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桃拍纪录片“不赚钱赚认同感”

2017-03-03 06:49孙宇彤
环球时报 2017-03-03
关键词:商业片认同感纪录片

本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孙宇彤

去过许多国家和地区参加纪录片电影节和展映交流活动的中国导演顾桃,近日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华全球研究中心邀请,带来一部纪录片《犴达罕》——讲述鄂温克猎人在禁猎之后的失意与悲伤,主人公维加只能在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

对比美国独立电影逐渐并肩好莱坞商业电影,有二十多年历史的中国独立电影仍处在“地下”。有人曾用三个“没有”形容中国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没有技术支撑,没有拍摄经费,没有播出平台。中国最早的一批独立电影导演被称为第六代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和贾樟柯等,如今他们大多已经转型,参与商业片的拍摄和运作。

没有经济回报,在国内没有发行放映渠道,拍摄资金自给自足,这些在一众商业片电影人眼里看来绝对算得上是“灾难”的状况,在顾桃看来都不是事儿,“现在做什么不难?能做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事情,其实很奢侈”。

顾桃坦承,这些年来做纪录片并没有获得什么经济上的回报,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一笔奖金折合人民币也只有4万元。他明白,纪录片永远不会像商业电影那样,会有那么多人知道,这是一条寂寞的道路,但纪录片的意义在于历史和未来。

对于顾桃来说,做独立电影主要是出于情怀。情怀之外,也在挣一点东西。“既然没有赚钱,那么就要去赚一点尊重感,或者说是认同感。”第51届台湾金马影展纪录片提名,第3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最佳长片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这些荣誉是他口中“认同感”的一部分,也激励着他在纪录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谈起身边新一代的年轻电影人,顾桃笑说:“我一开始做纪录片,都不好意思叫自己‘独立导演,只敢说自己是做纪录片的人。反而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喜欢叫自己‘独立电影人,觉得很时尚。”从去年开始,顾桃在草原上发起“内蒙古青年电影周”,希望能感染和鼓励更多年轻人进行电影创作。他的理念和独立电影圈的偶像级人物昆汀·塔伦蒂诺不谋而合,“在没有钱的状况下,自己去做一部电影就是最好的电影学校”。▲

猜你喜欢
商业片认同感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我们来看一些文艺佳片压压惊
浅析近十年来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的商业片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