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017-03-01 23:14黄艺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乐歌学堂音乐

黄艺林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浅谈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黄艺林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学堂乐歌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生产物,学堂乐歌的发展处在了音乐变革和摸索的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阐述学堂乐歌的历史地位,认为学堂乐歌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对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促进我国近现代音乐繁荣发展和提升音乐教育质量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和积极影响。

学堂乐歌;中国音乐史;革命新思想;中国教育史;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中华民族处于“内忧”与“外患”,矛盾重重的时期,传统的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的殖民统治不断侵蚀,传统文化想要得到生存并保护其生命力,就必须在其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有所改变,就必然要试着接受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新变化”,这一时期,一批迫切希望改变华夏旧貌的革命分子、有识之士将学堂乐歌这种形式引入我国,并积极推广和宣传。可以说西方殖民主义的侵入,一方面对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在这样一个文化与历史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学堂乐歌在我国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起来。

学堂乐歌的产生是一种历史选择、社会需求,也是一次中国近代思潮变化和社会变革的结果,它转变了中国古典音乐教育方式,奠定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基础,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堂乐歌在这样一个及具有文化冲突的历史时期产生,必然有他的时代需求和价值规律,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学堂乐歌是奏响革命新思想的激昂乐章

“学堂乐歌”最先是由康有为提出的,“学堂”主要是指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为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日,建立一批新型的学校。“乐歌”则是指这批新型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所以“学堂乐歌”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当时,为推进“新型学校”教育改革,作为“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推行“学堂乐歌”。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序幕。这一时期,为了扭转“夷强我弱”的局面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政府组织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先进的教育、科技、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中国的留学生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是自己能力的不足,主要是因为落后的教育水平,因此大批的爱国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寄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百年积弱”的中国现状。他们先后来到当时通过“明治维新”改革强大起来的日本考察,并发现日本建了很多新型的学校,在学校内普及音乐教育,积极开展集合合唱这种“新型唱法”。 而这种集体唱歌的形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且,歌曲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启蒙性,因此一经传播就立即引起了广大师生的热情拥护。匪石发表的《中国音乐改良说》提出“日本则军乐兼及于学校,消肿起居坐止,皆以军乐,盛之至矣。”他提出四点改良意见,包括设立音乐学校、普及推广音乐、组织音乐会以及家庭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虽然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人发动思想启蒙的一项革命运动,但由于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性,特别是一些主张男女平等,推翻帝制,打倒列强等歌曲的创作。如沈心工创作的《男儿志气第一高》、《迎春》、《凯旋》、《女学歌》等等,《革命军》就是根据日本军歌《勇敢的水兵》重新填词创作而成,一方面揭露了敌人的邪恶;一方面宣传革命的正义。对当时“病态”、“疲弱”的中华民族意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的鼓舞了民众的抵抗侵略的士气和坚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为新民主主义运动,打下坚实的思想意识基础,直到新中国成立,学堂乐歌都在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变革。

二、学堂乐歌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华丽变革

1.学堂乐歌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大众化。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很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大多是为贵族所使用和服务的,人民大众基本上很难去了解音乐、学习音乐、聆听音乐,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集体歌唱这一形式的出现,奠定了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音乐在教育和社会中发挥其特有的音乐功能,让广大的学子、群众都能学习、演唱,因此这种普罗大众的音乐教育也使得国民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如辛汉的《中国男儿》,王引才的《扬子江》、华振的《小学唱歌初集》等等。

2.学堂乐歌使得音乐教育更加系统化。学堂乐歌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老师,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但随着音乐事业的发展,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力明显感到不够用,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政府更加重视音乐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老师们能够学习和接触到更加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充分提高老师们的职业技能和教育水平,从客观上提高了我国的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和整体水平。如曾志斋翻译我国最早的一部乐理教科书《乐典教科书》,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3.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转折点。学堂乐歌的发展对原来封建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基本上改变了原来那种封建音乐教育制度和模式,使音乐教育更加大众化、简单化,音乐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靡靡之音,也不再是词义深奥,文绉绉的礼乐教化,而成为普罗大众朗朗上口、口口传唱的激昂之音、先进之乐。为后来的国民音乐教育和现代音乐文化奠定了基础。

三、学堂乐歌翻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新篇章

1904年,曾志忞在《乐典教科书》的自序中提出“为中国造一新音乐”,在当时来讲,什么是“新音乐”?既然有“新音乐”,就必然有和他相对应的“旧音乐”。“旧音乐”即中国传统音乐,而“新音乐”则是指当时的“学堂乐歌”,是在借鉴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也就是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知识后,采用现成的曲调,然后填制自己编写的歌词并传唱的一种音乐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属于“拿来主义”,但在当时的中国的确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音乐发展开辟了新思路、新路径,翻开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新篇章。

1.“新形式”促进新歌曲的广泛流行。学堂乐歌的演唱形式多为集体合唱,这种形式一经传播,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成了“流行曲”。当时,一大批如少年题材的儿歌,青涩的校园歌曲或者反映富国强兵、号召民族觉醒、宣传男女平等以及一些时代气息强烈的音乐剧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唱。这些“新歌曲”的创作和传唱符合了当时人民的精神需求,表达了积极进步的思想意识。如沈心工编的《始业式》、秋瑾编的《勉女权》、李舒同的《送别》等等。

2.“新形式”带来音乐团体的大发展。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和普及,有一批音乐团体和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当时的“中华美育会”和“北京爱美乐社”等,其中也包括一批早期的教育机构,比如1927年,时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所专门学习音乐的教育机构——国立音乐学院。随着一批新音乐团体的发展,教育机构的出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形式”吸纳了更多人才和作品。随着我国学堂乐歌的逐步传播和发展,更多的本土音乐人、先进知识分子和大批在外留学生纷纷投身“新形式”的音乐事业中,这一时期学堂乐歌先后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音乐家,并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萧友梅先后编撰了《乐学研究法》、《和声学纲要》等一大批音乐教材、论著,并创作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沈心工谱词、朱云望谱曲的《美哉中华》等等,音乐创作涵盖面更广更专业,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更深更融合。

四、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摇篮

1.学堂乐歌造就了一批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人才队伍。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感受到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于是他们开始着手创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积极投入近现代音乐的教学之中,如沈心工(1870-1947),作为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素有“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由于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比较了解,因此,他所编的乐歌,大多数都是儿童类歌曲,如《体操─兵操》、《赛船》、《竹马》、《铁匠》等,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再比如曾志忞,他曾经提出学堂乐歌最终的目的是创作出中国自己的“新音乐”,回国后积极从事音乐活动以及音乐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2.学堂乐歌加快一批从事音乐培养师资机构的建立。在学堂乐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音乐活动家通过组织音乐活动增强了“新音乐”的师资力量。曾志忞(1879-1929)是我国近现代学堂乐歌的最早的一批音乐活动家,他曾经和沈心工等人组织形式各样的社会音乐活动,如“音乐讲习会”,“亚雅音乐会”等。通过组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老师。同时,学堂乐歌的发展壮大也从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育机构的产生。最初是一些新音乐社团纷纷成立,如“北大音乐研究会”、“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等等,随后一批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机构也“落地开花”,比如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学院。

3.学堂乐歌促使第一批普通音乐教育教材的产生。最早的学堂乐歌主要是采用西方音乐的曲调,搭配上本土的词,显得不伦不类,如李叔同编写的《送别》,主要是由美国作家奥德威《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改编的;沈心工的《拉纤行》是根据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曲调填词改编的。之后,我们自己的音乐教育家们纷纷开始集智集力,编撰音乐教材,如沈心工的《重编学校唱歌集》、《学校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以及曾志忞的《乐典教科书》,这些教材既结合了现实需要,又考虑到了文化差异和音乐基础,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依照人群和年龄的不同,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教材,他们在编写之中也加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教材更接地气,更具有科学性和文化性。

五、结语

虽然学堂乐歌是特殊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作为需要的“舶来”产物,但是它的出现,为旧中国劳动人民摆脱封建社会思想枷锁,唤起人民爱国御辱的高涨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独有的时代性和民族救亡、抵御外辱、倡导新风的迫切需要,为积弱难返的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学堂乐歌的出现进一步将中西方对于音乐的思想、文化、方式进行了深度融合,对我国近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通过“集体合唱”的音乐形式,表达通熟易懂的音乐内涵,使音乐这种艺术更为广泛流传,起到了对中国音乐承上启下的重要链接作用。可以说学堂乐歌的出现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一次伟大变革,它丰富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教育和生活,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1] 王丹.试论晚清到民国初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1,(8).

[2] 陈燕.学堂乐歌声乐作品探略[J].韶关学院学报, 2010,(11).

[3] 徐林.论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历史意义[J].黄河之声,2011,(13).

[4] 张丽萍.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5] 马煜皎.谈谈“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J].成功(教育版),2011,(5).

[6] 杨筱.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7).

[7] 武艳秋.浅谈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艺术研究,2008,(2).

[8] 夏荣华. 学堂乐歌研究[J]. 歌海,2010,(3).

[9] 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 邹建军.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初探[J]. 大众文艺(理论),2009,(19).

[11] 袁善琦,周刚.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J].音乐研究,1999,(2).

[12] 张晋俐,张晋红.试述学堂乐歌[J].黄河之声,2000,(3).

[13] 鹿建柱. “学堂乐歌”对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影响[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3).

[14] 崔东伟,房燕.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产生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S1).

[15] 陈燕婷.学堂乐歌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2,(4).

[16] 王玫.洋洋西水淼淼渐进——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7] 严凤,翁晓宇.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9).

责任编辑:吴惠娟

2095-4654(2017)01-0126-03

2016-12-30

J601

A

猜你喜欢
乐歌学堂音乐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音乐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