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警官学院就是他的智库

2017-03-02 17:15王霜霜
北京青年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系列小说雷米犯罪心理

王霜霜

第一次见雷米是在网剧《心理罪2》的发布会上,集体亮相时,站在台上的最边上的位置,固执的双手紧握搭在身前,目光犀利警敏。

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作家,雷米要协调的事情略多,加之他今年有一本新书出版、一部网剧上线、两部电影杀青,配合宣传的事宜自不会少,因此约到第二次采访,已是一个星期之后。

和他阴郁沉闷的文字风格完全不同,雷米本人在现实生活是一个快乐且爱管闲事的人。刘夫人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经历,一般大家看朋友圈里分享一些差评的餐厅,第一反映肯定是那我不要去了,可雷米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走,咱们去尝尝,看看到底有多难吃。”

“为什么人可以坏成这个样子”

可是一旦关上门,进入了自己的思想王国,雷米的笔触就会变得异常冰冷,所述之事尽是社会的阴暗面,杀戮、犯罪、暴力、鲜血……把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普通人却目不可及的罪恶,毫无保留地撕开摊在读者面前。

雷米说自己作品的特点可能与自己的专业有关,雷米本人是学法律出身,而法律存在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假定人性为本恶。他本人也是“性恶论”的忠实拥趸,“我始终觉得没有规则的约束,人性恶的那一面会被无限放大。”

谈到人性的卑劣,雷米说了一个这样的经历。有次,他去火车站接朋友,遇到一个黑车司机给外地人指路,故意往相反的方向指,他看到后,追了十几米,告诉了人家正确的方向,事后有些难过地感叹“为什么人可以坏成这个样子。”

在雷米的小说里,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犯罪,这些犯罪无论是连环杀人案还是激情杀人案,都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探讨人性。他要剖析在这些罪大恶极的惨案背后,缔造罪恶的人到底有着怎么的心理渊源,即刑事侦查中常说的“犯罪心理”,这便是《心理罪》系列小说的诞生起源。

“写作是一种倾诉本能”

雷米的母亲是一位国企单位的普通工人,在上世纪80年代,诗和远方是在年轻人里老生常谈的话题,那时候雷米的母亲喜欢文学和电影,并坚持为期刊撰写电影评论。

从小雷米的家里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书籍,雷米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日本的推理悬疑小说,直到现在他依然惊叹于日本文学中对人性的精准捕捉。

对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催化着雷米的表达欲望,上学的时候,他写过诗,创作过散文,也参加了一些文学比赛,但始终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创作方向。

2006年,雷米参加博士生的入学考试,在等待考试结果的间隙,他在贝塔斯曼书店看到了一本叫做《医生杜明》的惊悚小说,这本被读者称为“中国版《沉默的羔羊》”的书,给他极大的震撼,书中关于对刑侦、法律方面的描述都十分专业,完全不像一个凭空架构的作品,后来雷米才知道,作者小汗有亲戚在最高检察院,为他提供智库支持。

受《医生杜明》的启发,雷米开始在网上连载《心理罪》系列小说的第一本《画像》,期待自己的作品能给读者“挨一闷棍”的感觉。从创作之初,《心理罪》系列小说的基调就是,硬派、凝重,让人看后脊背发凉。而随着关注他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和自身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除了重口的感官刺激和悬疑推理的快感,我还能给我的读者带来什么”。于是从《暗河》开始,他的风格更向“社会派”倾斜,他选用人口拐卖、网络暴力、私家车占消防车通道等现实案例,企图来引发读者对城市、法律和自身行为给他人带来影响的思考和反思。

可能是警察出身的缘故,雷米对自己的文字寄托的社会责任感要比普通作家要求要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一种影响,即使这种影响只存在阅读的电光火石之间。但他又拒绝把写作作为一件“正經营生”。他解释说,这样可以保证他创作的自由,思路不受出版商或读者的干扰;另外他本人所在的刑事警官学院本身就是他最大的智库支撑,在这里他可以接触国内外前端的犯罪心理研究和刑事侦查的各种知识和即时案例。“我始终认为作为警校老师,意义重大,警察是跟社会接触比较密切的一个群体,而且他们的执法活动,关系到社会上每一个公民合法权益。我觉得我培养出一些合法的警察、或者守法的警察,有人情味的警察,比在普通高校培养一个普通大学生意义更大,因为我的这些学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这个社会。”

猜你喜欢
系列小说雷米犯罪心理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第一个穿越大瀑布的人
姞文:南京的文化使者,以系列小说致敬家乡
人性深度与阴柔之美——读陶纯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小说
复制爱因斯坦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