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钟表业真的要日落西山了吗?

2017-03-06 17:28昭杨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40期
关键词:钟表手表瑞士

昭杨

瑞士钟表业自宗教改革时期起,因接纳出逃法国的新教徒工匠而崛起,至今已400余年。因為缺乏矿产、港口和良田,瑞士人必须专注于需要投入很多人工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但当时瑞士新教领袖将首饰、十字架、圣餐杯皆视为无意义的浪费而禁止制作,瑞士人只能专注于钟表制造业。1800年前,钟表一直是利润丰厚的奢侈品,制作过程最需要耐心、精力和技巧,特别符合瑞士国情,因此逐步成为其主导产业。

历史上的瑞士钟表业至少遭遇多次严重的危机。第一次是19世纪末机器制表业的冲击,当时的美国在钟表工业中引入了全新的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方式,凭借规模效应迅速占领市场。一时间,瑞士在钟表业的霸主地位似乎岌岌可危。但瑞士人用多功能手表和丰富的设计款式扬长避短,在美国大工业的冲击下维护了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再加上世界大战导致美国钟表厂转产军用仪表,让一直专注钟表业的瑞士很快重新领先。

第二次危机更加剧烈,瑞士机械手表遭遇亚洲石英电子手表的挑战。虽然电子表和石英表的发明者都是瑞士,但瑞士钟表业低估了此技术的前景。然而日本却在石英电子表领域取得突破,不但获得了1967年世界钟表大赛的胜利,还不断降低手表的成本,对瑞士手表造成了致命威胁,一度使瑞士钟表业从业人员下降到危机前的三分之一。面对危局,瑞士钟表业的应对措施是一方面坚守传统和品质,另一方面主动迎接潮流,应对转型。瑞士坚持保留高档机械表作为旗帜,但在坚持精益求精的同时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用工艺和文化应对日本电子石英表的低价竞争。同时专门成立一家新公司Swatch,放下身段和日本在石英表领域展开竞争。1994年瑞士终于从日本手中夺回世界第一钟表大国的宝座。

从瑞士应对两次危机可以看出,瑞士钟表业虽然对于新技术的反应总是慢了半拍,但是总能找到比较优势,最终渡过难关。事实上,近年来瑞士手表面临的真正威胁并非来自需求不振,而是来自智能手表。因为需求不振更多和经济周期有关,而智能手表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相当于一台微型的可穿戴式电脑,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和传统手表功能无法同日而语。可以预见的是,智能手表将对同档次同价位的普通手表造成严重的冲击,但未必会对瑞士钟表业带来太多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瑞士手表经历了日本廉价石英表和电子表的冲击后,已经成为高端手表的代名词。和平均价格数千元的智能手表相比,瑞士手表出口产值的三分之二都是由单价2万元以上的手表创造的。瑞士手表高质高价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历史传承和精密手工工艺的认同,智能手表作为快速更新换代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很难对作为奢侈品和身份承载符号的瑞士高端手表造成直接挑战。更何况,瑞士钟表业也不会面临智能手表的风潮坐以待毙,已经有多个瑞士手表品牌发布智能表带,保留传统手工制作的手表表头,再次体现出坚持传统和适应未来的统一。因此,未来我们更有可能看到瑞士手表的智能化,而非智能手表取代传统瑞士手表。

今年,“工匠精神”成了热门词,科技部部长万钢说,工匠精神实际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瑞士钟表业是工匠精神的代表恐怕并没有争议,从瑞士应对19世纪以来三次钟表业冲击的经验来看,整个行业保持专注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能够创造最大效益的保障。

(选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9月9日,有删改)

本文叙述部分和议论部分可作为写作素材进行储备,从瑞士手表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都会面临机遇和挑战。从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只能选择专注钟表事业,到经历竞争危机,再到智能手表的出现,这些对瑞士手表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总是带着挑战,而挑战成功就是机遇。专注钟表事业,产业转型,将传统与未来统一,瑞士手表完成了一次次挑战,最终将难关变成了机遇。

猜你喜欢
钟表手表瑞士
是谁拿了手表
谁偷走了手表?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嘻嘻猴手表
瑞士镇迷阵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