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为何在“卓越”中失去“灵魂”

2017-03-04 21:10曾倩倩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卓越教学

曾倩倩

摘要:本文是对美国学者哈瑞·刘易斯教授《失去灵魂的卓越》观点的解读和评价。笔者认为,刘易斯教授所说的“失去灵魂的卓越”是指哈佛大学为了维护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放弃了自己的根本任务。本文的重点是以教学为主线,从教师自身、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解读刘易斯教授有关“哈佛是如何失去‘灵魂”的观点。

关键词:卓越教育;教育灵魂;教学;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51-02

《失去灵魂的卓越》是哈瑞·刘易斯教授根据自己在哈佛30多年工作经历的总结,描述和批评了哈佛在教育中放弃自己根本任务的种种现象,提醒大学应该继承和维护教育的“灵魂”。本文从教育活动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出发,针对书中刘易斯教授对教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制度等的观点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一流大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

知名研究型大学无法为社会培养“原则性强、受人敬重的领导人”,不能使学生具备重要的“真、善、美的价值观、性格、道德感、合作等”,教师无疑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刘易斯认为,教授和普通大众一样,也有人性的弱点和缺陷,酗酒、学术剽窃、乱发脾气、心理崩溃等问题,普通大众有的问题,教授也有,但不同的是,教授的这些问题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教授在学生眼中被看成“智者”,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榜样和示范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品格等的形成。因此,在聘任教师时,要对其品德慎重思考。对于教师来说,真正的道德教育不在于教了什么,而是怎样教,而教师自身更是学生身边最好的教科书。此外,我国研究型大学也存在着教授学术失范、玩忽职守等问题,但现实是学校对于学术能力的重视高于道德品行,这些问题往往避之不谈或粉饰太平,但这些道德标准问题却对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高校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抛开“教授”头衔,教师是一个“人”,作为个体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其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应该以学生的进步、终身发展为职业理想,而不能一味追求“学术光环”;最后,笔者认为,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做人的典范是取得教学成果、学术成就的基础。因此,大学在聘任或晋职决定前,学校应该考察任何可能预示教授品德的行为。同时要建立一个坚定支持改革的领导班子。这样,教授在追求卓越学术的同时,也能实现“身正为范”的理想。

二、教学方式——讲座制

刘易斯教授在书中对大学的讲座课程予以深入的剖析指出,“讲座式”的授课方式虽然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但相对于小班教学,其在师生交流方面却极为欠缺。因此,“讲座式”的教学在大学中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刘易斯在书中对此种现象表述了观点,他认为讲座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有时口碑不佳,是因为教师实施的不尽合理。如果讲座课程中只是讲授一些材料,而对这些材料不加区分,也不关注学生理解了多少,是否和学生之间建立对话,这一教学方法必然是个糟糕的工具。如果教师可以从某一领域的基本原则讲起,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束。每门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体现出知识的结构,同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和教师进行思维上的交流。只有每堂课都发人深省,而且所有讲座都整合在一起具有连贯意义的时候,整个讲座课程才算得上成功。因此,“好的教学”不会因为教学内容、学生数量而受到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他对“讲座制”的独到见解对于我国本科教育中有关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似乎只要谈及“讲座式”的课程或大班授课,势必会遭受来自学生和教育改革者的各种不满和批评。同时,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环境,使“讲座”自身的优势也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浪潮中,“讲座制”首当其冲。但是,笔者认为讲座课程之所以在大学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是因为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对于讲座课程存在错误的认识,而如何摆脱这些错误认识也是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成功的关键。首先,讲座课程不是“灌输”。提及大班授课或是讲座课程,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也正是因为对讲座课程这样一个先入為主的观念,使得教师从备课到讲课都只是以“传授”为主,学生从课上到课下也只是以“听讲”为主。为了改变此种现状,教师和教育改革者对讲座课程应该秉承的观念是,讲座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整合和生产知识;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不会因学生人数的多少而受到限制,其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智慧;最后,“好的讲座课程”不只局限于内容清晰、结构合理、引人入胜,还在于课程传达的思想能够给人启发。刘易斯教授指出,“好的讲座课程”能够使学生从新的角度思考原来的问题,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并对学习过程感到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好的讲座课程”的定义并不只是从形式上实现师生交流、互动等,而真正“好”的关键在于教师及教学内容对学生思维和心灵的启发,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传达出课程背后的理念。

三、教学评价——大学的评分制度

第一,分数是否是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准。显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分数以一种量化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其反映的是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对于客观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针对性的反馈作用。但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只包括量化的信息,即成绩,还包括更为重要的非量化的信息,如能力、素质及情感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很难通过考试成绩进行评判。如何使评分真正成为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准,需要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思考。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作用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然而,大学里的“分数”已不具此种功能,它更多地像是给修完课程的学生的一个“答复”,而且是“满意的答复”。因此,如何让评分制度“应然”和“实然”之间保持一致性,是其作为客观衡量标准的关键。

其次,评分是为课程本身服务的。分数最主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建立起两者之间有关课程的交流,这就需要学生了解教师的评分方式和标准,只有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对自己所得分数背后真正有关课程方面的得失进行分析,而不是一味纠结于自己所得分数的高低。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分数,不应是“数量化”,而是“数量化”背后更为重要的“质量化”。如若过分追求分数,真正的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就相去甚远了。教师和学生都应秉承的理念是: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的评分,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而已。其实,评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如何在大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哲学和智慧。再者,评分标准要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评价者内部要具有一致性。评分制度虽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缺乏科学客观性,但也正因此,使其具备了不同课程、学科间相互调适的特征。为避免各学术领域评分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严重问题,不同学术领域的教师要对各种评分标準和观点进行全面、广泛地交流和协商。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分数并不能测量出学生的能力,更不能以测量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下结论。那么,即使评分制度具备了内部一致性,也不能够完全作为大学生学习及能力的衡量标准。

最后,分数与招生目标之间的关系。刘易斯教授在书中指出,哈佛招生的最终目标不是挑选高中成绩的拔尖者,而是挑选那些能改变世界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哈佛看重的是要具备智慧、学识、价值观和责任感,能为自己和社会承担责任,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分数或许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但大学招生的目标是为未来投资,是让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后,以各自的方式去改变和创造包括学术界在内的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培养教授。哈佛的这一做法对于我国的高考招生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刘易斯教授所推崇的“卓越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备重要的真、善、美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因此大学要注重对学生品德、思想和智慧的引领,教师要在教学这一关键环节中注重对学生人生的启迪。而这些内容为什么会在现代高等教育中逐渐失去地位?这值得我们深刻地思考,《失去灵魂的卓越》正是一部深刻的反思之作。我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更应该在学习和借鉴哈佛成功经验的同时,透过哈佛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审视自己,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规律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崔金贵.大学的卓越灵魂: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4,(7):4.

[2]侯定凯.一流大学与一流教育之间的距离——《失去灵魂的卓越》引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卓越教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大作为 走向卓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卓越之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