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汤之问棘”一节是重复还是有意为之?

2017-03-06 20:44童强
课外语文·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重复逍遥游

童强

【摘要】“汤之问棘”一节,有变化地再述了文章开篇大鹏南飞的故事和小动物嘲笑大鹏的事情。对于为何与开篇所叙情节有显重复,学界理解有所不同。该文通过分析,对“汤之问棘”一节的写作目的做一点探究。

【关键词】逍遥游;汤之问棘;重复;有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汤之问棘”一节在文中所起作用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与开篇语意重复,并无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作者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与前文“蜩与学鸠”一节呼应,并印证开篇所说的故事;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作者借助古代史实人物汤与棘之口来加强对“小大之辩”的论述。

此三种观点均不能完全解释相似语意段落重现的原因,这是因为:第一种观点简单地认为“汤之问棘”一段是语义重复,抹杀了“汤之问棘”一节的意义;且《庄子》不是诗歌作品,不必叠唱,故此说不当。第二种观点看到了“汤之问棘”一节与“小大之辩”这个分论点的关系,但解释不了此节内容为何与开篇相似的问题;倘若有人把这种“重写”理解为,因“汤之问棘”的传说与《齐谐》所记不同,作者需要录下已做说明与核实,那为何作者不紧接着写,而要隔了许多有关于“小大之辩”的诸多举证的文字呢?可见第二种观点也不妥。至于第三种观点,笔者分析,如果真是印证,又何必要把第一段中的“蜩与学鸠”改成“斥鴳”呢,岂不是欲证真实而适得其反?

笔者分析,“汤之问棘”一节的描述,并非重复,也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小大之辩”,更不是为了呼应开篇,证明《齐谐》所述故事的真实性。或者有人会认为,这是“印证”而要,表达似有其事,只因口传而不予记载不太相同,这种说法未免牵强。既然不同,何来印证之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两者表达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表达了文段不同的论述目的。以下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一、从对大鹏的描写来看,同样的大鹏高飞,但展现的道理是不同的

开篇引用《齐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重在表现大鹏之所待,即需要“上九万里”和“以六月息”这两个条件,才能实现南飞的愿望。这一节文字说明,大鹏并不逍遥。理由是,体型越大的動物它们就越“有所待”,对环境和条件的要求越高,这些要求在大鹏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对于小动物来说,虽然说也需要些许条件,但是并不需要有那么苛刻的要求的,换句话说,小动物虽有所待,只是所待甚少而已。

而后文中“汤之问棘”一节,描写大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没有了“其翼若垂天之云”,也没有了“水击三千里”,却有了“绝云气”这样表示气魄的用语;所以,这里不再强调大鹏体型的大,而是强调其志向的远大,以此说明大动物的志向和气魄是小动物不可比拟的。

二、从对小动物的描写来看,都是小动物嘲笑大鹏,但嘲笑的理由是不同的

前文蜩与学鸠嘲笑大鹏说“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小动物主要声明,自己的飞行是自由自在,无须候时,无须凭借什么。蜩与学鸠不理解的,只是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即不明白大鹏的飞行何以对其身下空气深度有非凡的要求。蜩与学鸠的飞行不带目的性,飞行是随机的,距离也是随机的,意外地碰到了树木,也可看作飞行任务已经完成,于是沾沾自喜。对于没有远大理想的小动物来说,达到任何程度都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有无所待,和一个人对目标的规定是相关的。

而“汤之问棘”一节中的斥说“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斥鴳主要是申诉自己的飞行高度很低,飞行距离很短;而且,斥鴳不明白大鹏“且奚适也”,突出的是它对大鹏的远大志向的既无所知,又不理解。在斥鴳看来,“翱翔蓬蒿之间”,是很让自己满足的生活状态。这就表现了小动物在志向方面是天然地比不上大鹏的,也就是说,常人和非凡人对自己的幸福认可度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综合两个角度分析证明,两次描述,说明目的是不同的,开篇摘录《齐谐》重在说明“万物皆有所待,只是所待大小不同”的问题,而后文“汤之问棘”一节重在说明“小大之辩”,即“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问题。两个分论,前者是证明要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常人面前(即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后者是证明达到逍遥游这个高境界的人往往是孤独的,不受常人理解的。两处文字共同对文章尾声有关于逍遥游境界的阐述做了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记录中,大鹏径自飞去,文章没有对大鹏的反应做片字描述,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大鹏全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且不屑于作任何反应。两处皆没有写大鹏的反应,虽然给理解这两处文字的不同作用可能造成阻碍,却突出了两处各自的行文意图:前文突出的是万物皆“有所待”,且这个道理是常人所不理解的;后文突出了小动物是不可以与大动物相提并论的,它们不属于一个境界平台,连对话的基础都不具备,说明了“小大之辩”。

有据于上述分析,在这里的对“汤之问棘”一节在同一篇文章中“重现”作用的解释,比较符合作者的原意。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重复逍遥游
重复衍生间的变与不变
重复与对比:《活着》的叙事策略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创伤书写之“重复”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