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基础等级之语言通顺

2017-03-03 12:08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用词通顺句式

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要做到“语言通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结构尽量简单,句子尽量简短。句子过长、结构过于复杂,很容易出现语病,而且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也容易让人搞不清楚。

2.语言简洁。要努力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3.注意接受对象,统一语体风格。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文章的语体风格也要前后一致,除追求特殊效果外,一般不用半文半白的语言。

考生要做到语言通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努力积累语言

在这方面,考生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

1.背诵积累法。平时注意积累一些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以及经典散文中的优美片段。在考场作文中巧妙而得当地加以运用。

2.句式仿写法。平时注意选用一些精彩语段,特别是对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式进行仿写。

3.成语造句法。平时多用成语进行造句训练。

4.特征想象法。如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展开想象与联想,使描写更有魅力。在作文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准确、简洁、生动地用词,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灵活的句式和鲜活而独特的修辞手法。

二、掌握语言规范

1.词语搭配。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但是“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在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文章就会写得流畅。

2.汉语的灵活性。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音节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这样的说法从直觉上就让人感觉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3.使用规范的语言。考生要特别留意:一是用词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意生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了在记叙性文章中为了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语,不乱用外文等。学生在写作中应更多地使用传统规范性的语言,像“人艰不拆”“我伙呆”等网络语言,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及纯洁性,最好不用。

三、意思连贯

文章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可以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思路的展开依次排列,也可以凭借语法手段(关联词、方位词、数词、代词等)或修辞手法(排比、对偶等)来组合各个句子;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如用主语承前省略、用代词呼应、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或语言等方法来确保语言呼应。此外,还应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由于思维的速度快于表达的速度而引起中间环节被省略或淡化的“跳跃”现象。

要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做到过渡自然。在段与段之间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一般说来,语意的转换过渡,可使用过渡词:“同样”“至于”“然而”“当然”“因此”“总之”等词语,或者用“如果(这样)……那么(那样)……”等句式。遇到意思轉折比较大的段落,可用较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来转换过渡。

误区示警:

作文的语言通顺除了要避免不合语法规范、用词不准确、书写有误等常见失误以外,还要避免以下误区:

1.堆砌词语,缺少细节。如:“为了求学,我从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租了一间小屋子独自生活。白天与同学相伴为乐,夜晚与身影相伴读书。冬天滴水成冰,寒风咆哮,夏天高温酷暑,暑热难熬。苦读中我抛弃了脆弱,学会了坚忍。”对于如何夏战酷暑、冬战严寒,缺少具体的细节描写。

2.语意不畅,前后脱节。如:“生活是一部未经校对就匆匆发表的小说,生活是一场未经排练就匆匆上演的长剧,因而在生活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怎能一遇挫折就自暴自弃呢?”开始议论的是错误不可避免,后面议论的是不能在挫折面前倒下,中间缺少了必要的推理过程,明显脱节。

3.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如:“试卷发下来了,我大失所望:不及格。我是多么的倒霉,多么的不幸,多么的痛苦,多么的无奈。”

猜你喜欢
用词通顺句式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读写大闯关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
特殊句式
句子雨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