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之后,日历书会崩盘吗?

2017-02-27 16:39公权
出版人 2017年1期
关键词:竞品故宫出版社

公权

2016年雖然是中国书业的“小年”,但却是一个细分类别——日历书的“大年”。名曰大年,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第一,竞品井喷。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十五六种飚升为2016年的60~80种。第二,竞争出版社数量激增。从2015年十数家增加至2016年的六七十家,其中,70%以上还是首次出版日历。有的出版机构,如中华书局、中国青年出版社、故宫出版社、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经济出版社推出至少两种。第三,样式多元,不但有主流的“左图右历”的日历,还有部分周历甚至月历;不但有以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还有育儿、宠物、励志、植物、养生等数个面向。有业者指出,2016年最好的创意都用在日历出版上了,诚哉斯言。

如此地蜂拥而上,富有经验的出版人便警惕起来,于是,关于日历出版即将崩盘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果真如此吗?不!

大凡看一个行业的景气,以下两条标准比较管用,一是新进入的竞争者是否拉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相关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整体下降。如果“是”,那么这个行业就是下行的,反之则上行。

以此观察日历书出版,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竞争者虽然增加了许多,但是,定价不降反升,大体在60元以上价位运行,大多在80元以上,有的还高至100元以上。这个价位反映出读者需求的刚性。第二,尽管竞品一下子增加几倍,但是大多为精品,至少作者和出版者的态度是认真的。比如,《故宫日历》开创的“裸脊包背装”其实是一种成本较高的装帧方式,但是,大多竞争品不但模仿,而且还根据自身特点有所创新。再如,对彩色印制的高要求也是此一轮日历书出版赢得眼球的关键所在。

种种迹象表明,日历书作为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已经形成。五六年前,重装上阵的《故宫日历》悄然问世,连续数年一枝独秀,引领风气之先,功在开创。两三年前,中青社、中华书局、鹭江出版社等若干先醒者闻风而动,特别是2015年《红楼梦日历》异军突起,《修心日历》后浪来袭,撼动了《故宫日历》一家独大的局面。应该说,2016年1月以前面世的日历书占有一定先机,它们合力做大了日历书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蛋糕。2016年8月底,新版《故宫日历》以提前上市一个月的超前发行和一次印足30万册的大动作呼啸而来,拉开了日历大战序幕。过去近半年间,随着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中南博集等十几家一线出版机构的陆续入局,“日历出版元年”浮出水面,方兴未艾。

与其说现在应该警惕的是崩盘,不若说要注意一些已显苗头的误区。

可能是受《故宫日历》的影响,近年大部分日历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老实说,鉴于日历这种轻体系重知识点的内容结构,国学中可以做成的是有限的,选题很容易撞车,比如目前出现的古诗、本草、文物等等。此外,像“一带一路”和“北京”为主题的也有两种。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别说80种,就是120种,市场也能容下,但前提是本本不同,不可替代。我们希望让读者哪本都觉得好,哪本都想买,而不是买了这本而不买那本。再有,各家普遍在模仿《故宫日历》的包装形式,缺少本质性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使《故宫日历》也面临升级难题。总之,创新是未来日历竞争胜出的关键所在。

不出所料的话,2017将成为日历书出版的洗牌年。按照二八定律,目前动销的日历产品中将有十五六种排在第一阵营,估计它们的总市场占有率将达80%左右。这些产品如果能坚持三年,那么,将成为中国日历市场的主要品牌。而那些只能卖出去三、五千册及以下的产品自会退出。这些都是自然市场竞争的结果,绝不是崩盘。

最后,我想说,虽然目前关于日历书的报道不少,但大多是就日历事论日历事。不错,是《故宫日历》引爆了日历书市场,但是,日历书市场是根,是枝,还是叶?从国外出版同行的经验来看,日历书隶属于礼品书出版(gift publishing),后者是带有特殊生产节奏和销售周期的一个大众出版类别,而它在中国出版业还处于萌芽阶段,亟待促生。

猜你喜欢
竞品故宫出版社
用户行为数据在竞品分析中的探索与应用
基于竞品分析的某型车辆性能开发目标
我等待……
雪中故宫
三大步骤拿下货比三家的客户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关于汽车竞品定义的方法与原则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