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引入小学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

2017-03-04 01:43王国平张雅君
商情 2016年32期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育小学

王国平+张雅君

【摘要】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不只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精髓,对古今中外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社会问题也同时出现。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国人对传统道德的认可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为了提高年轻人的道德水平,把儒家思想引入到小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尤为必要。

【关键词】儒家;道德教育;小学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十分受到重视,政治领导人李光耀、吴作栋大力倡导儒家思想在新加坡的传播。李光耀更是说:“我们必须做的,就是加强这些强调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情、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东方价值观。但是我们也必须给予这些价值观一种现代的表达方式。”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公布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小学)》里得到全新的诠释,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制定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一系列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令人耳目一新,一目了然。新加坡在建国后,道德教育中一直强调伦理道德教育,这也正是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核心所在,稳定性所在。这与其一直坚持致力于建构一套适应本国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德育标准有着密切关系。回顾近几年来我国的德育内容与课程设置,已经逐步从与生活脱离到回归生活,日趋生活化、普适化。但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小学生使用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以便推动儒家礼教进入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道德教育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一、道德教育价值观方面

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是在总结、概括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将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思想引入小学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展开。通过吸收借鉴新加坡、日韩等儒家道德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笔者认为小学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与和谐,这构成了良好品德的基础。这些价值观将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帮助他们为自己的抉择负责,也让他们更了解自己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离不开关怀,只有人人懂得关怀,整个社会才能和谐。这应当包涵在小学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内容中。

二、道德教育内容方面

古人君子的智慧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万物都是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仁义礼智,礼乐复兴,必须从育人为本的教育为先。现代的道德教育是对我国礼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从其内容看依然不能离开孔子礼之孝悌、仁爱,孟子礼之恭敬,辞让,荀子礼之克己,礼义为本。教育首先要让儿童做到诚意正心,让其有器量、爱心、仁义、信用,在此基础上智慧就会产生,知识、技能自然也就学会并能不误歧途。道德教育以育人为本,立人为先,切勿流于形式。针对小学的道德教育,教材作为教育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所用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本身存在许多的缺点,作为小学道德教育较为成功的韩国可以给我国提供丰富的经验。韩国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课也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下面以《正确生活》为例,了解韩国小学教材编写中的优势所在,《正确生活》是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课程教材,体现了韩国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还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文化特点。该教材作为辅助的教学用书,重视学生的思考和活动参与,并结合了韩国文化与传统,素材多样化,进一步通过学生喜爱、易接受的教材内容来宣讲儒家的道德教育理念。因此,我国针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教材内容编写应当坚持由简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德育内容的讲授,小学初级阶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为主、后期阶段以内化道德规范为重点,这样既符合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到一般的规律。当然,在道德内容的讲授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活动中体现教学效果。

三、道德教育方式方面

就中国目前小学的道德教育所设計和承载的内容来看,形式大于内容。当前,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仍然以知识教育为重点,而道德方面的教育趋于形式化。学校对于道德教育教材的运用,也只是诵读给学生,并不会作过多讲授,也不重视学生对于礼教的精神情感是否内化到学生认知结构中,达到礼的知行合一。当前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许多学校效仿古人,崇尚“孝悌”之道,集体向父母行跪拜大礼,或是集体穿戴汉服,诵读儒家文学,又或是举办活动让同学讲诉孝德故事、传统经典礼仪故事等这些过分看重形式化的德育方式。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礼仪教育来实现,如同古人进行道德教育一般。礼仪适宜有度,言谈笑语则会恰当不出偏差。在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礼文化时期礼仪教育要注人情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君子、儒士的培养从而来实现国泰民安。其主要途径是依靠礼育的方式,即将“礼”作为教育内容,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将“内容”与“手段”融为一体,通过“知礼”、“习礼”和“行礼”的教育教学过程来实现人的道德培养。

可从学生对儒家礼教的接受程度来看,对礼仪教育“认知”还停留在“礼仪”表层,故而出现部分小学生的礼仪没有内化为道德品行,认为礼仪很假,从道德礼仪的情感维度来说,没有真挚诚敬的情感:有的学生遵守礼仪并不是为了“美其身”,而是“为禽犊”,即为了向别人显示,给同学、老师一个好的印象,是一种虚礼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学生不能将儒家的礼教思想内化成“情”使其行为任运自然,其“意志”还不能很好的支持真积力久之“行”。即知情意行不能统一,脱节现象明显。

四、道德教育环境方面

小学生道德感价值观尚不稳定、模仿力很强,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郑玄说:“视,今之示字。小未有所知,常示以正物,以正教之,毋言狂欺。”即,刚入学的学生对身边的事情还一无所知,一块璞玉,要以正确的事物、规则、来给予示范。示范给其诚信,则诚信就会纳入心中,如果接触到诈伪,则诈伪就会对其造成影响。由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圈有限,活动的范围来往于学校和家庭,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家长和老师。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对儒家思想的过分打压,父母一辈还有极少数的人仍然信奉孔子思想,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潮强盛,中国传统的道德礼俗更是无人关注。部分父母又或是因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加之其学历大多偏低,认识有所局限,自己的言行与学校中的礼仪教育内容会出现矛盾,使学生五天的学校道德礼教,在周六周日两天的家庭溺爱、或是父母的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的影响下所剩无几,给学生带来了身边人都不守礼所以自己也不需要守礼的认识。老师在学校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老师对于儒家礼教文化的认可度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引。尤其是在一些过分重视“智”的培养,把对“德”的要求形式化的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新加坡的挑战》一文中,余英时先生提到了师资问题是制约着儒教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小学开展道德教育的老师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部分老师本身不信仰儒家思想,可是在教学任务的要求下“违心地”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也有些教师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意思,对于深层的含义没有体会,更加不会内化为其认知结构中,外化为日常的行为表现。

道德教育环境的改善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应当从家庭人手不断改善教育环境。可以通过举办活动,鼓励父母进入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定期举办亲子诵读经典活动,师生自编古诗集体舞,将《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文本与舞蹈相结合,激发亲子阅读兴趣与热情,形成“诵经典、唱经典、舞经典、画经典、讲经典、运动经典”的书香氛围。学生回到家会在不知不觉中懂得践行,会力所能及的帮父母做事,感恩,并且通过自己的所学娱亲,茶余饭后,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成语接龙、为他们背诵经典,亲子在共同学习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人在年少,神情未定,”这些学生正处于气质秉性都没有完全定型期,因此“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他们与父母最亲密,相处的时间最长,言笑举动,即使不去刻意模仿父母,但是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变得与父母相似。通过父母道德水平的提高来推动实现学生对传统儒家礼教的知情意的统一。

五、道德教育考核方面

儒家礼教思想与现代礼仪目标,最理想的状态是道德、礼仪知情意行的统一,践行礼,形成礼仪,进而形成道德,这也作为道德教育考核的最高标准。体知、内化、持久与力行,体知——“不学礼,无以立”,只有学习做人的礼仪规范,才会懂得做人的依据,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是人社会化的第一步,但这一阶段还是外在的认识,了解,还要使其在遵守中不断内化与持久,二者相伴相生。内化:“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仪教育不是仅仅对一个人外形的要求,不仅仅指礼貌更重要的是懂得礼的精神与内涵。

孔子以仁释礼,其注重的是培养人的礼义情感,将礼仪规范与情感相互融合,《论语·八佾》记载:“林放间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禮,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发展心理学对小学生道德情感也划分五个水平,其最理想最高水平为“以被内化并结合成为自我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不仅是自觉的,而且已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将儒家礼育思想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认识下,礼仪教育情感首先是对礼仪的认同,从而激发、驱动一个人不断地去学习礼仪,拓宽礼仪的深度和广度,从开始刻意遵守,而后通过不断身心认同强化,对礼仪依据和本质的理解,并依此调控自己的行为,最后达到行礼是一种无意无觉的自然状态,不断涵养心性,提升自己道德水平。达到礼仪教育知行合一的另一个中介是礼仪教育的意志,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说每个人都有欲望,要将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这就需要礼仪的规范,化性起伪,克制自己,成自己为有道德操守的人。

六、结束语

儒家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在中国的哲学思想史中具有独一无的重要地位。儒家理论是一门指导人与人之间如何友善地交往,怎么恰当地处理事情,怎么对待其他人的学问。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大约都在6至12岁,这个时期的小孩像一张白纸,是形成价值观和性格的最好时期。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尽早地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健康的人格,是十分有益的。

猜你喜欢
儒家道德教育小学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知命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