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洲颊针治疗躯体疼痛经验※

2017-03-01 13:12黄盛滔张治楠王升旭
河北中医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三焦全息躯体

黎 秀 黄盛滔 张治楠 黄 泳 王升旭 卓 鹰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14级本科生,广东 广州 510515)

王永洲颊针治疗躯体疼痛经验※

黎 秀 黄盛滔 张治楠1黄 泳△王升旭2卓 鹰3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14级本科生,广东 广州 510515)

颊针疗法由王永洲教授创立,该疗法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理论为基础,认为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微缩系统,针刺面颊局部能够防治全身疾病,追求安全、无痛,力求标准化、精准化,适用于全科治疗。本文介绍了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的临床应用,包括穴位定位、针具选择、进针、得气与补泻、留针、调针、出针以及疗程安排,并附有治疗病例。在颊针治疗躯体疼痛方面,王永洲教授强调疼痛定位精准、腹部诊查配合、穴位选取有度、调针方法有效则止痛效果立显。临床观察表明,颊针对躯体疼痛,包括心身障碍所致的躯体疼痛,临床效果明显,镇痛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特定部位针刺疗法;躯体疼痛

王永洲,1985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启蒙于著名手法大师郑魁山,先后师从于陇上神针张涛清、腹针创始人薄智云、合群针术创始人刘合群。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探索并完善颊针疗法,与其团队先后完成了甘肃省2项课题(分别为颊针研究穴位厘定及痛症效果验证,颊针穴位的解剖结构分层研究);后旅居法国,在巴黎任教、行医,潜心颊针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疗效确定,形成流派。王永洲兼任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针灸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理事,云南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首批特聘临床专家,2015年开始在国内推广颊针。

王永洲教授的颊针是指在人面颊部的特定穴位实施针灸或通过按压、磁疗、激光等方法以治病保健,是一种新的微针疗法体系。该疗法以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理论为基础,追求安全、无痛,并力求标准化、精准化,适用于全科治疗。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颊针对疼痛性疾病的效果明显,即时止痛率可达72.5%,对黄种人、黑人、白人均有效[1]。现将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的应用经验简介如下。

1 颊针疗法基于全息理论治疗躯体疼痛

颊针疗法认为面颊部存在着一个涵盖整个人体的全息微缩系统—颊针系统[2],头、颈、躯干分布在沿着眼眶外向下至下颌骨的位置,手足向内侧伸出,分布在口唇上下,如侧坐位背靠耳前的婴儿。颊针疗法根据全息影像对应部位准确取穴,并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全身躯体疼痛疾病。

颊针疗法共有16个专门穴位,分布于面颊部,分别对应头身、躯干、四肢和三焦。应用这些穴位治疗躯体疼痛的具体步骤如下。

1.1 颊针治疗躯体疼痛的诊断关键 颊针治疗的诊断与中医诊治类似,四诊合参,中西医资料汇总。除此之外,颊针治疗躯体疼痛在诊断方面尤需注意的是疼痛部位的确定。王永洲教授认为,躯体疼痛可以表现为静止性疼痛、运动性疼痛和压痛。

静止性疼痛,即静止状态下也能感受到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运动性疼痛,即静止状态下不觉疼痛,运动状态下则触发疼痛,如肩关节周围炎运动到受限部位时疼痛难忍,网球肘患者用力抓握或提举物体时感到患部疼痛。压痛,即采用外力加压方法检查患者疼痛累及某个部位时出现的疼痛反应,如落枕可在风池、肩井等部位找到压痛点。

诊断躯体疼痛需要明确疼痛部位,这对于后续的选穴治疗至关重要。需要强调的是,静止性疼痛、运动性疼痛较为容易确定,压痛则需要医者融汇解剖、生理、病理知识,结合阿是穴、扳机点、肌肉起止点等理论,分析牵扯痛、放射痛等不同类型,反复触诊,务必明确。躯体疼痛除了明确部位,还要明确疼痛的范围、疼痛最为突出处、疼痛原发点等。

1.2 颊针治疗躯体疼痛取穴要领

1.2.1 穴位定位 王永洲教授颊针疗法自成一系。颊针疗法体系中,穴位分为4个部分,“头与三焦”“脊柱”“上肢”“下肢”,共有16个穴位。具体穴位定位是:“头”穴,为颧弓中点上缘向上1寸;“上焦”穴,为下颌骨冠突后方与颧弓下缘交叉处;“中焦”穴,为上焦与下焦穴连线的中点;“下焦”穴,为下颌内角前缘处;“颈”穴,为颧弓根上缘处;“背”穴,为颧弓根下缘颞颌关节下;“腰”穴,为背与骶穴连线中点处;“骶”穴,为下颌角前上0.5寸;“肩”穴,为颞颧缝中点处;“肘”穴,为眼外眦与颧骨最下端连线中点;“腕”穴,为鼻孔下缘引水平线与鼻唇沟交点处;“手”穴,为鼻孔下缘中点与上唇线连线中点;“髋”穴,为咬肌粗隆,下颌角前上1寸;“膝”穴,为下颌角与承浆穴连线中点处;“踝”穴,为膝与承浆穴连线靠人体中线1/3处;“足”穴,为承浆穴旁0.5寸处[3]。

1.2.2 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对应取穴具体方法 颊针疗法取穴治疗躯体疼痛基于全息影像的对应原则。颊针穴位是一个片状区域,上述的颊针穴位定位默认是全息对应部位的中心点,取穴时要基于诊断阶段对躯体疼痛部位的明确。如患者前额疼痛,那么针刺选穴就要根据全息理论,考虑进针点在“头”穴偏上方。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常用取穴原则有以下2种。

1.2.2.1 常规全息对应法 全息对应取穴分2个层次。①一个部位全息取穴。即取穴与同名穴位方向一致。如患者左侧踝关节扭伤,可取左侧面颊部“踝”穴。②多个部位全息取穴。即病变部位范围较大,涉及多个解剖部位,则采取一一对应的同侧取穴方法。如颈椎病、腰椎病患者,疼痛相对集中在右侧颈、腰部位,故取穴选右侧“颈”穴和“腰”穴。但值得注意的是,颊针疗法切忌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过多取穴。

1.2.2.2 灵活变化取穴法 包括3个具体变化原则。①左右相对。即取穴与同名穴位一致,但与疼痛部位方向相反。如患者右侧肘关节疼痛,可以取左侧“肘”穴。②前后相对。根据人体解剖前后对应取穴。如腰痛可以取双侧“下焦”穴。③上下相对。利用全息理论相对取穴。如头痛取双侧“骶”穴。

临床运用时,常规采取第1种“常规全息对应法”取穴,若疗效不好,或者按压“灵活变化取穴法”中涉及的左右、上下、前后对应点,患者有特别痠胀、疼痛的反应,则需采取第2种“灵活变化取穴法”治疗。颊针取穴治疗躯体疼痛,临床医生需要有较为全面、准确、预见性、可操作性的思维。颊针穴位区域进针点定位准确,医者能灵活运用各种取穴原则,才能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1.3 颊针针刺操作步骤 颊针的针刺操作包括进针、留针、调针、出针等环节,整个过程与体针类似,但又有其特色。

1.3.1 针具 采用毫针针刺,但与常规体针不同,颊针的针具长短、粗细、韧度要求较为特殊。面部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选择合适的针具可以达到无痛化的目的。目前,临床已有颊针专用针具,王永洲教授常用型号有2种:0.16 mm×20 mm和0.18 mm×30 mm,均为不锈钢材制作,强调针身的弹性和韧性,针体较为光滑,针尖则较为钝化(麒源颊针)。

1.3.2 进针 王永洲教授要求快速进针,以突显颊针无痛化的优点。进针方向以直刺为主,针刺深度根据疾病的性质、部位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医者手下出现阻滞感时即可停止进针,将针保留于该进针深度,不要试图用力穿透阻滞部位继续深刺。

1.3.3 得气与补泻 颊针疗法针刺时无需强调补泻手法,无需强烈针感,针刺后捻转得气即可,医者容易掌握,且患者容易接受[4]。

1.3.4 留针 颊针进针后多留针20~40 min,视患者个体情况增减。留针期间多配合运动疗法,嘱患者主动活动患处,或帮助患者按摩患处。之后观察疗效,根据患者反馈进行调针、配合患者主动运动,再观察疗效,以确保疗效的实现。

留针期间,一般不配合电针、温针。如施行运动疗法、反复调针后疗效不佳,再考虑结合其他疗法治疗。

1.3.5 调针 颊针针刺后往往能够取得即时镇痛的效果,如果疗效欠佳,则需调针。调针方法有3种:第一,增加针刺深度。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或者医者帮助患者行疼痛部位的推拿按摩,疗效不佳时,医者手持针柄,感觉针下阻力变软、变散时将针向下稍稍深刺,以提高疗效。第二,改变针刺方向。活动后效果不佳时,可基于全息对应理论调整针尖方向。如颈椎病患者取双侧“颈”穴疗效不理想时,可进一步分析其疼痛放射至上背部,则可以将针尖方向从“肩”穴透向“背”穴,往往能够收效。第三,增加针刺针数。利用穴区加强的原则调针,加刺1~2针以增强疗效。第1种情况是疼痛呈线状分布,如患者枕下肌群损伤,左枕大神经痛,可以取“颈”穴加强1针,此为“颊针双针刺法”。另一种情况是疼痛呈大面积片状分布,如患者右背菱形肌损伤,背部大面积疼痛,取右侧“背”穴,针后疼痛稍有减轻,可以在右侧面颊“背”区寻找反应点,加刺2针,此为颊针另一特殊针法“三角刺法”。

1.3.6 出针 留针期间配合运动疗法、反复调针,疗效达到后可以出针。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切忌揉挤,以防出血。靠近眼周围组织疏松部位按压时间稍长。

1.3.7 疗程 通常3 d 1次,5次为1个疗程。不同国家可以根据国情酌情安排治疗时间。

1.4 注意事项

1.4.1 全息取穴定位务求准确 疼痛部位的精准确定是全息对应取穴的关键之一。颊针疗法全息影像中,整个人体微缩到小小的面颊区域,对应的穴位稍有细微的位置变化就会偏离患者躯体对应的原点。因此,颊针取穴要求定位精准。诊断过程中明确躯体疼痛部位,通过全息影像理论对应到面颊部相应的穴位取穴针刺。全息对应取穴后,要反复揣穴,力求精准,谨慎下针。

1.4.2 留针期间配合运动疗法疗效更好 颊针留针过程中适当运动能促进针刺止痛作用的发挥[5]。针刺结合运动可以使微小移位、错缝的小关节自动恢复,同时使嵌顿的筋膜回位[6]。观察患者运动有利于医生及时调针,确保疗效。

1.4.3 切忌取穴过多 有的初学者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设想将颊针全部16个穴位都施针刺激,则能治疗所有疾患。殊不知这种取穴与颊针治疗原则背道而驰,完全不能取得疗效。

1.4.4 禁忌注意 在治疗期间禁食,以防咀嚼造成断针或滞针;孕妇,特别是有流产史或人工受孕史者;面颊部有破损性皮肤病及局部感染;高热,惊厥,心肺衰竭及各种急腹症;生化指标严重超出正常者;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者;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者慎用;对整容的患者必须认真询问,评估风险[3]。

1.5 典型病例

1)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从政府单方面供给向多方供给转变。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下,由政府单一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的传统观点被学者们否定,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供给模式被提出。学者们认为农民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者,其需求和满意度应得到有效表达。

例1 王某,女,24岁。2017-06-12初诊。颈、背部痠胀疼痛1个月。患者1个月前因持续伏案工作,出现颈部疼痛,自我按摩未能缓解,疼痛持续,逐渐发展为颈、背部疼痛。刻诊:颈部疼痛剧烈,不能转侧,活动时疼痛加重,颈背部较大面积疼痛,影响日常生活。查体:第5~7颈椎有压痛,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紧张。外院X线片无明显骨质异常。诊断:颈背部肌筋膜炎。治疗方法:取两侧“颈”穴和“背”穴,进针后嘱患者活动颈部,患者反馈疼痛有所减轻约30%(依据患者自诉判断减轻程度)。再于“颈”穴下、“背”穴前强化2针,患者述疼痛完全解除,左右转头自如,颈背部轻松。3 d后复诊,述颈背部疼痛稍有反复,遵循前法治疗。随访1个月,疼痛未复发。

例2 黄某,女,55岁。2017-07-05初诊。双手腕部疼痛4个月。患者自述6个月前帮儿媳带孩子(孩子1岁)、做家务,平时抱孩子较多,家里最近使用一口比较重的锅,端锅时腕部疼痛加剧,左手为重,严重影响生活,不做家务时疼痛减轻。查体:腕桡骨茎突处有压痛和局部肿胀,桡骨茎突腱鞘炎试验阳性。诊断:狭窄性腱鞘炎。治疗方法:取双侧“肘”穴和“腕”穴,进针后嘱患者活动手部,患者反馈疼痛有所减轻约70%,再于“腕”穴旁强化2针,患者自述疼痛消失。1周后复诊,同法治疗,3 d 1次,5次临床痊愈。随访1个月未复发。

2 颊针疗法基于身心整合治疗躯体疼痛

王永洲教授运用颊针疗法治疗躯体疼痛,特别是疼痛躯体化表现,还常常基于身心整合的方法。身心整合治疗躯体疼痛以大三焦理论和身心整合理论为基础,临床治疗时结合腹诊,富有特色。

2.1 颊针疗法治疗疼痛躯体化的理论基础

2.1.1 大三焦理论 《灵枢·营卫生会》中指出三焦的结构和功能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医学正传》中明确三焦的具体位置为:“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中医学认为,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元气通过三焦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三焦总司全身气化。

王永洲教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大三焦理论。大三焦理论认为,三焦不仅是元气的通道,也是津液、水谷的共同通道,其功能为统领五脏六腑之气化,主导经络、营卫的内外联通,完成出入升降、吐故纳新的生命代谢功能。大三焦理论重点突出中医整体思维,认为调畅三焦气机为颊针疗法的根本大法[3],而腹部是三焦病机反应比较集中的部位。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始终贯穿“心身合一”的理念,认为“七情”是疾病产生的内因,情志过度可内伤五脏,引起疾病。颊针疗法认为,七情致病的根本在于气机紊乱,可通过调理气机的升降出入有效干预心身性质的躯体疼痛。

2.2 颊针“腹诊” 颊针疗法基于大三焦理论和身心整合理论治疗躯体疼痛,重视“腹诊”。颊针腹诊时,患者平躺,双下肢自然伸直,不屈膝。腹诊过程中,患者平躺静卧,保持正常呼吸,不需要配合医生进行深呼吸或屏住呼吸等动作。医者站在患者右侧,双手施行腹诊,医者双手自然伸开,分别置于患者上腹部和下腹部,做按压诊查。一边按压,一边移动双手,逐步靠拢,最终双手在腹部中央会合。如此大面积按压,能够粗略了解整个腹部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局部异常,医者则双手或单手触诊,有针对性地明确腹部异常局部的具体变化。通常通过按、摸、触、压、探、靠等手法,寻找患者腹部异常改变,包括压痛、条索、僵硬、包块等。

在大三焦理论的指导下,颊针的腹诊将腹部分为3个部分,上腹部对应上焦,中腹部对应中焦,下腹部对应下焦。诊查过程中,医者要将腹诊发现与三焦理论联系起来。如在上腹部触及包块状积聚,则表明患者病变涉及“上焦”;在肚脐右侧发现压痛,则表明患者病变涉及“中焦”;在下腹部发现质地较硬的条索,则表明患者病变涉及“下焦”。

2.3 颊针基于身心整合治疗躯体疼痛的特色方法 颊针基于身心整合理论治疗躯体疼痛的操作过程与前述基于全息理论治疗躯体疼痛的方法相差无几。其特殊之处在于颊针在大三焦理论指导下的取穴,概括如下。

2.3.1 首取“三焦”穴位对应针刺 患者躯干疼痛,诊断过程疑似躯体化。进行颊针腹诊,腹部若有异常发现,则优先根据腹诊发现进行治疗。如患者左侧肩关节周围炎,腹诊时腹部发现粗大条索,则取左侧“中焦”穴治疗,观察疗效。躯体化的各种疼痛往往针刺“三焦”相关颊针穴位能取得一定疗效。如果患者反馈疗效不甚满意,则可以根据全息对应再取颊针穴位进行治疗。如上述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针刺“中焦”后疼痛缓解不理想,可配合运动后调针,或再加用左侧“肩”穴进行治疗。

2.3.2 调理三焦气机 患者自觉全身疼痛或多处疼痛,同时腹诊有大量异常发现,遍布上、中、下三焦,这种情况多见于慢性疼痛、长期抑郁患者。针对这种复杂情况,王永洲教授指出,必须运用颊针疗法调理三焦气机。首先,必须取左、右三焦穴;其次,根据左升右降的气机运动,右侧面颊的针刺顺序为从上往下,即先针刺“上焦”穴、再针刺“中焦”穴、最后针刺“下焦”穴,左侧面颊的针刺顺序则相反,即先针刺“下焦”穴、再针刺“中焦”穴、最后针刺“上焦”穴。如此,实现“左升右降”的气机调理,可以取得良好疗效。如患者焦虑症,自觉全身多处疼痛,腹诊发现大量条索状异常表现,可以依次取左侧“下焦”穴、“中焦”穴、“上焦”穴,右侧“上焦”穴、“中焦”穴、“下焦”穴进行针刺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留针过程中还是基于腹诊所得进行调针。针刺后,再次腹诊,通过腹诊所得、患者反馈,进一步调针,以取得最佳的疗效。留针中,医者再次施行腹诊,若治疗得当,可以发现条索状异物变软或变少,同时患者自觉疼痛减轻。若疗效欠佳,医者需视情况进行调针,或改变深度,或改变角度,或增加针数,或配合运动疗法,以获得满意疗效为目的。

2.4 典型病例

例1 张某,女,40岁。2017-06-28初诊。左侧颈部疼痛牵及头痛、肩痛3个月,伴情绪焦虑。3个月前,患者孩子高三第二学期开学,面临高考却不愿意努力学习,成绩不理想。患者与其发生争吵后,突然颈痛、头痛、肩痛,自我按摩、休息1周后缓解。之后但凡提及高考、学习,颈部疼痛随即发作。X线片无明显骨质异常发现,多次进行中西医治疗无效。查体:左侧颈部多处压痛,腹部痞硬,左腹部脐旁压痛明显,深压有抵抗感。诊断:颈源性肩痛,焦虑症。治疗方法:取左侧“中焦”穴,进针后,患者反馈颈部疼痛缓解约40%,再于“中焦”穴旁加强2针,患者自述疼痛明显减轻,留针40 min,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颈肩部。1周1次上法,治疗3次,临床痊愈。随访2个月未复发。

例2 于某,女,52岁。2017-06-07初诊。头身肢体多处痠胀疼痛反复发作2年。患者自述2年前围绝经期,出现烦躁、潮热、易哭泣、失眠、盗汗、脱发、纳差、全身瘙痒、头身肢体各处疼痛等症状,中药调理后其他症状好转,疼痛未见显著好转,缠绵至今。反复拍X线片、血液检查,排除风湿、类风湿疾病,仅见颈、腰、双膝骨质增生。现患者头顶、双侧颞部胀痛,颈、肩、背多处痠胀疼痛,上下肢各处关节痠痛、僵硬,伴有口干口苦、胸闷、腹胀,神情忧郁。其疼痛与天气变化无关,劳累后加重,夜间加重。腹诊发现,上腹部痞满,左右侧腹部有明显条索,下腹部偏右侧深压痛。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方法:取双侧“上焦”穴、“中焦”穴、“下焦”穴,按照左升右降方法进针,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颈腰部、四肢。10 min后患者反馈全身疼痛明显缓解,但仍有沉重感。腹诊发现痞满减轻,条索变软,压痛减轻。再于双侧三焦穴略做捻转,嘱患者留针期间继续活动身体、小范围来回行走、甩手。30 min后再次腹诊检查,腹部痞满、压痛有一定改善,同时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感到相对轻松。每隔3 d后依法巩固治疗3次,患者逐步恢复,情绪好转。之后,每周1次,调整取穴为“上焦”穴、“中焦”穴、“下焦”穴,轮流针刺,配合刻下患者疼痛最为突出的对应点,治疗3次后临床痊愈。随访3个月未反复。

小结王永洲教授的颊针疗法自成体系,于躯体疼痛的治疗,一方面以全息影像部位对应为取穴原则,另一方面以大三焦理论、身心整合为治疗原则。颊针在穴位定位、针具选用、进针、得气与补泻、留针、调针、出针以及疗程安排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在治疗躯体疼痛方面,尤其强调疼痛定位精准、腹部诊查配合、穴位选取有度、调针方法有效,则止痛效果立显。

颊针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微针疗法体系,取穴方便,止痛效果迅速,简单易学,治疗范围广,安全性高,为针灸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简单易行的、疗效显著的诊疗手段[2],值得推广运用。

[1] 王永洲,王海东,方晓丽,等.颊针在疼痛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00,20(S):43-44.

[2] 方晓丽,王永洲,李啸红.颊针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1):29-33.

[3] 王永洲.颊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9,156,87,89.

[4] 刘强,贾晶晶.颊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落枕41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5):17.

[5] 黄健琳.针刺手三里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肌紊乱症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37.

[6] 杜静.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J].中国针灸,2012,32(12):1098.

经验交流

10.3969/j.issn.1002-2619.2017.11.032

R245.32;R441.1

A

1002-2619(2017)11-1730-05

※ 项目来源: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编号:C1033550;C1034458);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GDJG20142123);南方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编号:2017JG03)

△ 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15

1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515

2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15

3 西安工会医院中医科,陕西 西安 710100

黎秀(1995—),女,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

2017-09-06)

曹志娟)

猜你喜欢
三焦全息躯体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全息投影"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现在干什么?
搬家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叶挺将军囚禁岁月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