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湘剧有“深厚因缘”的田老大

2017-03-02 18:03凌翼云
艺海 2017年1期
关键词:湘剧田汉剧团

凌翼云

长沙市湘剧院正在精加工排练《田老大》。这出戏选取田汉将观众喜爱的传统剧《抢伞》(《拜月记》的一折),改为倭寇侵犯江南的背景的故事。湘剧《田老大》中设置的人物,除田汉外,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六个:田汉的母亲,湘剧班主和抗宣队队长黄禾,名旦彭月秋,小生演员刘少卿,少卿的女儿青青,月秋的恋人、抗日军人李栋埔。另有几位群众角色。这戏形象地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田汉先生发动、组织湘剧艺人参加抗日工作的片断,也表现了他与家乡艺术和艺人的深情厚谊。湖南人,湘剧艺人有义务也有能力演好这出戏。

田汉先生是我国国歌歌词作者、诗人、剧作家、戏剧活动家。他1898年出生在长沙东乡茅坪的田家塅,曾属长沙县果园乡。他原名田寿昌,排行老大。父亲是位厨师,常年在衡阳、岳阳、邵阳等地打工,得了肺病,30多岁去世。那时田汉只有9岁,“家里穷得扽叫化棍的地方都冇得”(见田洪、陈倚霞《回忆田汉》,载岳麓出版社《神州一代戏剧魂》)。母亲易漱瑜靠纺织和女红(针线活)养活三个儿子,坚持让田汉读书。田汉的舅父易象是同盟会员,坚信田汉可造,尽力接济,使他考入徐特立任校长的长沙师范学校,后又助他留学日本,并把女儿嫁给他。田汉家乡逢年过节有湘剧、花鼓戏、影子戏演出。他的亲邻中有不少艺人。他的回忆文章中曾提到向影子戏艺人向福生要影子戏菩萨,向母亲要做鞋子的纸壳子做影子戏菩萨,自己糊纸棚唱影子戏等事。他始终忘不了,幼年看湘剧著名艺人陈绍益、罗元德演的戏。他家附近的山培桥、金龙寺也常演戏。从小耳濡目染,他爱上了湘剧、京剧(当时叫平剧)。辛亥革命后不久,他在长沙师范读书时,写了第一个剧本《新教子》,发表在当时的《长沙日报》上,标名是平剧。戏的故事说,湖南一位军人在武昌起义中英勇牺牲,军人的妻子教育孩子继承父志。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1938年初,田汉应周恩来电召,到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周恩来任主任)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的组建工作,并擔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组建话剧等演剧队(后来发展到十个)。冬天,三厅转移到长沙,他将在湘春园、景星园和新舞台等剧场演出的湘剧艺人,编为湘剧抗敌宣传队一、二、三队,分别由朱仲儒、徐绍清、黄元和领队。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也是文夕大火当天,三个队的人员集合在教育会坪准备出发。田汉陪同周恩来、郭沫若到会讲话,并授予队旗、印鑑,宣布宣传队直属军事委员会第三厅管辖,将派往湘潭、衡阳等地演出,并发了路费。1931年1月,他和任光、龚啸岚等,借长沙三公里公医院举办战时歌剧演员训练班,组织湘剧和京剧演员300多人学习,请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等上课。他亲自为这个班写了班歌,由冼星海谱曲,张曙教唱。1939年4月赴各地演出。后来影子戏艺人何德润,弹词艺人舒三和等,也组成各自的抗敌宣传队。

长沙沦陷后,湘剧抗宣四队流亡湘桂线上。1942年改名岳云湘剧社卖票公演谋生,这个团拥有吴绍芝等一批名角,因战乱、敌机轰炸,演出收入不佳,入不敷出。加上病疫流行,被迫解散,艺人生活更困难。此时,国民党政府撤销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田汉仍是委员。为迎接从香港撤回内地的文化界进步人士,他到了桂林。他的母亲、弟弟田洪、弟媳陈绮霞(湘剧旦角演员)也到了桂林。为流亡桂林的湘剧演员求生存,他领导组成中兴湘剧团。把自己的工资、稿费都拿来买米买菜。为剧团改写了《旅伴》、《新会缘桥》、《新武松》等剧本,并到现场指导排练。戏剧家熊佛西有诗说及此事:“多才多艺田寿昌,箪食瓢饮写文章”。他请当时在桂林的同盟会员、桂系元老陈济棠疏通关系,支持中兴剧团演出,动员弟媳陈绮霞参演。他有时还穿上军服,佩戴少将领章在剧场支持,使中兴湘剧团站稳脚跟。

田先生在1942年改编《旅伴》后,给熊佛西的信中说自己“与湘剧有着深厚的因缘”。这“深厚的因缘”在田汉后来的诗作《湘剧感事》中表现得极为深切。1948年初夏,他进入解放区前,曾偕夫人安娥回长沙看望母亲。长沙湘剧界人士在6月10日,也是农历五月初四,于高井街湘春园举行欢迎大会,会后演出了他创作的《新武松》(余福星,陈绮霞主演)。大会前,黄元和、王申和、徐绍清一批名老艺人,拥在田汉身边诉说离情,叙及抗战中湘剧艺人颠沛流离,不作顺民、不为敌寇演出的情况,当到听到欧元霞、吴绍芝、罗玉廷、胡普临、董海奎死于国难时,他潸然泪下写下这首诗:

梨园同有寸心丹,百战罗吴数二难。

歌舞何须叹消歇,精忠今已照人间。

题款是:与元和、申和先生谈裕廷、绍芝及欧、董诸君事,感为写此。后来他写了《感事》五言长诗,记述了他和湘剧抗战队的因缘和队员们的事迹,这些诗是抗日救亡的正歌,民族气节惊魂泣鬼神。

黄元和(1887-1956)是著名的湘剧教习,唱做俱佳,武功扎实,原习小生,后改丑行。1921年湘剧界吸收清唱艺人入科培训,由他具体负责,学制三年,边培训边演出。这是湘剧培训女艺人的开始,称福禄坤班。继而他又主教了福寿坤班、福如坤班,为湘剧培养大靠把杨福鹏、周福卿,花旦彭福娥、郑福秋、龙福凤,紫脸蒋福雷等一批女演员。1949年他在湘春园办的以武功为主的少字班,有邓少峰、龙少鹏、袁少奇、张少山、刘少英、董少华等20余人。湖南和平解放后,他参加了湖南军区洞庭湘剧团并任副团长,又引领少字科班的人员参加洞庭湘剧团。1953年,他被省文化局任命为省湘剧团附设小演员训练班的主任教师,和罗元德、廖运生、萧金祥等教师合作,培养出左大盼、王永光、陈爱珠、姜剑梅一批优秀演员。他一生培养男女演员数百,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湘剧艺术教育家,1956年,湘剧小演员训练班上京汇报演出,身患绝症的黄元和随班去治病,9月,客死北京。文化部和湖南省文化局分别在北京和长沙开了追悼会。田汉在文化部追悼会上讲话,后来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悼战斗的老艺人黄元和》给予很高评价。

另一位湘剧老艺人王申和(1894-1957),先学生角,后改丑行。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湘剧抗敌宣传队第四队。1939年田汉创作的《江汉渔歌》在湘潭城南京戏院首演,由王申和导演,受到田汉赞赏。解放后他参加长沙市艺联湘剧团,在鱼塘街解放剧院演出。1956年田汉和翦伯赞以全国人民代表身份来湘视察,看了艺联湘团的《双包案》,王申和在剧中扮演假包公。他临场改了几句唱词:“王朝马汉两边排,田青天从北京来。尔等有何冤情事,一一从头诉上来。”坐在台下的田汉很不安,散戏后,批评了他的不严肃台风。也许是王申和的几句台词弄得领导不安,加上先一天田汉在天心阁邀集老艺人开了个座谈会(开会时下了雨,田汉戏称为听雨会),老艺人们说了些戏剧改革中干部简单粗暴的作风,使省市文化领导被动。王申和在反右运动中遭到批判,被赶出剧团。王申和有文化,动脑子,爱读书,曾写四万多字的《湘剧近百年史琐谈》,连载于《湖南戏剧》月刊上。1962年11月,湖南开省文代会,田汉应邀来参加。王申和闻讯从湘潭来长看望,进不了宾馆的大门。田汉派人到传达室迎他进去,像老朋友一样和他长谈。

出身福禄坤班的杨福鹏(1913-1971),也是田汉欣赏的湘剧演员。抗日战争时,湘剧抗敌宣传队第二队到了衡阳,她从长沙步行到衡阳参加,在田汉《江汉渔歌》中饰演阮复成、《土桥之战》中饰演史可法。文夕大火后她响应号召赶回长沙主演《土桥之战》等戏。1940年3月,她和乐师姚碧林结婚,田汉和许多湘剧艺人参加了婚礼。田汉题诗为贺:“万里鹏程栖碧林,桃花源水比情深。当时若不乘天意,不负期来报国心”。诗兴未尽,他又写了洞房联:“妇唱夫随成伴侣;大鹏展翅栖碧林”。姚碧林看到对联后说:“田先生,从来都是夫唱妇随,你倒了过来是羞辱我呀!”田汉笑着说:如今男女平等,谁先谁后都可以嘛!再说,福鹏是演员,她是唱嘛,你是乐手,不是随吗!”姚碧林听了无话可说。湖南和平解放后,杨参加解放军湖南军区洞庭湘剧团任演员队长。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中,她以《五台会》的杨延昭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她参加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还曾当选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和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文革中她被打成田汉黑线人物,1978年平反昭雪。电影湘剧《拜月记》中演蒋世隆的演员廖建华(1930-2012),原名廖德汉,艺名小玲玲,文夕大火中家被烧毁,只得跟父亲、有一定名气的紫脸兼唱工演员廖运生在戏班里生活。一次偶然机会演《虹霓关》中打屁精的演员误场,他救了场并逗乐了观众。田汉也觉得竖子可教,便说服廖运生让他学戏,还为他改名建华,鼓励他学好本领,将来建设中华。

田汉先生与湘剧、湘剧艺人的因缘深厚故事,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湘剧田汉剧团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简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第32届田汉戏剧奖获奖名单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五四”回望: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田汉的戏剧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