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2017-03-01 17:02殷伯达
曲艺 2017年1期
关键词:陈毅曲艺新四军

殷伯达

那一年,我用半年多的时间读完了有关陈毅的三十多部专著及文献资料,写下了八万多字的读书摘记,接下来,我就进入了十回目长篇扬州评话《一代儒将——陈毅》的创作阶段了。

十回目,是扬州评话王派《水浒》的传统样式。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在江苏省、扬州市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被整理出版的王派《宋江》十回、《武松》十回、《石秀》十回、《卢俊义》十回,犹如四座高耸的山峰,成为南方评话不朽的经典。21世纪初,扬州曲艺迎来了新的繁荣期,扬州评话能不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创作出新的十回书目呢?当时,以陈毅为题材,由惠兆龙先生演说的《陈毅拜客》《棋高一着》《挺进苏北》等中短篇扬州评话已经名播大江南北。于是,创作《陈毅》十回成为了当时的主攻目标。

然而,初期创作的《陈毅》十回,由于作者过度注重历史的真实,偏重文献资料的抄录剪贴,很难呈现于书台。几经周折,《陈毅》十回的任务落到了我的身上。半年多的案头阅读,陈毅豪放豁达的个性,博大宽广的胸襟,文武兼资的才识,爱憎分明的品质,丰富细腻的情感,坚贞不渝的信念,伟大崇高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记。然而,长篇扬州评话的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如何正确处理好历史真实、生活真实、艺术真实的关系,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时任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昌智提出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启发。2003年春末,我开始了漫长的《陈毅》十回的文学创作。

大事不虚

大事不虚,就是要坚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事实上,真实的历史毫不逊色于艺术的虚构,甚至更生动、更精彩、更感人。陈毅为什么没有在第五次反围剿后与红军一道长征?那是因为1934年8月28日,敌机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右胯骨,如果不能及时手术取出弹片,陈毅将寸步难行。在周恩来的亲自安排下,已经打包装箱的医疗器械被拆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教授成思鸣博士亲自为陈毅做了手术。因为陈毅受伤不能骑马,术后也不可能在突破敌方包围圈后急行军,所以他只能带领部分红军火种留在老根据地。国民党军悬赏五万银圆捉拿陈毅,并且采取了“搜索一片区域、筑一围碉堡”的步步逼进策略,还不断地派国民党兵扮演红军战士到当地群众家中进行反间活动,截断留守红军获取食物、水、药、衣物的所有通道。更为险恶的是,中共中央军区原参谋长龚楚叛变并直接参与围攻留守红军的行动。接着,特委后方主任何长林叛变了。再接着,潜伏在敌方围剿军中的地下党员陈宏叛变了。他们对陈毅隐退的山区了如指掌,赣南红军游击队面临着随时遭遇国民党大军追击的危险。正是在这样万般险恶的形势下,陈毅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陈毅另一种方式的长征。这段无须虚构的历史,本身就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当我以扬州评话的语言样式再现这段历史时,紧张的氛围与曲折的情节便会自然地流淌于笔端。

按照大事不虚的原则,《一代儒将——陈毅》从《梅岭三章》起笔,依时间为序,接下来是《逐鹿江南》《三进泰州》《黄桥决战》《捉放省韩》《征战华东》《逐鹿中原》《上海市长》《外交风云》《功垂千秋》,共十个回目,都是严格遵从历史史实来写的。

小事不拘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在叙写虚构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时,更容易捕捉到创作的灵感,更容易通过这些人物生动、细腻、感人、神奇的故事,衬托出陈毅高大而丰满的形象。其中主要有曾云龙、武铁匠、梅书洁、草鞋底、智净大师等一批武功盖世、忠贞不渝、智勇双全、情感至真的英雄群像,他们绝大多数从《梅岭三章》开始便一路追随陈毅,演绎了一连串令人景仰、催人泪下的人间大爱。此外,还虚构了田副官、黄毕山、陆别字、缺牙巴等反面角色,他们或怯懦,或凶残,或无耻,或阴险,或狡诈,或卑微。他们在书中既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情节的喜剧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潮的进程。

智净方丈,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根据史料记述,江南新四军支队确实曾经获得过僧人的舍身相助。当年,势单力薄的江南新四军支队面临日寇和国民党军的双重挤压,三分之一的战士连一支破旧的长枪都没有,握一把铮亮的大刀,就算是利器了。但是,就是这样一支武器装备极差的队伍,初入江南后的韦岗一战,烧毁日寇军车四辆,击毙日军十三人,刀劈号称“小楼兰”的日军少佐土井,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新四军区区两千多人的队伍,接连取得了韦岗处女战,句容袭击战,珥陵河川伏击战,宝埝、蒋墅桥、当涂、陶吴、小丹阳保卫战的胜利。于是,日寇把江南新四军当成了重要的攻击对象,企图调集重兵,一举围歼。日军头目叫井田,所谓擒贼先擒王,只有击毙了井田,才有可能暂时缓解日军围攻新四军的步骤。事有凑巧,在井田召集的一个地方名人酒会上,在江苏省内享有盛名的教育界元老龙衔山被井田的副官借醉刺死,这在当地引起极大民愤。陈毅決定利用这件事,设计斩杀井田。陈毅了解到灵光寺方丈智净大师是龙衔山老人的生死之交,并且在衔山先生爱国精神的感召下,成立了秘密和尚抗战会,会员有三十六武僧,个个正直刚毅、武功高强。陈毅走下云岭山,初会智净时,有一段简短对话—智净大师问:“客从何处来?”陈毅答:“客从山上来。”又问:“客来为何事?”答:“客来为山事。”“山”者,衔山先生也。智净顿时眼含泪光,说:“山是一座佛。”陈毅答:“佛是一座山。”智净说:“山人在天外。”陈毅答:“天怒为山人。”智净大师被陈毅的捷才以及新四军愿为报龙衔山老人之仇竭尽全力的决心大为感动。于是,一场精心安排的生死对决开场了。智净大师亲手击毙了井田之后,倒在日军密布四周的枪口下,三十六武僧在新四军江南支队的掩护下冲出日军的重重包围,后来成为陈毅军中的一群勇武之士。

草鞋底擅长评话表演,书中的许多故事,通过虚构人物草鞋底之口娓娓道来,既生动自然,又引人入胜,成为长篇《陈毅》的一大亮点。

在虛构的人物中,最动人的是曾云龙、武铁匠、梅书洁、草鞋底四位在枪林弹雨中凝结成的生死真情。“文革”时期,陈毅遭到了“四人帮”的迫害,他们四人同时受冲击。逆境中,四人得知陈毅病危的消息,武将曾云龙与说书家草鞋底星夜启程,徒步赶往北京。作为陈毅元帅最忠诚的追随者,他们要见老首长最后一面。

1972年1月9日晚,曾云龙与草鞋底步行到山东南阳湖畔时,草鞋底因为严重的病毒性感冒一病不起。他们还不知道陈毅病逝的消息,草鞋底还想拼命挣扎赶路,去为元帅说完他的长篇评话《苏中七战七捷》。10日晚7时,曾云龙听到了乡村高音喇叭里播出的陈毅已于1972年1月6日23时55分逝世的消息,这位从未被敌人打败过的军中猛将,用准备带到京城给老首长买滋补品的所有积蓄买下了一坛酒,举坛倾倒,一饮而尽,高唱着《新四军军歌》,走进了南阳湖,走到了月亮和星星都很耀眼的天上。

合理想象 审慎构思 努力实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目标

《一代儒将——陈毅》获得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江苏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纵观扬州历代评话艺术大家,他们既是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高手,又是将身边的、日常的、平凡的真实生活化为精当的细节描述的巧手。王少堂的王派《水浒》宋、武、石、卢四个十回,根据录音整理的总字数达四百多万字,还不包括解放后因为诸多历史原因被大量删减的部分。《水浒》共有一百单八将,假设把《水浒》中的人物说完,其总量将远远超过原著百倍。艺术的再创造,往往就是真实生活的提炼与再现,脱离真实的生活,艺术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无论是曲艺一度创作的作者,还是二度创作的曲艺表演艺术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丰富营养和捕捉创作灵感是曲艺创作的必由之路。例如获得本届“牡丹奖”节目奖的中篇苏州评弹作品《牵手》,讲述的便是张家港当地的一位全国道德模范。张家港曲艺中心的创作人员与表演者走访他们的家庭,反复聆听人物自身以及周围群众的介绍与讲述,从而使一度和二度创作均实现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突破。共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评弹表演,虽然扬州人听不懂苏南吴语,但通过字幕阅读,在欣赏这台节目的过程中,许多中老年观众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双重魅力在舞台上的成功呈现。

为了写好《陈毅》,我曾去过一些陈毅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参观走访。在江南新四军旧地,灵秀的山水美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我决定将陈毅与张茜那段感人的初恋与定情故事放在这里来写。陈毅和张茜的首次见面是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当年,陈毅38岁,张茜19岁。张茜乳名春兰,相貌娟秀,聪慧机灵,能演擅唱,文武俱佳,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出名的军中小美人。陈毅看过她出演话剧《魔窟》中的“小白菜”后,一见倾心,并请副团长谢云晖从中牵线搭桥。但张茜明确拒绝了。于是,陈毅写下了那首罕见的小资情调的失恋诗:“春光照眼意为痴,愧我江南统锐师。豪情廿载今安在,输与红芳不自知。”这些,都有真实的史料记载。而张茜答应陈毅的一片真心是在怎样一个具体的时间地点呢?于是,我设计了一场军区战地服务团赴江南新四军支队慰问演出的场景。谢云晖做了很多有心的撮合工作,在全体战士们的集体狂呼声中,陈毅和张茜同台演唱,一首接一首,气氛达到了沸点。夜深了,陈毅邀请张茜散步到碧清的河边,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江南河岸的杨柳,一树一树的桃花在皎洁的月色下显得格外的娇艳迷人,河面已有了零星的蛙鸣,远近的丛林中传出依稀梦语的虫鸣。多么迷人的夜,多么温馨的夜,多么怡情的夜,多么醉人的夜。激情豪放的陈毅一时诗兴大发,在日思夜盼的张茜身畔朗声诵道:

“望江北,有鼓角声声,旌旗猎猎;跨江越堑挥金戈,驰骋中原斩顽寇。长剑在手,壮志待酬,水乡泽地涌铁流!”

微醺的张茜拍手赞道:“好词!有辛弃疾的风格,我喜欢!”

陈毅顺势问道:“你喜欢我?”

张茜害羞地低下了头,低声说:“我说是喜欢你即兴作词时的洒脱和才情。”

陈毅说:“那我就继续讨你的喜欢!望江北,有虎狼嚣嚣,鬼魅啼啼;文攻武威待良谋,以诚论道结盟友。正义在我,雄心如火,屈指收复我山河!”

张茜不禁抬头问道:“江北?你打算挺进苏北?”

陈毅点点头:“那里有新四军更有利的抗日空间。”

张茜神往地凝望着陈毅:“我也想去抗日前线!”

陈毅开怀地笑了:“春兰,小丫头,想跟着我吗?”

张茜爽快地应道:“我想跟着你,去苏北,去抗日前线!”

这一段对话,在表演艺术家演说时会添加更丰富的表情、神态、细节,会精心营造浪漫而动人的氛围,会把这一节书轻松愉快地推向高潮。但是,本段的另一个作用,则是为了下一节陈毅三进泰州,挺进苏北作铺垫。承上启下,用陈毅与张茜的初定姻缘的虚构情节来实现,给人的感受就会显得有新鲜感,又给予了伟人以人间常情。在贴着观(听)众的心往前推进的过程中,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生死悬于一瞬间的战争岁月中,爱情之花,就显得更加的灿烂芳香。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寻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创意,从而使曲艺这门艺术为百姓所喜闻乐见,为人民所真心爱戴。

最近,我们作了一个小型调查,发现分布于各社区的三十多家书场中,95%左右的听众是70岁以上的老人。试想,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们忠实的书客还剩多少?培养中青年曲艺观众,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开设曲艺欣赏课,让我们的曲艺演员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扬州正在尝试这样的工作,普及则还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积极促成。于是,我们又要说到陈毅了。陈毅在任上海市市长期间,特别敬重优秀的文化艺术家,多次亲自主持相关座谈会,号召舞台艺术家们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校园,甚至要求他们深入到上海最贫穷的棚户区,亲身体验人民的疾苦,切身感受经过我党改造之后棚户区贫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积蓄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之后,写出接地气、赢人心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代杰作。

近年来,中国曲艺牡丹奖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讴歌模范人物的优秀作品。出人出戏出作品,中国曲艺正在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成为中国文艺最受人民欢迎与喜爱的百花盛景。我创作于十多年之前的《一代儒将——陈毅》,与当今优秀的曲艺作品相比,还存有欠缺之处。一点创作感受,不足为道,仅供教正。

猜你喜欢
陈毅曲艺新四军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曲艺泉城》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