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先于我到达顶峰

2017-03-02 18:31常瑞芳
艺海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老师

常瑞芳

或许是巧合。

我来北京参加文化部艺术司文艺评论人才学习班时,正逢中国文联第十次文代会即第九届作代会召开之即,朋友们以为我有此殊荣,让我惶恐又不安。虽然我是写作者,但我一向处江湖之远,无甚成就,加上偏隅于散淡平庸久矣,怎敢有此之妄想。呵呵,我其实只是一个学生而已。

此次参加艺术司在文干院学习的评论学员共有37人,均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文化工作者,大多数都是高级职称、单位骨干,还有主管单位业务的领导。我翻开此次的学习课程时间安排表,人的个天啊!我随之发出惊叹。2016年11月27日——12月12日开班仪式后,上午下午晚上周末,白天上课听讲座,晚上观摩戏剧,尔后穿插讨论并写作,要交作业的,几乎没有一天的休息时间。那天,我和同房的浙江姑娘——学明清戏剧史的博士生晓燕第一次走进教室时,已经有大多数学员坐在了那里,教室里异常安静。我俩不由地倒退一步站在门一侧,她悄声问我:我们坐在哪里?嘿嘿,我这个人万事不喜出头的。我说:找个偏一点的地方,坐在最后面吧。哪知道,走进教室,很快就发现事情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回事,学校弄得像开报告会似的,半月形的教室座椅,每个座位的桌上,透明名片夹里红纸黑字正反两面写着每个人的姓名,我的名字呃在第一排的正中央,正对着老师的讲台,晓燕坐在我后面。我们哑然失笑。我心想,这可真是到北京后接二连三的第三重欣喜哦!是不是意味着,此次学习虽然可以交往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友,但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同时我还必须老实做人,埋头学知识。呵呵,老师盯着你啊,来不得半点马虎!好在我这人其它优点不突出,唯一值得表扬的就是好学,因为当学生永远单纯。

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是全国一流的学者教授大咖来授课,我更应该好好珍惜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说实在地,我最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了,尤其是工作经年后,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与生活感悟,突然有了一段可以抛开日常繁琐事务的时间,远离喧嚣,静心地只做一件事,读书学习思考,如此纯粹而专一的生活,让你有机会去亲耳聆听学者们传授他毕生的学识与见闻,与智者对话,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给我们开课主讲的第一位老师是浙江大学黄河清教授,他是留法后回国传授艺术教学的导师,著书颇丰,对当代西方艺术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他是毛粉,个人非常崇拜毛泽东。他指出我们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西方文化中心实际上就是种族文化中心,对西方文化的崇尚已经构成了“精神鸦片”。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他说,不要简单地说中国的就是传统,外国的就是创新,我们要说中国戏剧、中国建筑与外国戏剧、外国建筑二者的融合、创新。中央党校的李媛媛教授是一个美女,她讲授的是“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解读”,文艺与政治总是隔着一定距離的,真没有想到,她竟然会讲得如此生动浅显易懂。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核心,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占领了市场,就拥有了多少观众。她VS当下大家熟悉的电影电视片,我仅撷取其中一例,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国产片《集结号》,这两部影片的票房与影响都非常大,我们知道,美国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都不会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去拯救少数人利益这样的事情,但《拯》片却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做到了宣传的目的,国家是什么?国家就是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但是别忘却了为救一个士兵而牺牲的其他人,他们是不是也是属于国家的每个个体?显然是模糊了这个概念。《集》片在最后的处理上却让价值转向,观后让人心里纠结。她的话就像是一束亮光照进了幽深峡谷,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传媒资深人士徐涟老师,她是我国某知名报刊的副主编,美学博士,学养精深,主讲“艺术评论有没有标准”,她说,艺术的普世情怀指向精神世界的核心,而艺术核心价值最大的公约数是“真善美”。北大教授蒋一民,这个我们经常在他人口中听到的著名学者,他来到文干院的讲台上讲授了“歌剧美学与评论”,指出,中国歌剧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能照搬外国的东西,如何才能洋为中用?要照着中国人的喜闻哀乐方式去表现中国人的情感,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啊!

某杂志主编唐凌老师她跟我们分享了她自己的剧本创作与剧目搬上舞台呈现的经验体会,让我们众多从事不同职业的学员,窥见了平日不曾见到或平日虽见到却不曾思考过的东西。评论的目的,是要给予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以准确的鉴诊和正确的指导,她建议我们从事评论写作者要与剧目创作者进行有意义地交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尽可能关注其领域当下潮流与发展趋势。这是一次精神饕餮盛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还有许多,他们都是在艺术领域里重量级的著名学者教授,如周庆富、陈鹏、景小勇、苗培如、谢柏梁、黎继德、刘祯、张萌等等。中戏戏文系主任谢教授著书颇丰,无论日常事物多么繁忙,每天笔耕不缀,现今他每年皆出书,每天写几首诗,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让懒散的我,汗颜不已,心犹羡慕之!

为了更多地拓展我们的视野,负责此次培训班的老师们甚至请来了78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派继承人孙毓敏会长,这个一生坎坷的艺术家却是个乐观的人,在课堂上她且讲且歌,声音还真是婉转动听,在精彩处,她会停下来,童心般地需要我们的掌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与她合影留念。那天晚上,我把与她的合影发在微信朋友圈里,随手写下心中无尽的感概:

这个美丽高雅的知性女子

以奶奶般高龄端坐在讲台

岁月忽略了她年轮的步伐

穆桂英尚在高挑她的弯月眉

纤瘦玉手翘起兰花指

声音仍如黄莺出谷 婉约绕梁

让人惊叹她那一瞬的如花貌美

纵然历经坎坷迭加狂风骤雨

舞台荀派小花旦 一生痴迷

在北京大兴文干院的一间教室

我只是她生命中两个半小时过客

无法穿越她绚灿的岁月

尽管坦诚写在心间

在掌声和鲜花的后花园

有些伤痛我们永远不会知晓

就像历史不会回到原点

笑颜却定格在此一时刻

七十八岁的绝代风华

闲暇时我写一点小文章,那只是娱乐自己,散淡人生。我来到另一座城市,最初也不过是逃离一种生活方式罢,不期想却撬开了世界的另一角,紧张而忙碌的学习,让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青春年少岁月,更多地是反省我的人生与艺术观。我知道,课堂上老师们的有些话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或许已经溶入血液中,必将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走向。

坚韧不拔是一种品质,执著追求更是一种精神。选择平淡还是自强不息都在一念之间。如果注定此生要写文字,那么平庸与睿慧就是你这个人的符号。打铁先要本身硬,矮子何以搀巨人?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之树才会常青。对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来说,理论学养和思维思辨就是占取和弥合这种距离感的思想尺度与艺术材质,只有在岁月衍移中经过沉淀和过滤了现实的浑沌之后,即在明得失和知方略的高度自觉中不断地提升和发展,其所熠射出来的才会是烈焰与光彩。

我一直深信佛祖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无论你遇到谁,他都是你一生中应该出现的人,绝非巧合,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只是时间太短,如白驹过隙,转眼就到了分别的时候,我多么想时光能倒流,让我们一起来嗨玩一次穿越,有意义的日子再来一次,再来一次。自古人生多别离,我想用古人的诗句诉说我的挥手我的眷恋: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在梦魂中。

猜你喜欢
艺术老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