫节近端部有1对1长1短的前胫突。中、后足的腿节白色或黄色,胫节、跗节上常有黑斑;后足胫节仅有1对端距。雌虫体较大,长12mm~15mm,翅展33mm~44mm。触角短栉齿形(锯齿形),褐色。前、后翅绝大多数全为纯白色,少数越冬代个体前翅有1至数个黑褐色不正矩形斑点。外生殖器的肛突发达,大而略扁;交配囊孔宽而短,高度骨化,与囊导管分界明显;囊导管较交配囊体长,略绕曲,无交配囊骨片。雄虫较小,体长9mm~12mm,翅展22mm~34mm,多数在30mm左右;触角为黑色双栉齿形,内侧齿较短,约为外侧的2/3;多数个体前翅有黑褐色不正矩形斑,越冬代斑很多,非越冬代斑少或无斑;外生殖器爪形突尖成钩状,两侧的抱握瓣对称,抱握瓣内侧中央1齿状突起。阳茎端部粗大,长于抱握瓣,末端有1列小刺。阳茎基环梯形,板状。

1.2 幼虫

有黑头型与红头型之分。红头型仅分布于美国南部,其余地区和国家均为黑头型。黑头型幼虫宽约2.5mm,体长28mm~35mm,头部黑色,有光泽。蜕裂线和傍额缝色浅而明显,后唇基、下唇、触角基部及下颚须基节肉白色。胸、腹部黄绿色或黑褐色,变化很大,前胸盾、足、臀盾均黑色。从侧线到背面具灰褐色至黑褐色的宽纵带,背中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均为淡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桔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且混有少量黑毛,有的个体杂生褐色毛丛。胸足黑色,腹足外侧有黑斑,腹足趾钩为异型单序、中带排列,中间的长趾钩10根~14根,两端小趾钩22根~24根。

1.3 蛹

体长8mm~15mm,宽3mm~5mm,暗红褐色。头、前胸、中胸有不规则的微细皱纹,后胸和各腹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棘8根~17根,每根棘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间凹陷。

1.4 卵

圆球形,直经约0.5mm。初产时呈黄绿色或淡绿色,有光泽,后变为灰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卵面布有规则的凹陷刻纹。卵聚产,单层排列(红头型双层排列),1个卵块有数百粒卵,上覆盖雌虫腹部脱落的体毛。

2 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的食性非常广泛,寄主植物种类很多,是一种典型的多食性害虫。除松柏科的针叶树外,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蜡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美国白蛾1龄~4龄幼虫营群居生活,幼虫吐丝拉网,将枝条上的簇叶缀连成网幕,数百头甚至上千头群集其中,啃食叶肉,仅留上表皮,至成“白叶”,最后干枯。随着虫体增大,不断扩展网幕,危害更多叶片。网幕大小不等,小的网幕仅包围2片~3片叶,常见网幕为1m左右,长的可达3m以上。一棵树上的网幕有几个至几十个,最多达200多个,严重时各网幕并连,可把整个树冠网于其中。5龄幼虫从网幕内爬出向树体各处转移分散,将叶肉和表皮一齐吃掉,仅残留叶脉。随着虫体长大,食量增加,受害树的叶片全部被吃光,全树呈现枯黄色,有的干枯死亡。受害树叶吃完后,幼虫成群向树下及附近的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杂草上转移为害,有的爬至居民住宅、工厂车间、机关办公室等处,使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干扰和影响。

3 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在我国华北地区一般一年发生 3代,以蛹越冬。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并产卵。幼虫5月上旬开始危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7月上旬,当年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延至7月下旬。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为其危害盛期,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8月,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8月中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越冬蛹期一直持续到第二年5月。由于气候及各种天敌的作用,越冬蛹死亡率很高,能达到70%至80%。

4 疫情传播

美国白蛾最主要的扩展途径可由各个虫态随货物借助于交通工具进行传播。以4龄以上的幼虫和蛹传播的机会最多。近几年屡见该虫随由国外运入的包装箱输入中国,应引起注意。

5 疫情监测

植物检疫人员对来自疫区的木材、苗木、鲜果、蔬菜以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都必须认真检查。检验成虫应注意货物及交通工具的各个隐蔽处及苗木的叶背面;检验卵应注意寄主植物的叶背;检验低龄幼虫应注意寄主植物上的网幕,检验老龄幼虫及蛹应注意树干缝洞及根部土壤、包装材料及货物的木箱、运载工具的内外角落、缝隙和孔洞,原木和木材的树皮下、裂缝、洞穴及草堆的内层。要利用现有的疫情监测点,加强美国白蛾监测,发现疑似对象,及时收集标本、拍照、记录发生地点和经纬度、危害作物,及时上报疫情。

6 疫情防控

对新发现的疫情一律彻底销毁,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在疫情普遍发生区,要采取果断措施防止其快速蔓延。

6.1 物理方法

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入诱捕器内,将诱捕器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6.2 利用天敌

利用天敌鸡、鸟类、食虫昆虫、蜘蛛、寄生蜂、寄生蝇等。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的物种,原产中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臭蝽,俗称“放屁虫”,中国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此虫,它是把长长的口器插入全身白毛的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吸食幼虫的汁液,致其死亡。受害的林区采取放养鸡群来防治美国白蛾,尤其是在白蛾的幼虫阶段,鸡群将会吃掉下树化蛹的老熟幼虫。

6.3 生物防治

核多角体、颗粒病毒悬浮液对美国白蛾很有效。喷洒250倍青虫菌粉剂效果达100%,1000mg~2000mg/kgBt悬浮剂加278mg/kg敌百虫或4mg/kg溴氰菊酯,防效很好。

6.4 人工防治

在成虫发生期进行黑光灯诱杀,卵期及三龄前幼虫期剪除卵块及网幕,集中烧毁或深埋。当老熟幼虫转移时,在被害株周围50m内的树木均喷杀虫剂。并在受害树干离地面 1m处捆绑稻草诱集幼虫进行化蛹,到化蛹末期,解下稻草集中烧毁。

6.5 药剂防治

在幼虫盛孵期,统一喷药,每代喷药2次~3次,可收到良好效果。常用药剂为90%晶体敌百虫、50%杀螟松乳剂800倍~1000倍液、灭幼脲1号胶悬剂10mg~20mg/kg。灭幼脲1号与敌百虫或菊酯农药混用,效果最好;0.12藻酸丙二醇酯(藻盖杀)、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00倍喷雾、Bt乳剂400倍液喷雾、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喷雾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草莓繁苗田的管理措施

1、加强肥水管理。栽后要浇透定根水,连续浇水2次~3次,保持湿润,利于成活,进入雨季,注意排水。定植成活后,每亩用尿素5kg进行提苗,进入旺盛生长期(匍匐茎发生期),追施1次~2次三元复合肥,每亩每次用量控制在5kg~8kg,切忌高氮。

2、摘除花序、老叶、病叶。草莓苗定植后,经常摘除母株上花蕾花序,使养分集中,促进母株的营养生长及抽生匍匐茎。并经常摘除老叶、病叶,利于植株通风、透光,促母株和子苗健壮生长。

3、匍匐茎整理。母株定植后,要经常到田间检查,匍匐茎要保持一定间距。匍匐茎大量发生时,将相互靠近的匍匐茎拉开使其分布均匀,防治交叉或重叠在一起,同时为了使匍匐茎节上发生的不定根及时扎入土中,用土把匍匐茎上发生的不定根茎节段压稳。

4、中耕除草。草莓对除草剂较敏感,使用除草剂要谨慎。一般情况下采用人工除草安全,母株定植后至匍匐茎发生前,由于经常灌水,土壤容易板结,应采取浅除中耕松土,便于发生的小苗扎根。匍匐茎发生期,正是雨水多,杂草丛生季节,要经常拔除杂草。

5、病虫害防治。草莓繁殖苗常见害虫主要是蛴螬、蚜虫、斜纹夜蛾等。病害主要有蛇眼病、炭疽病等。

蛴螬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浇灌毒杀。蚜虫、斜纹夜蛾用10%吡虫啉1000倍~1500倍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等喷杀。炭疽病、蛇眼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使用,隔5d~7d喷1次,喷施3次~4次。

S41 文献识别码:B

1005-6114(2017)05-043-003

2017-08-21

刘元明(1962-),男,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匍匐茎白蛾越冬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草莓匍匐茎繁殖技术要点
四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美国白蛾的识别和危害特点及控制措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
马铃薯匍匐茎糖类物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流苏越冬种条低温贮藏扦插繁育试验初报
冬季西葫芦越冬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