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句入文行四“化”文质兼美神韵来

2017-03-06 23:35巴惠斯
课外语文·中 2017年3期

巴惠斯

【摘要】四“化”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中心进行生发。只有在文章中心的引领下,四“化”的运用才会让文章更显生动、更富灵动、更具新意,文质兼美且神韵自来。

【关键词】四“化”;取材方式;化用成分;运用方向;化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名言佳句包括诗词歌赋、名言名句、典故成语,皆为前人智慧之精华,精神之结晶,不仅文质兼美,更是饱富哲理。将之“引句入文”,当能对自己的文章尤其是语言起画龙点睛之效,多一分诗情画意,多一丝哲理意趣。

现实写作情况中,学生也能引句入文,不过常常有辞藻堆砌之嫌,或者生硬刻板之感,与预期的言之凿凿、文质兼美相去甚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名言佳句化用得了无痕迹、妥帖自然、颇具神韵呢?

一、取材方式多样化

所谓“取材方式多样化”,即在引用名言佳句时,不仅仅唯“句子”引用,还可以截取典型“词语”运用;不仅仅唯“优美”“哲理”性句子(词语)引用,还可以选取“细节”性、“特征”性句子(词语)进行合理化用。

例1: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吴可欣《唐诗里的中国》)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名作之名称,“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下独酌》中之名句,而“捣衣”取自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清辉”取自于杜甫《月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这两个词语的化用不仅营造了凄清唯美的意境,更是将思妇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具体的声音和视觉,细腻多姿。

例2:直面人生,熬过心中的那道坎,便能柳暗花明。处下流多谤议的司马迁受宫刑后毅然坚持著书,终成一家之言;曾为锦衣纨绔的曹雪芹饱受世态炎凉后并未颓靡,成就巨著《红楼梦》。只要心中永不放弃,接受厄运的考验,就能扼住命运的喉咙,让生命散发最浓郁的芬芳。(董语馨《直面人生》)

“处下流多谤议”“成一家之言”取材于《报任安书》中关于司马迁的“特征”性词语,化用之后,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更在身份与成就的鲜明对照下,突出司马迁直面厄运的价值。“锦衣纨绔”引自于周汝昌《红楼夺目红》“雪芹幼时,也享过几年‘锦衣纨绔的福,做过‘公子哥儿”,这个词也并非“优美哲理”性词语,而是对曹雪芹身世细节性的补充,也与后文“世态炎凉后并未颓靡”形成对比,突出观点的合理性。

二、化用成分多样化

在引句入文时,学生最常用的手段便是将之作为宾语,如屈原曾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文中这样引用一次尚可接受,如果多引几次肯定有单调重复之嫌。因此,在化用名言佳句的过程中,可以让“名言佳句”以更多的“成分”出现于文章当中,如主语、谓语、定语等。

例3:人在囧途,总会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弱者往往会选择逃避。而只有勇者,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然后带着自己的尊严与骄傲,慷慨赴死抑或隐忍以行。他们的死惊天地泣鬼神:“人生自古谁无死”是文天祥在亡國受尽磨难之后毅然拒降的气魄;“举世皆浊我独清”是屈原不愿向世俗低头的高傲风骨。他们的活也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立志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司马迁即使受了宫刑,依然未向命运低头;“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在黑暗社会中依然愿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浪遏飞舟”。(金东尔《直面人生》)

片段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以谓语成分出现,“人生自古谁无死”“举世皆浊我独清”以主语成分出现,“重于泰山”“恰同学少年”以定语成分出现,“浪遏飞舟”以宾语出现,引用部分以多样化的成分出现不仅让原本的堆砌之感荡然无存,反而增添了句子的灵动性;不仅让文章言之凿凿,也让语言更加张扬有神韵。

三、运用方向多样化

议论文中,学生往往将引用部分用做论据,堆砌一处,拖沓累赘,读来沉重僵硬,毫无灵动自然之感。那么,不妨将眼界放宽,范围放广,不仅做论据时才用,引观点、析观点、做总结均可化用,如此分布于文段的各个层次,减轻沉重累赘感之余,也可保持文风的前后一致。

例4:“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怎样生才是一生永不停歇的思考命题。直面人生,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如同“恰同学少年”的毛泽东在民族危难中依然指点江山,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将引用部分分别作为“观点的引入”“观点阐释”“观点的论证”,层次分明,不仅解决了单调散乱的问题,更使中心明确、脉络清晰、论证有力。

四、化用效果新颖化

一般引句入文,均遵循引句出处的原有意境氛围、思想精髓。但有时在写作中,化用者可以“反弹琵琶”出“新声”,一反原意,令读者“如闻仙乐耳暂明”。

例5:多情应笑我吗?世人“醒”我独醉,世情淡薄我如胶。(王开东《穿越诗经的画廊·关雎篇》)

化用《渔父》中的“世人皆醉我独醒”,将“醉”与“醒”语序调整之后,突出自己沉醉于美好的人性与情感之中,而非理性清醒地处理情感,富有新意的同时意味深长。

例6:命运的车轮在向前滚动,蜷缩在自己的桃花源里的人终会被人们所遗忘,苦短人生,又何惧瑟瑟西风凋零了昨夜的碧树?(梅笑寒《直面人生》)

化用于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将“昨夜西风”调整为“昨夜碧树”,强调人生苦难(“瑟瑟西风”)能改变过去自我(“昨夜碧树”),获得重生,成就崭新自我。与原词中的意境情感倾向截然相反,却读之有味,耳目一新。

不可忽略的是,以上四“化”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中心进行生发。只有在文章中心的引领下,四“化”的运用才会让文章更显生动、更富灵动、更具新意,文质兼美且神韵自来。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