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实施目标下我国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研究

2017-03-01 19:56郑玉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0期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全民健身

郑玉梅

(滨州学院体育系,山东 滨州 256600)摘要:在全民健身目标背景下,对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构建了法制保障、政府定位、消费观念、场地设施和服务组织要素,同时提出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高度重视体育健身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明确体育政府部门职责,形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体医结合”的公共服务模式。

关键词:全民健身;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65-02

在全民健身目标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完善的发展,但是城市与农村接壤地带的城乡结合部社区特殊地带,大部分居民还是从农村直接过渡来的,人们还存在一些旧的思想观念,对于全民健身认识还不够明确,对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建设更是漠不关心。所以,在实施全民健身目标的背景下,研究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城乡一体化进程意义重大。

一、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

城乡结合部,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他称之为城市边缘带(urban fringe)。1968年,普里奥(Pryor)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及纯农业腹地之间,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城区,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的观点。国内有学者指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经济地理单元,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不同于纯粹的乡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地理空间。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是在社区体育的概念下按照城乡结合部特殊地域性、时空性等特点划分出来的概念。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组织为了满足社区体育成员的体育需求所提供的有形和无形服务的总称。

二、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要素

1.法制保障要素。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制化构建不但要加强相关体育服务立法,还要大力宣传相应的法律、法规文件,保障城乡结合部社区人群的体育权益。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关于全民健身及群众体育的法律法规。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3年5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试行),我国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由于该地区部分居民长期受到农村落后、封建、保守等意识形态的影响,接受事物的观念淡薄,他们了解的法律法规并不多,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加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用法律法规来保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的合法权益,保证体育场馆设施面向居民公共开放。

2.政府定位要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仍然是政府领导与指导下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的行为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但现阶段各地各级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政府主管部门不明确,社区体育组织较少采用社区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又倾向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因而,我们要淡化政府部门的竞技体育管理功能,重点抓全民健身和大众健身体育活动,使政府在构建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充分发挥协调和宏观调控功能。

3.消费观念要素。顾雪兰、吴冶在《对城市边缘人群体育健身娱乐状况的调查分析》中指出在月消费50元以下时,城市边缘人占76.1%,农民占89.23%,都远远高于城市居民的48.7%。由此可见,城乡结合部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淡薄,花钱买健康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奢侈品。因此,体育服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相关媒体加快宣传速度,首先改变其顽固的消费观念,同时政府大力扶持,然后逐渐过渡到有偿服务。

4.场地设施要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往往是保留着农村基础设施奇缺的现状,政府作为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角色,应该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资源。场地的经费来源可以大量吸引民营资本,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为了节约经费,减少场地闲置现象,提高服务的效益,可以充分利用一些企业或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在政府部门调解下,这些企业、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居民收入状况合理收取一些补偿性费用,或免费开放。

5.服务组织要素,是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重要的组织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政府管理系统即省、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体协组织还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及工作岗位设置等。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必须由政府带头大力支持,同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居民自主体育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为全面健身素质和居民身心整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思路

1.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提高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识,转变观念,通过开展多种社区体育活动使居民体验到健身的效益及其增加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的宣传,使居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意识决定人的行动,只有让社区内居民真正在思想上接受对体育的新的认识,亲身体会到了健身带来好处,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在大力宣传基础上,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向社区居民灌输体育意识,多开展体育健康服务,以促使居民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让居民走近体育、参加体育、爱上体育,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不仅仅要关注社区老人“空巢”现象,减少社区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加他们的归属感,也要将青年人纳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减轻工作中带来的压力,做到全民健身。

2.高度重视体育健身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和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确保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得到平等的体育运动机会。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在全民健身工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农村社区体育的落后现象,也要考虑到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健身场所设施的落后状况。政府部门要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挖掘一切潜力资源,如:与学校、企业等体育场地设施达成一定协议,共同利用等,尽力为居民赢得一切方便,使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能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建立健全的体育法律法规是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健身能够稳定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加强体育立法,明确立法重点,重视体育执法工作,使体育的法律法规真正得以贯彻与实施。在全民健身目标下,真正做到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的体育法制体系,促进规范有序的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的形成。

3.明确体育政府部门职责,改革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建全群众体育社团组织,大力开发社区体育资源,整合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的各类人才。政府部门要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内容纳入体育政府部门的工作中,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委员会在体育管理方面的职责,强化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政府、社区和学校要结合起来,组织社区居民或利用自发的群众组织,扶植健身团体。实施体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项现有体育资源的同时也要不断开发新的体育资源。拓宽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人才渠道,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将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退休体育积极分子、社区体育志愿者、体育保健者、心理咨询员纳入社区体育人才资源库,加快社区体育队伍的建设。

4.构建城乡结合部社区“体医结合”的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建立健全的体育公共服务评价监督与社区居民体质监测体系。体育政府部门要具备专门用于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的专项资金,同时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也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向企业寻求赞助,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居民体质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居民体质,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推动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建立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评价与监督体系,更好地监督、指导相关部门对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服务构建情况,督促体育服务机制的健康发展,形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体医结合”的公共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左新荣.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开展乏力的社会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

[2]范晓光.现状及其超越:城郊结合部研究的文献综述[J].江汉论坛,2008,(9).

猜你喜欢
城乡结合部全民健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