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际遇,不同的命运

2017-03-04 22:34李婉婉侯聪聪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沃尔夫女性意识张爱玲

李婉婉+侯聪聪

摘 要: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都身处动荡的时代,在恋爱期间分别遭遇了柏林的分裂和香港的沦陷。二者有着相似的际遇,最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本文在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的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础上,从文本内容出发,比较两位女性的女性意识以及独立意识,分析了女性的地位,命运,以及最后女性的出路。教育三方面内容入手,反观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在这三个方面的相关问题表现,并浅谈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张爱玲 克里斯塔·沃尔夫 女性意识 女性独立

1943年,中国女作家张爱玲发表了《倾城之恋》,并由此引发众多讨论,20年后,德国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也因发表《分裂的天空》而名闻天下。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看似传统女性般温顺柔弱,实则有着女性特有的坚韧与强悍,前者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与范柳原陷入了兜兜转转的爱情角逐中,最后在看似没有未来的爱情游戏中,却因为一座城市的覆灭而成全了一段看似美好实则千疮百孔的爱情;后者中的女主人公丽塔追随曼弗雷德的脚步,在与他相恋的过程中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然而一座城市的分裂也使这对昔日甜蜜恩爱的情侣劳燕分飞,成为陌路人。两位跨地域、跨时空的女主人公有着同样的际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本文在此试图探究其惊人相似的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分析比较二者的女性意识。

一、两部作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比较分析

《分裂的天空》的作者克里斯塔·沃尔夫是东德最有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也是德国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沃尔夫本人还曾积极投身民主德国的政治活动,坚定地支持拥护当时的政治制度。与此同时,她的创作生涯也在如火如荼地 进行着,两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1959年比特菲尔德会议之后,为了响应以创作工农生活为主题的号召,沃尔夫前往工业城市哈勒,在一家机车车辆厂工作了三年,充分体验了当时民主德国政治制度下的生活。小说中丽塔经过努力得以进入工厂进行劳动实习,就是根据她在哈勒参加工人创作小组活动的经历创作而成。这便是《分裂的天空》创作的缘起。这部作品在披着伤感爱情故事外衣的同时,也散发着作者主观的浓浓的政治气味。小说最初,丽塔还是个懵懂羞涩的女孩,不问政事,但在后来随着丽塔进入车辆厂实习,逐步适应并融入进生产小组中,随着她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愈发热爱、思想的逐步成熟,面对城市的分裂,她选择了放弃男友、放弃爱情,坚定地投入到大我世界,投入到社会主义民主德国的怀抱。这一重大决定无不体现了沃尔夫本人当时对政治制度的坚定拥护与支持。

相较而言,《倾城之恋》的作者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极具才情的传奇女作家,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却有着不幸的童年,时常生活拮据。张爱玲虽然生活在时局动荡的大环境下,但她本人并非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不问政治,活在自己世俗的小世界里。20世纪40年代是她创作的井喷期,尤其是1943年到1945年是其创作的高峰期, 而《倾城之恋》便是于1943年创作而成。小说也是以那个年代为背景,小说中的主人公白流苏出身于贵族旧式家庭,离婚后生活落魄,如同披着一袭华丽的外衣,里面却爬满了虱子。最后出身腐旧家庭的她虽然辗转经历香港之战,却并未被感化洗礼成革命女性,反倒投入到与范柳原的小我世界,步入终日向往的平凡的婚姻生活。白流苏的这些世俗、琐碎、小我的特性和张爱玲本人的特性十分的契合,白流苏身上投射着张爱玲的影子,她的女性形象的勾勒无不受作者本人思想高度、兴趣点和关注点所局限。

二、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一)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

两部作品从一开始对人物的设定便是截然不同的,丽塔是一位单纯善良的美丽少女,生活在德国中部一个宁静的小乡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17岁的丽塔中途辍学在保险公司做职员。而在办公室里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让她倍感厌恶,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习惯于她那单调乏味的生活进程的标志”。①11单调的生活让丽塔倍感失望而又无可奈何。如果没有遇到曼弗雷德,她可能就在这里默默地度过她美好的青春年华,然后在众多追求者当中选一位稳重可靠的,嫁人生子,做一位平凡的妇人,在不安于现状却无力改变现状的同时发发牢骚,然后将生活继续进行下去。

而白流苏甫一出场,已是离异了七八年了,生活在腐旧的封建没落家庭里,备受娘家亲戚的白眼与脸色,在白公馆里不仅每日单调地过着日子,虚度青春年华还看尽了世态炎凉。哥嫂们用光了她的钱后,对她百般嫌弃,认为她寄食白公馆,已是“残花败柳”,嫁不出去。②65白流苏面对众人的冷嘲热讽和自己在娘家的低下地位,在未曾读过多少书的情况下,想要走出这封建旧式家庭,想要改变现在的境况和命运,唯有寄希望于再嫁。而白公馆里对于流苏想要再嫁的事情,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看。②63因而白流苏作为一个离异少妇,是受孤立的,是受压迫的,也是看似柔弱的;所以她隐忍之后的爆发也是惊人的,让人刮目相看。

(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和刻意压制的女性意识

初遇曼弗雷德的时候丽塔只有19岁,涉世未深,未曾体验过人世的艰辛与人心的险恶,正处在对生活现状的失望之中。与曼弗雷德邂逅相逢是丽塔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曼弗雷德照亮了她的世界、照亮了她的生活。后来偶然的机遇她获得了在曼弗雷德所在城市上大学的机会,选择抓住这个机会进入师范学校也是丽塔独自一人做的决定,决定后她才写信告诉曼弗雷德。在与曼弗雷德的相恋过程中,她从一开始便是作为独立的人格与曼弗雷德平等相处。后来,丽塔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进入机车车辆厂实习。对此曼弗雷德的母亲曾这样说,“从前,年轻的姑娘在寄宿学校准备着结婚。而如今,却把她们塞到工厂去,放到一堆素不相识的男人中。” ①38可见丽塔在这个时代虽然还是个幼稚的少女,但其骨子里也是个自强自立的新女性。在工厂里,丽塔勤勤恳恳地实习,向老一辈人学习借鉴,逐渐融入到社会主义集体劳动中,与工厂同事齐心协力完成生产计划,成为了小组中尽职尽责的一份子。她开始信仰社会主义,并且随着时光的流转,丽塔已经从当初的懵懂少女快速成长为成熟大方的女性,她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从一颗青青小苗长成为和曼弗雷德并肩站立的大树,两个人处在彼此平等的位置,进行平等的对话。

范柳原的出现对于白流苏而言, 如同将要溺死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他让白流苏看到了走出白公馆的希望,也让她借此给那些瞧不起她的人一些颜色看看。她跟随范柳原离开白公馆,离开上海,来到了香港。在上海,她寄食于白公館,到了香港,她依旧不能自立,在经济上更是要依附于范柳原,她自己也很清楚自己“没念过几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做不了什么事。②60鲁迅曾经探讨娜拉出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③回到白公馆对白流苏而言是决计不可能的。她又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出身望族,自然不愿意做范柳原的情妇,也深知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作为处于男权中心社会的一名弱女子,她的内心漂浮不定,对自己的遭遇无从把握,没有自己稳定的“根”。④白流苏是一个自私而聪明的女人,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和对方想要的是什么,也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因此,她以取悦范柳原为手段,以和范柳原结婚为目的,与他进行了兜兜转转的爱情游戏。白流苏虽然有女性独立意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始终是一根攀附在范柳原身上的藤,以为只有和范柳原结婚,才能找到一个终身的依靠,保障其今后生活的稳定无忧。她刻意压制内心的女性意识,放弃了作为女人的独立性,将未来的命运依附在他人身上。

(三) 伤感背后的幸运和幸运背后的悲哀

丽塔在工作上蒸蒸日上, 与同事相处日益融洽,政治上逐渐成熟,可是和曼弗雷德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出,曼弗雷德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与丽塔和同事的融洽相处形成鲜明对比。两人虽然共同生活于同一屋檐下,心灵间的距离却在逐渐增大,彼此的追求也在发生质的变化。最终曼弗雷德借机逃往西柏林,丽塔虽然后来乘车去看望他,心里却已下定了留在东柏林的决心。她始终都不是只为了爱情而活,受爱情左右。之后柏林墙的建立,德国民族的分裂,只是丽塔和曼弗雷德彻底分手的导火索。两个人基于信仰的不同终究是要分手的, 只是城市的分裂加速了两人分手的进程。分手后失恋的痛苦围绕着她,同志的情谊温暖着她的心,她在舍弃小我、舍弃爱情的同时,迎接大我,一头扎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怀抱中。从爱情这条主线来看,丽塔和曼弗雷德之间的爱情结局是伤感的、悲剧的。而从事业这条主线来看,丽塔这棵独立站立的树失去了一棵陪她并肩站立的树,同时也迎来了一片陪她站立的森林。在伤感故事的背后她也是幸运的,她是独立的,但是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丽塔虽然最终失去了爱情,却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女性意识,不用依附于他人而失去自我。

白流苏在与范柳原的爱情角逐中,原本是处于下风的,范柳原在将要离开香港之际,为她租了房子,让她暂且有了经济上的安全,她成了范柳原的情妇,这也意味着一纸婚约仍是遥遥无期。最后,倒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兵荒马乱的年代让他们看清了彼此,使这两位自私的男人和女人放下各自心中的盘算成为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②92费尽心机的白流苏终于如愿以偿。此刻,她是幸运的,因为“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覆灭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②94白公馆的人也艳羡她如今的境况,都认为她这是惊人的成就,四奶奶也要学她的榜样和四爷离婚。②93但同时,她也是悲哀的,一方面,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她始终都要依附于范柳原,是男人的附属品,是别人眼中的范太太。她的“跟”扎在别人身上,看似稳定可靠实则十分地被动;另一方面,范柳原和白流苏结婚后,“柳原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②93这是说明白流苏是名正言顺的妻子的好现象,但这也是一个令人悲哀而怅然的现象,香港的陷落成就了她的婚姻,同时也抽走了她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只留下了婚姻的外壳。

三、结语

丽塔和白流苏同为女性,同样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中与爱人相恋,前者因为柏林的分裂而与相爱的人分开,后者却因为香港的沦陷得以与相爱的人长相厮守。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便是丽塔是一个独立的女性,不以男人为中心,不靠男人而活,她有着自己的信仰,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白流苏则如漂浮的萍,如一根攀附在别人身上的藤,她在男权中心社会下,唯有依附于男性,因而再嫁是她最好的出路,这也是她悲哀的地方。最后的结局,丽塔失去了恋人,却还有众多同志的关心照顾,无论她最后投入社会主义事业、投入大我的结果如何,作为独立的女性她始终还是幸运的;白流苏得到了婚姻,这是她最好的结果,因为亲友们对她只有欺辱嘲讽,毫无亲情可言,她没有退路,最好的出路便是再嫁,看似最后幸福圆满的结局背后却依然包涵了无限的苍凉和无奈。

注释

① 刁承俊.分裂的天空[M].重庆出版社,1987.

② 张爱玲.倾城之恋名作赏析[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③ 彭彩云.女性爱情婚姻心理的深度艺术表现——张爱玲《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的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④ 罗晓莉.坎坷人生命运中女性的永恒魅力——《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12(17).

参考文献

[1] 刁承俊.分裂的天空[M].重庆出版社,1987.

[2] 张爱玲.倾城之恋名作赏析[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3] 罗晓莉.坎坷人生命运中女性的永恒魅力——《简爱》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7).

[4] 师少华.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的比较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J].2011(1).

[5] 彭彩云.女性爱情婚姻心理的深度艺术表现——张爱玲《倾城之恋》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的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6] 邱新娃,兰奎.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抗争——《倾城之恋》与《伤心咖啡馆之歌》之女性主义解读[J].文学评论,2010(11).

[7] 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J].社科纵横,2004(4).

猜你喜欢
沃尔夫女性意识张爱玲
我的妈妈是狼王
喜欢收集各种八卦这位作者就像“墙上的苍蝇”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