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虚寒下利方学用心悟

2017-02-28 10:18何新慧
环球中医药 2017年5期
关键词:利小便五苓散仲景

何新慧



·仲景学术研究专题·

《伤寒论》虚寒下利方学用心悟

何新慧

《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甚则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导致的下利汤方主要有16首,如理中汤等。仲景诊疗虚寒下利,首先治脾,且始终不离治脾,法从温中、散寒、燥湿,干姜是为主药;其二治肾,重证必用,旨在回阳救逆,辅以益阴,附子是为主药,辅用猪胆汁、人尿等。其三温化固涩,赤石脂是主药。其四利小便,此可视为辅助治疗,代表方五苓散有通阳利水功效,无论在下利的初期或后期均可酌情配用之。

伤寒论; 虚寒下利; 治疗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但书中阐述的诸多病证仍是当今所常见的,下利即是其中之一,其辨证论治内容丰富,有寒热虚实之分。下利证候可因外邪所致,更可因脏腑虚损而呈现为疑难杂证,尤其是表现为虚寒证者,临床治疗颇为棘手,而《伤寒论》在这些方面有诸多学说和范例,值得探讨挖掘,经实践后感悟亦深,如此反复,不断提高,获益良多。

1 《伤寒论》虚寒下利方简析

《伤寒论》中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甚则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导致的下利汤方主要有16首,其中针对脾胃虚寒下利的有2首,即理中汤和吴茱萸汤,两方均用人参健脾益气,同时配以温中散寒之品,前者用干姜,后者用吴茱萸。然理中汤的健脾益气作用较强,因方含白术、甘草,白术不仅补脾,还可燥湿、利水,对寒湿较重而下利者尤宜。吴茱萸汤中有生姜、大枣,对下利且伴有胃逆呕吐者更佳。脾胃虚寒下利多表现为大便溏薄,并伴有腹满时痛、纳呆、脉弱等症状及体征。

适宜治疗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下利的汤方有7首,除真武汤外,其余6首均为四逆汤的类方。7首汤方均用附子以温阳散寒,但真武汤用的是炮附子,四逆汤及其类方用的是生附子,由于生附子有毒,现多用熟附子。但从《伤寒论》看,阳虚轻者用炮附子,重者用生附子,因此真武汤所治下利虽属脾肾阳虚,但病情较轻且缓,而四逆汤及其类方适用于阳衰阴盛所致的急、重证下利,表现为下利清谷,且伴有四肢逆冷、脉沉微甚或脉微欲绝,诸方中附子配干姜是基本药物,起回阳救逆,祛除寒湿的作用。

对于下利不止、滑脱不禁,仲景还有固涩法和利小便法,方有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和五苓散3首。原文159条阐述了患者经用泻心汤、理中汤等法不效,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固涩下焦滑脱不禁,桃花汤亦属此法,两方中赤石脂是为主药。如用固涩法后下利仍不止,可利其小便,条文中虽未出方,然参考霍乱篇386条,病人吐利交作,用五苓散利小便,分利肠胃中水湿之患,而取实大便之效。

下利日久,往往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对此等证候,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4方是为代表。乌梅丸方中既有附子、干姜配黄连、黄柏以温阳、散寒、清热兼治,又有人参、当归补气和血,还有乌梅可酸敛止泻,故适用于久利脾肾阳虚,寒热交错的病证。同样取虚实寒热兼治的汤方还有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即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但此三方不用附子,而用干姜、半夏配黄连、黄芩,同时配以人参、甘草、大枣补中气,故适治中焦虚实寒热夹杂之下利,或伴呕吐。

2 仲景治疗思路与特点

《伤寒论》中治疗虚寒下利,首先治脾,且始终不离治脾,法从温中、散寒、燥湿,干姜是为主药,从理中汤(丸)、四逆汤及其类方、桃花汤到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均用干姜。此乃脾主运化,升清散精,脾之阳气是其功能的推动力,如脾阳不振,则运化失司,寒湿中阻,清气不升反生飧泄。而干姜既能温中回阳,又能除寒燥湿,故为仲景所喜用。

其次治肾,重证必用,主旨是回阳救逆,辅以益阴,附子是为主药,辅用猪胆汁、人尿等。因肾阴、肾阳是诸脏阴阳之根本,更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故脾阳虚易损及肾阳。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因此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当病情急重,或治脾不效时,可考虑脾肾同治,附子配干姜是主要药对,亦可加用人参,如四逆加人参汤,尤适用于因下利而致气血受损者。附子、干姜的剂量亦随病证轻重而变化,如通脉四逆汤虽与四逆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者附子、干姜的剂量增加一倍,即附子由一枚增加到大者一枚,一般认为普通附子的重量在15~20 g,大附子可达到30~40 g;干姜由一两半增加到三两,强人可四两,可见通脉四逆汤证病情危重,不仅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还出现阴盛格阳的假热,如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严重的下利不仅损阳,亦伤及阴液,此时则加入猪胆汁,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治疗“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此证为阴阳两竭,阴竭故无物可下、可吐,四肢拘急,用猪胆汁可益阴。据现代报道[1],猪胆汁含胆酸、胆脂、无机盐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重度泄泻导致的电解质紊乱有治疗作用,对保存人体的阴液大有裨益,故仲景每每用之。又如白通汤与白通加猪胆汁汤,均治疗脾肾阳虚之下利,但后者病情更重,出现厥逆无脉、干呕、烦等症状,阴液严重受损,故加入猪胆汁与人尿。人尿作用与猪胆汁相似[2],含有无机盐类物质。此种在回阳救逆基础上,急补有形物质以益阴的治法与选药,对于严重虚寒下利者,可起到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作用,现代虽有补液等措施,但这一治疗的精髓,即求得人体阴阳平衡以战胜病魔的法则,对当今仍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此外,温化固涩法亦是虚寒下利的常用治法。干姜配赤石脂,是桃花汤中的主要药对,尤其是赤石脂,仲景用法尤妙,方中剂量一斤,一半全用,煎煮去滓,一半筛末,每次服汤药时加入末方寸匕,日三服。《神农本草经》谓赤石脂“味甘平,主黄疸,泄利,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久服补髓益气”。说明赤石脂既能祛湿热而解毒,又有补养正气之功,煎煮取其内行除邪、补益精髓之效,筛末则取其外留去腐、生肌收涩之能。现代药理报道[3],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并保护消化道黏膜,止胃肠道出血,筛末服用更有利此作用的发挥。可见桃花汤治疗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有良效,是有其药理基础的。据此亦可知,赤石脂治疗虚证、实证皆可用之。

至于利小便法,可视为辅助治疗,代表方五苓散有通阳利水功效,无论在下利的初期或后期均可酌情配用之。然从其药物组成看,方中桂枝配白术、茯苓有通阳健脾、渗湿利水的功效,可见其立足点还是在中焦脾阳的健全。

3 临床应用体会

由上可知,《伤寒论》治疗虚寒下利四步法,即治脾、治肾、固涩、利小便,在临床中一般首用治脾,轻者配用利小便法,甚则合用固涩法,病久,或病重,或治脾不效,则合用治肾法。对于寒热交错者,可仿乌梅丸、半夏泻心汤法,亦可合用仲景治疗热利的汤方。现举一例说明:

患者,男,66岁。2014年8月2日初诊:5个月前行大肠癌手术,术后1个月发生肠梗阻,急予手术,术中见小肠坏死,肠系膜静脉栓塞可能,行小肠切除术,约切除2米。术后腹泻不止,遍治惘效。刻下:腹泻严重,不敢出门,服易蒙停后,昼腹泻20余次,夜3~4次,形体羸瘦,行走乏力,面色萎黄,腹胀肠鸣,矢气即有稀便出,纳食尚可,下肢浮肿。舌胖黯紫,苔黄厚腻,脉弦。此证当属脾虚失运,气血两亏,下焦滑脱不禁,寒湿中阻,郁久化热;治以健脾升清、化湿除热为主,兼以固涩收敛。患者虚弱尤甚,然脉不虚反弦,此乃脾土亏虚,肝木乘而侮之,治当配以疏肝理气。方以五苓散合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处方:炒白术10 g、茯苓10 g、泽泻15 g、猪苓15 g、黄连6 g、黄芩15 g、广木香10 g、葛根30 g、赤石脂30 g、生薏苡仁20 g、车前子30 g、预知子15 g、炒川芎10 g、益智仁15 g、黄柏15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2014年8月9日二诊:药后腹泻减少,日10余次,晚1次,腹胀、肠鸣有减,下肢浮肿略减。舌黯胖,苔中黄腻,脉弦。邪气有减,当加大健脾温中之力,仿理中法。前方加炒党参15 g、干姜5 g,14剂,水煎服。上方加减服用1月余,病情渐好转,但有反复。2014年10月16日三诊:近日晚10时大便1次,成形,第二天晨大便1次,中午1次,下午至晚约4~5次,均成形。舌黯,苔薄黄腻,脉细软。湿热有减,肝气得疏,脾运稍强,但未得正常,尚需助推一把,故于前法加入温肾之品。炒党参15 g、生黄芪15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黄连5 g、煨木香10 g、葛根20 g、赤石脂30 g、生薏苡仁10 g、熟薏苡仁10 g、车前子30 g、益智仁30 g、熟附子8 g、干姜5 g、升麻5 g、芡实15 g、炙鸡内金15 g、炒谷芽15 g、炒麦芽15 g、焦山楂10 g、焦六曲10 g、淮山药15 g、制黄精15 g、广郁金15 g、炒川芎10 g、黄芩10 g、炙甘草6 g,14剂,水煎服。上方连续服用五月余。2015年3月28日四诊:病情稳定,大便有规律,约4~5小时一行,成形。体重增加,行走较自如,不再用拐杖。3月23日测血红蛋白111 g/L(原95 g/L),红细胞4.24×1012/L(原3.88×1012/L)。舌偏黯,边有齿印,苔中微黄腻,脉细弦。仍守前法,去黄芩,附子减为6 g,干姜减为3 g,续服巩固。随访2月病情稳定。

此属内伤杂病,胃虽能受纳,但脾之运化、转输、散精等功能严重受损而出现腹胀、腹泻、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症状。病虽在脾,但可涉及肝、肾。由于脾病生内湿,日久化热,苔虽黄腻,病人不觉口苦,故当有寒湿,是以寒热交错,治疗取寒温并用,分利水湿是本病治疗关键,尤其是湿盛时,只有大力祛湿除邪,才能扶脾,此时可仿五苓散、赤石脂禹余粮法,热盛者,可合用葛根芩连汤。本案重用葛根,因其有升清止泻作用,且透发而不恋邪,颇合本病病机。同时要使脾气释然,还当注意解除肝乘脾之患,尤其出现腹满、脉弦紧等症时,如《伤寒论》原文108条所说“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可加用疏理肝气药。然本病毕竟以脾肾阳虚为主,当湿热有减,可进温补之时,要及时加入理中、四逆等法。可见在本案治疗中治脾是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无论采用利小便、固涩、清化、升清、疏肝、温肾等法,目的都是为了健脾助运,恢复气血生化之本,使病人康复,这亦是仲景治下利的主旨和精髓所在。

[1] 张保匡, 刘庆芳. 动物药猪胆汁现代临床应用[J]. 中成药, 2014, 36(2):376-379.

[2] 刘佳丽, 何飞武, 张冬梅,等. 浅谈中药药性理论与认识的四个层次[J]. 环球中医药, 2016, 9(10):1277-1279.

[3] 吴中平. 经方的肠道吸附作用分析及实验初证[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3(2):67-69.

(本文编辑: 韩虹娟)

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沪文广影视(2015)1093号]

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何新慧(1952- ),女,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仲景学说理论与临床。E-mail:hexinhui2003@aliyun.com

R222.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5.012

2016-08-22)

猜你喜欢
利小便五苓散仲景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五苓散治盗汗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