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现象
——以《欢乐颂》为例

2017-03-01 23:14李丹丹张凤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欢乐颂网络小说安迪

李丹丹,张凤梅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浅谈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现象
——以《欢乐颂》为例

李丹丹,张凤梅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自2000年首次出现网络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以来,仅仅十几年时间已经发展至成熟期。尤其在最近几年,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剧作品不胜枚举且广受好评,2016年播出的由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欢乐颂》便是一部口碑与收视率俱佳的作品。针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现象,以《欢乐颂》为例分析网络小说与影视剧这两种不同文本类型能够成功转换的具体因素。

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欢乐颂》

自2000年首次出现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以来,网络小说的影视化经历发生期、低沉期和高潮期三个阶段。历经16年的发展,如今网络小说影视化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双高期。对于这一现象,本文以《欢乐颂》为例来探讨网络小说影视剧化的可行性因素。

一、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理论分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文学改编影视的热潮,至今为止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现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名著、当代通俗小说和网络小说改编热潮期。20世纪80年代初改编的小说都是一些经典名著。包括古典名著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以及现代名著如沈从文的《边城》和巴金的《寒夜》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改编的主要对象是当代通俗小说,最典型的代表便是琼瑶和金庸小说。至2000年,以网络作家痞子蔡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为开端,标志着网络小说进入影视剧市场,到2007年为止网络小说已经是影视剧改编的主要目标。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现象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就达到了成熟期,这值得我们探讨。

(一)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的相同点

1. 两者都是叙事性艺术

网络小说包括言情、都市、穿越、侦探、玄幻、武侠等等题材,都是围绕主人公展开的一个个故事。无论题材怎么变,每个故事都有一条或数条主线充当框架支撑起丰富的故事情节,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而影视剧的叙事性则更为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看影视剧看的就是关于主人公的故事。可以说故事性是影视剧的灵魂,人们对于一部影视剧的评价是好是坏最主要取决于该剧的剧情设置。值得一提的是,两者一般都遵循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的叙事模式,这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提供了一个可行因素。

2. 两者受众都是普通大众

以往的传统文学掌握在少数精英作家手中,是一般民众只能瞻仰的高雅文学。网络小说则不然,网络小说作家大多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写手,他们本身便是平民,能够以平民的视角感悟生活分享感受,能够自然地拉近与广大网民的距离。而影视剧的受众更是走大众化、平民化路线。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使得电视成为了日常家电,网络也通过计算机和手机得到迅速推广。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眼界通过网络得到了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经典文学而是选择接受甚至推崇“大众文学”——网络小说。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站在新时代的转折点,选择网络小说作为改编原型的行为不仅迎合了大众的品味和需求,还推动了不同文本之间转换的实践进程。拥有相同的受众群体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提供了另一个可行条件。

(二)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不同点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网络小说属于文字符号系统而影视剧属于声像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最明显的特征是读者可以根据文本进行无限遐想。比如一段主人公的肖像描写,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审美,结合文字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完美形象。这种完美是别人无法窥探更无法评价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然而影视剧所属的声像符号系统却禁锢了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取而代之是某个演员所诠释的特定人物形象,它通过某个演员的样貌直白地将肖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由声像符号系统特性所决定。正如马克·波斯特所言,影像叙事“既不能拨弄心中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 。两个不同符号系统的本质差别,确实为网络小说和影视剧之间划开了一道鸿沟,但却不是不可调和的。近年来许多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成功案例依然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如潮好评,有《山楂树之恋》、《失恋33天》、《步步惊心》、《甄嬛传》、《欢乐颂》等等。既然这些由网络小说改编来的影视剧作品能够得到观众甚至是原作读者的一致认可,那就说明只要能够巧妙地处理好文字符号转换成声像符号的问题,二者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

网络小说和影视剧虽属不同文本类型二者却是平等的,通过分析比较我们看到两者的相同点为网络小说影视剧化提供了可行性有利条件,至于不同点虽在两者之间建立了鸿沟但属于可调和的范围。下面将以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欢乐颂》来进行具体分析。

二、以《欢乐颂》为例分析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现象

《欢乐颂》是这段时间备受关注的一部影视剧作品,由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而来。影视剧版的《欢乐颂》并不是整部小说改编而成,而是截取了其中一部分进行改编,但这并没有影响观众对这部剧的好感度,反而让很多观众期待《欢乐颂2》的出现。可以说《欢乐颂》是一个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成功案例。

首先两种版本的《欢乐颂》都是叙事性艺术。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小说对于通俗性的追求,而所谓的通俗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之等同于故事性。影视剧的故事情节是吸引观众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当代网络小说对故事性的重视正好与影视剧合拍 。小说和电视剧版的《欢乐颂》略有不同的是叙事顺序有些调整,有些在小说中正叙的情节在电视中是倒序,或者在小说中是倒序的在电视中变成了正叙。先说最典型的一处,网络小说在故事开头便介绍了安迪身世以及她回国的原因,而这点在电视剧中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揭晓。除了安迪的身世之谜这条线索外,其余四个女主人公的故事叙述跟小说基本一致,采取正叙手法:介绍了樊胜美、邱莹莹和关雎尔三个女孩的合租现状,也说明了曲筱绡回国争家产的事实。其实安迪的身世之谜被倒序,主要是为配合电视剧情需要戏剧性冲突的特点。再比如邱莹莹在公司被白主管刁难以至于她一时冲动举报白主管这一场景,小说中是事后经邱莹莹向其他四人口述的;还有关雎尔在公司遭上司狠批的场景,小说中是事后经关雎尔口述才浮出水面,这些在电视剧中都进行了调整,直接将这些按时间顺序场景演绎了一遍。诸如此类在小说中原本是倒序的场景在电视剧中调整成正叙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小说注重空间性艺术,常出现很多空间上的转换,容易造成时间上的混淆,而电视剧适当调整能够让观众有个清晰的时间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电视剧的时间跨度较长,必须由众多的场景来保证其时间长度与视觉效果。

其次两个版本《欢乐颂》的受众大致相同——走大众化路线。首先,与以往大多数作品关注并围绕社会某一阶层展开故事叙述不同,《欢乐颂》的五个女主人公身处社会各个阶层:在咖啡店做销售的邱莹莹是蓝领阶层,刚进入著名金融公司的小职员关雎尔和混迹职场多年的资深人力资源代表樊胜美是白领阶层,海归派著名企业的首席财务官安迪是金领阶层,还有家财殷实的富二代曲筱绡。这五个女孩的角色涵盖了社会的一大群人,这就为小说或者电视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受众市场,令他们能够在作品中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其次,《欢乐颂》抓住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邻里关系的处理。在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越来越紧张的态势,最明显的便是邻里关系紧绷。如今大有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甚至是同一楼层的邻居,大家互不来往各自忙各自的生活的发展趋势。每个住户的生活空间仅限于门内的世界,似乎门外的世界都与己无关。再看《欢乐颂》里五个女孩,大家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碰巧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却一直守望相助。生活注定避免不了烦恼与不如意,不论富贵还是贫穷,出色还是平凡,人都会有失意的时候。比如遇人不淑的邱莹莹,兢兢业业接受年终考核的关雎尔,家庭纠纷不断的樊胜美,看似外表光鲜却一直活在恐惧中的安迪,以及与败家哥哥争家产的曲筱绡。她们的身份、地位、财富、样貌各具所长,但没有人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她们能笑到最后的秘诀,除了自己的努力,就是一群好邻居的雪中送炭。欢乐颂小区22层的邻里情,是其成功抓住大众心理的一步好棋。

最后对于网络小说和影视剧分别属于不同符号系统的差异,《欢乐颂》作为一部广受读者和观众好评的成功改编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其可调和性。《欢乐颂》作为一部围绕五个女孩展开的现代都市剧,最值得我们深究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做到从文字到影像的成功跳跃。说到人物塑造,一般来说小说和电视剧都是直接通过故事情节来介绍和烘托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而《欢乐颂》勇于尝试在剧中加了多处旁白。在开头便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角色介绍旁白,对每个人物的背景性格做了简单说明。不得不说旁白的添加,使得邱莹莹、关雎尔和樊胜美的登场显得个性鲜明,有背景的安迪和曲筱绡的登场更具气势还引人深思。比如安迪的旁白“对数字极为敏感”,引得观众好奇为何要特地提到这一点。这是为安迪人生故事的一个高潮做伏笔,安迪失散多年的弟弟即使智力发育迟缓但唯独对数字独具天赋。除此之外,在电视剧版的《欢乐颂》中还有很多人物的内心旁白。这些旁白向观众传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整部剧看下来没那么费劲。另外还有一些剧情与原作小说有些出入,比如安迪对于其母亲的回忆在电视剧中被删了,曲筱绡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电视剧中变成了一个,还有安迪的亲生父亲是安迪自己招惹的,在电视剧中变成了魏渭引荐给安迪的,诸如此类的删减是因为有些内容不适合在电视这种影响力较大的媒介播出,而更改的部分则是为了加剧电视剧剧情的矛盾和冲突。但总体来说《欢乐颂》还是一部还原度极高的改编作品,适当的删减修改剧情也恰当地弥补了电视剧与小说的差异(也可以说是文字符号与声像符号的差异)。

三、结语

本文对网络小说和影视剧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可行性具体因素,并以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欢乐颂》为例,分析了《欢乐颂》成功改编背后的可行性因素:网络小说和影视剧都是叙事性艺术,两者的受众群体大致相同。尽管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字符号系统和声像符号系统,拥有文字与声像难以跨越的本质性的鸿沟,影视剧仍然能够以旁白和剧情删改等其他形式尽量弥补这种差异性。

[1] 陈林侠.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30.

[3] 曹文慧.浅析互文性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东岳论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72~175.

[4] 罗磊.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现象之反思[J].创作与评论,2012,(6): 98~99.

[5] 王胜晓.浅谈我国小说的影视剧改编[J].当代电视,2015,(9):57~58.

[6] 张伟巍.中国网络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78.

责任编辑:王淑华

2095-4654(2017)01-0103-03

2016-10-28

J91

A

猜你喜欢
欢乐颂网络小说安迪
成为安迪·沃霍尔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欢乐颂》将拍综艺版打造中国首档“星素合住”真人秀
50 SHADES OF ONLINE LIT
机器人安迪
网络小说变身影视剧身价猛涨
看电影
手机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